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評楊振寧王貽芳大對撞機之爭:科學議題歡迎君子之爭
此次物理學家的積極介入,激烈又不失優雅地吵科學架,不但科普了大對撞機和現代物理學,更重要的是讓普通人感受到科學話題之有趣,樹立了科學家的良好公眾形象,對培育全社會理性討論的精神大有裨益。
關於“中國要不要建大對撞機”的論爭2016年就已開始,近日由於一篇自媒體文章,再度白熱化。流行網文《楊振寧的最後一戰》讓許多人關心起這場物理學家的爭論。
科學家圍繞重大科學決策爭個面紅耳赤再正常不過,只是很少訴諸大眾媒體。此次對陣無論勝負,對科學傳播是件好事。過去公眾對科學爭議“一臉懵”,因為要釐清晦澀術語,沒有科學家幫助不大可能。
而此次物理學家的積極介入,激烈又不失優雅地吵科學架,不但科普了大對撞機和現代物理學,更重要的是讓普通人感受到科學話題之有趣,樹立了科學家的良好公眾形象,對培育全社會理性討論的精神大有裨益。
今年出台的《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指出:科學界應該崇尚學術民主。鼓勵不同學術觀點交流碰撞,倡導嚴肅認真的學術討論和評論,排除地位影響和利益干擾。開展學術批評要開誠佈公,多提建設性意見,反對人身攻擊。尊重他人學術話語權。
這些寫得很對症。當下中國,弘揚君子之爭的科學家精神,比建不建大對撞機的議題更重要。
科學昌盛進步的前提是交流。人的觀點不可能一致,在良好的討論環境裡各抒己見,互通有無,修正立場,可以臻於至善。而討論環境惡劣,一說話就陷入口水戰,科學之爭就不再可能。
對事不對人是很難的。瞧不慣對方自信滿滿的表述,反駁時難免語帶譏刺;有時急於下結論說對方“水平有限”“利益驅動”,這些不甚禮貌的言辭實際是“扣帽子”。還記得幾年前,爭論某天文學裝置的建設問題時,就從吵科學架發展到人身攻擊和“揭老底”,有些德高望重的科學家在面對不同觀點時,跟普通的“憤怒網民”也差不多。讓人感嘆:理性爭鳴真不容易。
近日的大對撞機之爭中,大多數科學家沒有因為意見和利益相左就“惡評”,一些主流媒體也能客觀平衡地、不設立場地敘述是非理直。這令人欣慰。
科學家應該以其學識服務公眾。具備專業知識的人,在公眾關心的科學論爭中最應發聲。但遺憾的是過去科學家往往不敢出頭,甚至萬馬齊喑。而大對撞機爭論中,一些明星科學家主動解疑釋惑,敢於擔當,我們為之點贊。
應該說,圍繞大對撞機的討論能夠理性展開,楊振寧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楊振寧公認的學術聲譽,使對立方的科學家更願意積極回應,而且保持著措辭的尊重。同時一些秉持公心的論者,也幫助營造了“只論理不論腕”的氛圍,讓學術爭論並不因為楊振寧的威望或者王貽芳的資歷,而有所偏差。
我們提倡學界爭鳴。學術爭論應該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和而不同的君子之爭,為科學界注入了精氣神,引發精彩的觀點交鋒和優良的學風。我們期待更多的“大對撞機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