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荒涼的南極待上一年我們的身體有何什麼變化?
據國外媒體報導,在荒涼的南極洲待上一年,會對我們的身體有何影響?根據近日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情況可能不容樂觀。該研究發現,那些在南極科考站生活了14個月的極地探險者們經歷了大腦萎縮的情況,很可能是他們與世隔絕的無聊生活造成的。
資料圖
不過,對於探險者的健康和認知能力,這種腦萎縮的影響是溫和的,也很可能是暫時的。
有8位探險隊成員參與了這項研究。在他們前往德國位於南極的諾伊邁爾三號站(Neumayer III)之前,研究人員使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掃描了他們的大腦。接下來,這些探險隊員在科考站生活了長達14個月的時間,他們必須獨自忍受南極冬季的漫漫長夜,而室外溫度可能會下降至零下50度。在此期間,探險隊員定期對自己的認知和記憶水平進行測試,並提供血液樣本,讓研究作者能夠測量他們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水平。BDNF是一種對大腦健康很重要的蛋白質,也是神經營養因子的一種,存在於人的神經系統中。當他們結束任務,回到文明世界後,研究人員對他們的大腦再次進行了掃描。
研究人員將最終結果與探險隊員前往南極前的結果進行了對比,同時以一組年齡和性別相匹配的志願者作為對照。他們發現,探險隊員的大腦灰質平均水平在南極生活後似乎變少了,其中海馬體的萎縮最為明顯。海馬體是大腦中對記憶和認知至關重要的區域。探險隊員的BDNF平均水平在旅途中有所下降,甚至在回家一個半月後也沒有明顯改善。
這項研究的結果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of Medicine)上。這並不是第一個表明長時間隔離狀態會改變大腦的研究,但研究人員表示,以往類似的研究實際都只涉及動物。
研究人員表示,考慮到南極探險的嚴酷條件,比如探險隊員必須在同一個地方和少數人一起生活和工作,這很可能改變了他們大腦海馬體的可塑性。所謂“可塑性”,即海馬體建立新神經連接的能力。大腦萎縮的另一個罪魁禍首可能與研究人員所說的“環境單調”有關。在南極生活中,探險隊員日復一日地盯著窗外,除了純白的雪什麼也看不見,這無疑會產生嚴重的無聊感。
當然,這項研究只有8位參與者,規模太小,因此任何結論都應謹慎對待。研究人員表示,研究結果並不能說明探險隊員的大腦已經受到了不可挽回的傷害。例如,探險隊員確實在空間推理和選擇性注意力的測試中表現稍差,但其他認知方面的表現卻是正常的。
研究的第一作者、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研究員的亞歷山大·斯塔恩(Alexander C。 Stahn)表示,如果這些探險隊員能回到充滿社交互動和有趣事物的生活中,那他們大腦海馬體受到的影響很可能就是暫時的。
儘管如此,這一發現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並值得進一步的探索。科學家將繼續在南極洲執行長時間的任務,而未來人類甚至有可能前往火星,其任務時間可能長達數月甚至數年。因此,長期孤立生活究竟會對人體健康有何影響,以及如何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中長期生活,都將是研究人員繼續深入探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