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DNA相親到AI配對戀愛走向“技術主義”?
科技給了我們更多參考因素和信息指標,但美滿的家庭不是冷冰冰的數據結合體,一見傾心和親密互動,難以用數據量化、比較。單身青年的福利來了,未來人工智能或許會幫你自動“配對”。美國哈佛大學遺傳學家邱奇近日宣布正在創建一個項目,讓人們利用基因相互匹配來確定是否值得成為伴侶。
與此同時,日本研究人員也研發出AI配對,而且受到結婚率全國倒數第一的秋田縣政府的青睞,希望在2020年1月起在“秋田結婚支援中心”提供利用AI的配對服務。
AI配對,基於數據分析的“門當戶對 ”
現代社會年輕人的不婚不育似乎成為趨勢,讓不少父母和長輩操碎了心。眼下,最焦慮的恐怕是日本了,從2016年到2019年連續4年出生率下降,2019年日本新生兒人數不足90萬,是120年來新低。中國結婚率同樣連續幾年下降,2018年只有7.2‰。
因此,“催婚”早就不單是父母的責任,而是全社會的問題。DNA相親和AI配對也應運而生,都是利用科技的力量來幫助年輕人戀愛、結婚和生兒育女,希冀達到很現實的目的——維持人的繁衍和社會的繁榮。
生存繁衍本是人類的天性,只不過,在婚嫁觀念與配對上,出現了很多結構性變化。而隨著技術發展,很多人越來越相信,科學可以在相親、結婚上產生高效率,更容易找到匹配對象,並有助於提高後代的人口質量。
DNA相親出現已有時日,起初的原理是根據人類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HLA,也稱人類白細胞表面抗原)來匹配。如果這種抗原差異性大,兩性之間吸引力就強,反之則弱。
如今,邱奇等人研發的DNA配對則致力於相親者的遺傳病篩查,通過對基因組上目前可能檢測出的數百種疾病的致病基因的識別,向客戶提供潛在的最適配的相親對象,在結婚後可以生下比較優質的後代,避免唐氏綜合徵、地中海貧血等。
AI相親可提供的幫助,主要在於信息的交互。相關軟件可以通過事先設計的涉及價值觀及性格的調查,挑選有相似觀念的人匹配交往。而且還會調查一些雙方交往時不便提出的問題,如涉及金錢觀之類的,也有助於避免相親者尷尬。
AI領進門,戀愛靠個人
應當承認,在DNA相親或AI配對的幫助下,可能會讓更多年輕人容易與異性初次接觸,一定程度上彌補他們社交能力不足、信息缺失等問題,但技術的幫助作用再大,也只能局限於師傅領進門,而後面的修行還要全靠個人。
在涉及個人情感、兩性相處的和諧上,如果不親力親為,經過長時間線下了解和交往,很難通過“技術指定”來促成美滿的婚姻。
例如,對於是否喜歡孩子,只有在現實生活中接觸對方,看對方見到孩子時是什麼樣的態度,才會知道其是否喜歡孩子以及在婚後是否願意生育和養育孩子。否則就有可能掩飾真正的三觀,給婚後的生活造成麻煩。
另一方面,即便是根據科學研究結果設計的APP,如根據基因的相似性來選擇伴侶,也只是一種理論估計,並且只是次要因素。“基因相吸”對選擇異性的權重,無論如何比不上相貌、性格、興趣愛好、三觀等社會性的婚戀要素。
至於根據基因進行遺傳病篩查,目前來看,只能算是一個初步篩選,真正到了生育孩子時,也得進行各種產前檢查,才能確認胚胎是否健康。因為人類的疾病太多,且精子與卵子結合時的基因配對也是隨機的,同樣會出現錯位、跳躍等,尤其是因為環境因素和理化因素的影響可能導致基因突變。
應該說,如今科技給了我們更多的參考因素和信息指標,有助於我們更高效地尋找匹配對象,但真正交往、戀愛、結婚、生子,仍需要情感上的“一見傾心”以及真心實意的付出。有一點可以肯定:美滿的家庭不是冷冰冰的數據結合體,而是建立在親密互動和相互體諒之上的。
□張田勘(科普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