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人類的主要死亡原因可能有哪些?
據國外媒體報導,對於前人的“無知”,我們總是抱著一種自鳴得意的態度:以前的人難道真的不知道含鉛油漆、香煙和咖啡因對人體有害嗎?但對於現代生活中的種種隱患,許多人卻又選擇視而不見,比如身邊無處不在的輻射、副作用尚不明確的藥物等等。這些事物或許對健康無礙,也可能會置我們於死地。不過在未來社會中,死神也可能以我們無法預料的形式出現。
未來的人類究竟會因何而死呢?針對這個問題,不妨看看以下幾名專家的答案:
安德魯·諾伊莫(Andrew Noymer)
加州大學厄文分校人口健康與疾病預防副教授
應該和現在差不多吧,主要還是心髒病和癌症。很長時間以來,這兩大疾病一直是美國人的最主要死亡原因,超過一半的人都因此而死。並且這些規律變化得非常緩慢,所以我預計,哪怕再過20年,心髒病和癌症仍將佔據美國人的死亡原因之首。
當然,這當中可能會出現一些輕微的變動。癌症可能會從目前的第二位躍居首位,心髒病則可能退至次位。過去五年多來,死於心髒病的患者比例一直在下降,所以假如它真的降到了第二位,我並不會感到意外。
隨著在二戰後嬰兒潮中出生的人即將年滿75歲,人口老齡化正變得越來越嚴重。所以在老年群體中常見的死亡原因也會變得越來越普遍,尤其是意外事故(如摔倒)、以及傳染病、肺炎等等。在美國人的常見死亡原因中,阿爾茨海默症此前一直排在十名開外,如今卻一躍變成了第六位。
無獨有偶,糖尿病在這個榜單上的排名近年來也有所上升,如今位列第七。而隨著肥胖率不斷增加,這一排名還將進一步提前。
但人口統計學家也很清楚所謂的“競爭風險”,簡單來說,一個人的死因只有一種,因此上面列出的各種死亡原因只有一種能夠名列第一。有的排名提前了,其它的就必然要靠後。既然心髒病和癌症如今大幅領先,未來的首要死因也許仍然是這兩種疾病。
艾琳·赫爾南德茲(Elaine Hernandez)
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社會學助理教授
要想預測未來美國人的主要死亡原因,首先要考慮影響死亡率的結構性與社會性因素。20世紀的公共衛生和醫學技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人均壽命也因此大幅增長。在20世紀初,人們大多死於傳染病。但到了21世紀初,大多數人的死因卻變成了慢性病。如今,人們的最主要死因是心髒病和癌症。
在未來社會中,慢性病也許仍將是人們的首要死亡原因。癌症十分複雜、難以治療。心髒病更不必說,因為影響心髒病發病率的群體性行為和社會因素在接下來一二十年間可能都不會有太大改變。不僅如此,年輕人不斷上升的肥胖率也能幫助我們預測未來導致死亡的常見疾病類型,如糖尿病等等。
在接下來20年中,還會出現其它影響死亡率的新趨勢。首先,在社會地位或經濟方面享有優勢的人會更加長壽。人們的壽命正變得越來越長,死於阿爾茨海默症和癡呆症等“老年病”的人也越來越多,這些疾病正逐漸成為二戰後出生的人的主要死因。其次,貧富差距將不斷拉大。這種不平等將對人口健康造成重大影響,使向上的階級流動變得愈加艱難,還有可能導致嬰兒死亡率有所增加。可能會有更多的人因處境絕望而死,如死於藥物或酒精濫用、或自殺等等。第三,流行病學家一直在提醒我們警惕那些有可能死灰復燃的傳染病。在不久的未來,細菌和真菌耐藥性可能會成為公共衛生領域的重大威脅。最後,氣候變化也會對人口健康造成影響。氣溫只要稍有變化,暴力和心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率就會有所增加。不斷變化的環境還可能對過敏等自體免疫疾病產生一定影響。在接下來20年中,人類的主要死亡原因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類如何應對這些影響死亡率的結構性因素。
戴維·畢沙伊(David Bishai)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人口、家庭與生殖健康教授
我相信,大家在回答這個問題時,給出的答案多半是各種疾病的名字,提出的解決方案也大多是增加醫學投資、研製出更多預防性或治療性的藥品。我們已經默認,破壞健康的元兇是各類疾病,而改善健康則要依靠實驗室研製的藥品。但只要看一下這些疾病的空間分佈圖,就能看出影響居民健康的其實是該地區的社會與文化狀況。在同一地區和社會群體中,心髒病、癌症、中風和肥胖的發生率之間往往有很強的相關性。在過於強調個人生活方式和選擇、導致人們倍受壓力的地區,人們的健康水平往往不佳。最近十年來,我們發現美國人越來越喜歡在群體內部製造分裂,將一個完整的集體分割成若干小團體。
而這種趨勢將成為未來美國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無論是那些在城市、鄰里和家庭中沒有歸屬感的人、還是那些“驅逐”他們的人,都會經歷一系列名叫“適應負荷”的生理反應。這類生理反應會導致血液中的類固醇和腎上腺素水平長時間保持較高狀態,從而增加動脈粥樣硬化和癌症的發病概率。這些問題真的能靠心血管專家和腫瘤學家解決嗎?
