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籌“掃樓”醫院拉人頭漏洞有多大?
水滴籌又出事了。11月30日,據梨視頻報導,水滴籌在超過40個城市的醫院派駐地推人員,在各個醫院病房進行“掃樓”,引導患者發起籌款。這些顧問自稱水滴籌的“志願者”,在發起籌款的過程中,顧問們只是口頭詢問,沒有核實患者病情、經濟情況等信息,並套用模板,隨意填寫籌款金額,鼓勵患者大量轉發籌款信息。
針對此事,水滴籌今天回應稱,已成立緊急工作小組,在全國范圍內尤其是寧波、鄭州、成都等地,開展相關情況排查。
水滴籌表示視頻報導中提到的部分地區個別線下人員的違規現象,調查清楚後將給以嚴懲。同時自即刻起,線下服務團隊全面暫停服務,整頓徹查類似違規行為,組織重新回爐學習,再次加強平台紀律培訓和提升服務規範,培訓通過後方可重新提供服務。
事實上,這不是水滴籌第一次陷入爭議之中。
今年5月7日,德云社相聲演員吳帥(藝名吳鶴臣)突發腦出血而住院救治,其家人為其在眾籌平台“水滴籌”上發起籌款,金額為100萬元。(查看鈦媒體此前文章→《郭德綱弟子籌款百萬治病惹爭議,究竟誰錯了?》)
然而網友發現,吳家經濟狀況較好,在北京有兩套房產、一輛車,卻在眾籌時還勾選了“貧困戶”標籤。
如何保證用戶信息真實有效、監管籌款金去向等問題,一直是水滴籌等平台揮之不去的隱患。
水滴籌醫院掃樓籌款漏洞多
據了解,在一段時間裡,水滴籌在全國40多個城市,大量招募正式或兼職籌款顧問,在各個醫院的病房裡做銷售工作。
據了解,這些籌款顧問的工作流程也很簡單:
1.“地毯式”掃樓,向住院患者逐個推薦水滴籌
2.口頭詢問患者病情、經濟狀況、治療費用等信息
3.協助撰寫“求助人故事”,並發起金額籌款
4.要求患者群發、轉發朋友圈
不過在操作的過程中,籌款顧問們並沒有核實患者信息,往往都是隨意發起金額籌款。在梨視頻暗訪視頻裡得知,這些銷售是有提成的,每單最高提成150元,有的銷售員甚至月入過萬。
(截圖來源梨視頻)
不過這項工作也實行末尾淘汰制,有的員工稱,每個月最少得完成35單,發不完就會被淘汰。而被問到公司為什麼要求強制發單時,該員工表示是為了佔市場。
(截圖來源梨視頻)
在籌款完成後,有的員工還會給患者推薦醫療保險,並稱這個時候患者購買保險的機率比較高。
(截圖來源梨視頻)
從梨視頻暗訪視頻中可以看出,水滴籌醫院掃樓籌款漏洞太多。地推員們對求助者財產狀況不加審核甚至有所隱瞞,對募捐金額填寫隨意,對捐款用途後續也缺乏有效的監督。
雖然水滴公司依靠地推形成的場景和流量來銷售保險,但由於平台監管不利,銷售人員操作不合規,這些都在極大消耗社會的善心。一旦信任體系崩塌,以後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很難得到救治。
平台盈利難、詐捐騙捐事件頻發,
水滴籌何去何從?
水滴籌發生這樣的事件並非偶然,核心原因在於,互聯網互助公益平台一向難盈利。
在水滴籌之前,包括輕鬆籌在內的一批籌款平台,都會收取2%的手續費。此後,由於這種商業模式飽受爭議,輕鬆籌於2017年5月宣布對個人大病求助實行零手續費,這意味著其必須尋找其他盈利途徑。
2016年8月,輕鬆籌拿下保險經紀牌照。同年,輕鬆保正式上線。作為中國首家互聯網保險產品銷售平台,輕鬆籌試圖通過為用戶提供“事前的健康保障方案”來獲得盈利。
輕鬆籌的發展相當迅速,上線兩年後,便與包括泰康在線在內的多家保險公司合作。官方稱,其投保用戶突破1500萬,實現月復合增長率超過50%,單月規模破3億元的成績。
2019年7月,輕鬆籌對外宣布,平台旗下用戶突破6億,總籌款金額突破360億元,並且收穫了相對的盈利。
再來看水滴公司,其成立於2016年4月,水滴公司從互助保障切入,旗下擁有水滴互助、水滴籌、水滴保三條核心業務線。
據了解,水滴互助是水滴公司的第一個業務,其產品模式為,用戶花9元成為會員,180天觀察期之後,能夠享受相應的賠付權利。當加入平台的用戶患上癌症時,最高能獲得水滴互助的30萬元賠付,範圍涵蓋了50種。
賠付的資金,則由平台用戶平攤,數據顯示單人單次分攤不足3元。
這一運營模式,意味著必須擁有足夠多的平台會員,才能將風險降到最低,並且實現盈利。
然而,即便水滴互助三個月砸下1000萬元推廣費用,會員也才剛剛突破100萬,流量困境日益凸顯。
緊接著,水滴籌啟動了水滴籌項目。與輕鬆籌一樣,滴籌從一開始,就不收取任何手續費,籌款所得資金全部歸籌款人,且需承擔用戶提現時微信收取的手續費,整個業務處於虧錢狀態。
不過,依靠免費模式,水滴籌獲得了巨大的流量紅利。在此基礎上,2017年5月,水滴公司獲得保險經紀牌照,入局保險業。
2019年3月,水滴公司完成B輪融資,總融資金額近5億人民幣。根據相關報導,上線2年來,已經累計服務超過1200萬客戶,合作的保險公司數量超過60家,推出超過80款保險產品,單月新增簽單保費規模超過7億元。
即便數據如此亮眼,截至目前,水滴平台仍未擺脫盈利困境。
據悉,國內互聯網保險業務經歷了初期迅猛增長,重歸冷靜。數據顯示,2017年互聯網保險全年保費收入為1835億元,同比下滑20.2%。2018年上半年數據同比降幅有所收窄。
在這種情況下,水滴籌唯有持續獲取流量,才有可能在規模效應下,最終實現盈利。而水滴公司團隊的強項,恰恰便是地推。
據此前財經網報導,水滴籌的地推人員不分時段,不分科室地給每個住院患者推銷水滴籌業務,嚴重影響醫院正常的工作秩序。
如今,水滴籌又爆發新一輪輿論危機,絲毫不讓人意外。
更引人關注的是,水滴籌為了獲得流量,並未採取任何措施對籌款人進行篩選,沒有任何門檻就可以發起籌款,只要能拿出醫院的病情證明材料即可。這讓其成為一個魚龍混雜的公益平台,詐捐、騙捐事件不斷,挑戰民眾心理底線。
據了解,在經歷一系列危機事件之後,水滴籌規範了審核流程,並上線客服團隊,包括在全國400-500個城市投入巨大人力,來幫助平台審核患者真實性,但是能否杜絕類似事件發生,恐怕還是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作為一家互聯網互助公益平台,本應將重點放在風控上,防止有人利用平台惡意籌款,一次次透支平台信任。然而,水滴籌為了獲得流量,一路“蒙眼狂奔”,等待它的又會是怎樣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