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日本公司想要你的隱私還說是為社會做貢獻
一個月前,位於東京的Plasma公司進行了一項名為“Project Exograph”的社會實驗。實驗參與者需錄製日常生活視頻,允許將攝像頭放在起居室、浴室、更衣區、廚房等其他場所,實驗結束後,Plasma公司會對視頻素材進行編輯,並出售給大企業,用以變現。
而每位參與者可以獲得200000日元(合人民幣約12950元)的賠償金。截止到11月10日,該項目的報名人數已經將近500人。
對於這項實驗的開展初衷,Plasma公司CEO Hiroki Enno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人們在洗完澡後會喝些什麼,他們在看電視時處於什麼位置,我們可以收集這些以及其他的數據,雖然在線數據已經被變現,但如果我們可以利用現實生活中的數據,那麼我堅信這對於解決生活方式所導致的疾病以及開發新藥物等領域都可能會有用。”
也就是說,你的一切信息都可以變現,這聽起來頗有種破罐子破摔的意味在裡面:反正你的信息每天都在裸奔,為什麼不把它變成錢呢?
而讓編輯訝異的是,在所有候選人中,男女比例為4:1,其中絕大多數人的年齡在20歲至30歲之間。至於他們報名參加該實驗的原因,有30%至40%的候選人表示自己是為了錢,而有些人則表示自己只是想為社會做貢獻。
對於想賺點零花錢的青春期少年來說,通過讓渡部分自己的“隱私”來賺取酬勞,的確是件充滿誘惑的事情。不過,我的信息還可以為社會進步做貢獻?
乍一聽好像是那麼回事兒,仔細想了想,這也太可怕了。以前一些大數據公司打著為我好的旗號悄悄偷了我的信息,我就已經被騷擾電話打到想口吐芬芳。現在明目張膽的收集我的信息,美名其曰是讓我為社會做貢獻,其實不就是讓我主動獻出自己的隱私嗎,這樣一來,企業就不存在洩露隱私的惡名了,而一旦後續發生什麼嚴重後果,自己也成了刀上魚肉,這簡直太不公平了。
對此,網友們也紛紛表示了自己的見解。
一種觀點認為,只要可以賺錢,未嘗不可,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正是因為科技的飛速發展,隱私保護才更應該有一些邊界感,無論任何時候,隱私都不應該成為攬錢的工具,雖然有時候我們不得不為了科技的進步犧牲自己的隱私,但是,如果將自己的隱私全盤脫出,這一點都不好玩。
隱私之所以稱之為隱私,正是不想被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可惜,真正的“隱私”已經離我們很遠了。
今年1月,Facebook被曝在過去3年中開展了一項計劃,通過付費來向青少年“購買”他們的隱私數據。
即從2016年起,Facebook開始向年齡在13~35歲的用戶支付20美元/月的費用,讓他們在其iOS或Android設備上安裝名叫“Facebook Research”的應用。“Research”這一應用可以監控他們的手機和網絡活動的數據——從私人消息、照片,到網絡瀏覽記錄,甚至於亞馬遜歷史訂單的屏幕截圖,都能夠收集到,並發送回Facebook。
雖然扎克伯格此後進行了“深刻”的檢討,並提出了Facebook對隱私保護的五大原則,並表示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裡,Facebook 還將製定出這些原則相關的細節。但現在看來,Facebook並沒有如承諾中一樣安全,隱私洩露事件還在繼續。
所以,什麼時候我們的隱私才能擁有自主權?
有業內人士分析,沒有百分之百的隱私安全,我們只能期待法律逐漸健全以及個人對隱私的重視程度自救。
法律層面,目前,我國為了保護個人信息、個人隱私,已經出台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網絡安全法》《民法總則》《徵信業管理條例》等,初步形成了包括民事救濟、行政監管、刑事追責的法律體系。今年,個人信息和個人隱私保護立法也取得了進展。
個人隱私保護層面,《2019個人信息安全年度報告》指出,95%的受訪者曾遭遇個人信息洩露,近八成受訪者會主動做隱私相關的設置,有約三成受訪者願意為隱私保護付費,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大眾的隱私保護意識正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