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發現AMD的Zen 2架構IPC性能僅為4年前Skylake的67%
AMD今年推出的銳龍3000系列處理器升級了7nm工藝及Zen2架構,性能、功耗、發熱等方面的表現可圈可點,極具競爭力,同時還有較高的性價比優勢,所以很受市場歡迎,高端的銳龍9甚至是供不應求。
銳龍3000處理器之所以被更多人接受,核心原因在於大家認為AMD的處理器終於能在性能上跟Intel酷睿平起平坐甚至有所超出了——不僅僅是多核性能領先,在IPC性能上AMD也超越了,唯一的問題就是頻率不敵,不能像Intel的14nm處理器那樣達到5GHz加速頻率。
不過問題在於,AMD的Zen2處理器真的在IPC性能上超越Intel的處理器了嗎?普通的測試中媒體對比過同頻性能,結果確實是這樣,但在專業人士及專業測試看來,評價IPC性能不是這麼簡單的。
魁北克大學(TELUQ)計算機科學教授Daniel Lemire上週對比過AMD的Zen 2與Intel 2015年發布的Skylake的IPC性能,後者是最近幾代酷睿處理器的基礎,微架構上都是承襲而來的,下一次升級是Ice Lake上的Sunny Cove微內核。
他測試IPC性能的手段跟媒體不一樣,首先在Linux系統下使用GNU GCC8測試了一個自己製作的名為twitter.json的文件,這是一個負載很高的基準測試,裡麵包括的分支預測錯誤、緩存未命中很少,他記錄了兩個階段的CPU指令周期數。
對比的處理器是AMD的EPYC羅馬出去裡及Skylake,不過IPC性能不受處理器型號的影響。
根據他的測試,在兩個階段的測試中,AMD的Zen2架構在IPC性能上還是要比Skylake弱一些,差距在10-15%左右,這個倒是不算多意外。
除了上面的測試,他還測試了他最喜歡的位集解碼(bitset decoding)的IPC性能,結果差距就大多了,Zen2的IPC性能大概是Skylake的2/3,也就是67%左右的IPC性能。
當然,Daniel Lemire也表示這個測試是他自己的結果,別人的結果不一定相同,但是從這些測試來看,單論微內核架構的話,Intel在這方面依然有很強的實力,AMD的Zen2現在並不能說是超越了Skylake微內核,儘管後者是2015年推出的架構了。
詳細內容及源碼可以參考Daniel Lemire的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