上述人群包括數百萬在上世紀80年代的大潮流中離婚、且一直未能再婚的單身男性,這些人如今已經邁過了70歲大關。如果LGBTQ群體無法融入主流社會,也會被社會排除在外。拉丁裔群體一直比較健康,但有跡象表明,自2016年以來,這類人群的健康狀況也開始每況愈下。
如果一定要把關注點放在疾病上,我們最好加大對心髒病、癌症和中風的資金投入,因為這些疾病的死亡率遠高於其它疾病。像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那樣的流行病固然危險,但當時人們的經濟水平和健康狀況普遍欠佳。目前死於自殺、酗酒和毒品的人數並不算多,但也值得關注,因為近年來因此而死的人數一直在不減反增。
總之,在探討未來人類的主要死亡原因時,我們應當放開思維,不要只關注各類疾病。
克里斯蒂安·馬格里(Krisztian Magori)
東華盛頓大學生物統計學助理教授與疾病生態學實驗室主任
首先說明一點:我並不是醫療從業人員,而是一名疾病生態學家,主要研究宿主、病原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不過,我在全球傳染病規律方面有著數十年的研究經驗。
未來,抗生素耐藥性將成為我們面臨的最嚴重問題之一。有些奪人性命的細菌感染在過去治療起來要容易得多。除非我們能研製出新型抗生素,否則情況只會越來越糟。我們面臨的另一大風險是流感,除非能研製出一種適用於全部毒株的通用性流感疫苗,不然這個問題永遠難以解決。此外還可能湧現出新型傳染病,已有傳染病也可能發生宿主和地域的轉移,近年出現的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基孔肯雅病、中東呼吸綜合徵和“非典”就是這樣的例子。我們總是被打個措手不及。
氣候變化與土地利用變化也會進一步增加上述風險,特別是由扁蝨、蚊子等昆蟲傳播的疾病。氣候變化還會引發其它問題,如洪水、野火、食品供應不足、極端高溫天氣等等。中暑、哮喘及其它呼吸道疾病可能會變得更加普遍,還可能對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有所助長。非傳染性的慢性病的致病原因可能會有所變化,但仍將是未來人類的主要死亡原因。
瑪爾維娜·卡利恩(Malwina Carrion)
波士頓大學健康科學講師
未來的人肯定不會全部死於同一種疾病,而風險最高的疾病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口統計學情況。雖然我們已經有效遏制住了許多過去常見的致命疾病,如小兒麻痺症和鼠疫等等,但眼下又出現了許多新型傳染病,還有許多過去的傳染病捲土重來。如今全世界的水源清潔度和公共衛生狀況都大有改善,有效降低了霍亂和其它導致腹瀉疾病的發病率,但仍有許多人深受疾病之苦。全球有超過10億人正受到被忽視的熱帶疾病(NTDs)的折磨。雖然在這類疾病中,許多並不會直接致命,但會給患者帶來纏繞終生的苦痛,還可能致人殘疾,這些繼發影響可能會致人於死地。由於這些疾病常常受到忽視,大多數人可能從未聽說過它們。除了特定團體和項目之外,全球範圍內開展的疾病抗擊工作也十分有限。
此外,氣候變化也改變了我們面臨的風險因素,且未來還將持續改變下去。蚊子、扁蝨、以及其它傳播致命疾病的媒介開始向新地區轉移,而這些地區的居民此前可能從未接觸過瘧疾、黃熱病等疾病,對其毫無免疫力。氣候變化造成的自然災害也可能促進疾病的傳播。許多專家認為,我們遲早會再次遭遇一場類似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那樣的大規模流行病,僅僅是時間早晚問題。我們已經觀察到,有些病毒在變異後會變得更加致命。如今約70%的新型疾病都來自動物,這很可能成為下一次大規模傳染病的來源。
最後,我們還不能忽視慢性病和非傳染性疾病對不同人群的影響。這些疾病在高收入國家的影響尤其突出,但近年來在其它國家也開始呈現上升態勢。多年來,心髒病、中風和癌症始終是全球範圍內的頭號“殺手”。具體患病原因可能有所區別,有時還與地域相關,但不良飲食習慣和缺乏鍛煉顯然難辭其咎。除非人們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發生劇變,否則這一情況還將繼續下去。不幸的是,隨著許多地區的居民收入不斷增加,這些不良習慣只會愈演愈烈。(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