研究稱在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前恐龍或已經歷火山噴發導致的氣候變化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一顆巨大的小行星通常被認為是導致恐龍滅絕的唯一罪魁禍首,但這可能不是唯一的原因。科學家分析那個時期的化石貝殼後認為,在撞擊之前地球的系統已經承受了壓力,因為火山噴發可能使海洋變熱並將汞含量提高到危險水平。
從技術上講,恐龍是氣候變化的受害者-但問題是什麼原因觸發了氣候變化。在小行星撞擊地球後,受隨之而來的氣候變化的影響,大多數物種滅絕。這種撞擊將引發大量的塵埃顆粒,這些塵埃顆粒會在大氣中徘徊數年,此外酸雨增加了海洋的酸度。同時,塵埃雲會阻擋陽光長達數月之久,殺死許多植物。這些因素致使地球上的大多數生物無法繼續生存。
但是,儘管小行星撞擊的故事被認為是最主要的假設,但這並不是唯一的假設。另一個主要競爭者是大規模火山噴發事件,很可能是在印度形成了印度德干地盾的那些噴發。這是一個世界上最大的地盾之一,佔地面積約50萬平方公里。該火山噴發始於大約6600萬年前,持續了大約一百萬年。在這段時間內,其將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這將導致重大的氣候變化。
現在,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支持印度德干地盾火山噴發的作用的證據。通過研究大約6600萬年前的化石軟體動物殼,研究小組發現了當時海洋變暖和汞含量更高的證據-兩者都是火山噴發的症狀。
這些化石貝殼是從南極洲、美國、阿根廷、印度、埃及、利比亞和瑞典收集的。通過分析其中碳酸鹽的同位素組成,研究小組能夠確定貝殼形成時水的溫度,還可以計算出水中的汞含量。重要的是,這些標記物在撞擊發生之前就已出現在化石記錄中。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Kyle Meyer表示:“我們第一次可以通過分析單一材料來觀察德干地盾火山噴發對氣候和環境的獨特影響。令人驚訝的是,在海水溫度突然變暖的信號下,同樣的樣品也顯示出最高的汞濃度,而且這些濃度與現代工業汞污染嚴重的地點相似。”
顯然,在環境中應避免使用汞,但通常在發電廠和礦山周圍污染嚴重的地區發現汞。為了進行比較,研究小組檢查了從弗吉尼亞州的一個工業場所採集的現代蛤殼中的汞含量,並得出了相似的讀數。
該研究的合著者Sierra Petersen表示:“由於汞含量高,現代場所禁止人類捕魚。” “因此,想像一下在全球範圍內長達數万至數十萬年的汞污染水平對環境的影響。 ”
研究人員並沒有指出小行星撞擊沒有發生-相反,他們稱兩者都可能有所貢獻。小行星撞擊可能加速了火山噴發引起的氣候變化。研究小組表示,研究這些標記物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氣候變化事件。
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