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架構調整一周年:道阻且長仍待變化
2018年9月29日晚,一則關於騰訊架構調整的短訊忽然傳出,隨後很快又消失不見。次日清晨,許多互聯網員工還未睡醒之時,騰訊官方發佈公告,宣布戰略升級,調整架構。
新浪科技李楠韓大鵬
彼時,這家誕生於深圳的互聯網巨頭即將迎來20周歲生日,而在此之前,它剛剛經受一輪“沒有夢想”的質疑。自媒體潘亂指出,“這家快20歲的公司正在變得功利和短視,他的強項不再是產品業務,而是投資財技。”由此,外界生出諸多討論,也引起騰訊方面的重視。
當一家企業一款產品覆蓋的用戶足夠龐大,其一舉一動都可能受到巨大關注。因為它的變化,不僅僅是其自身的變化。2018年9月30日,騰訊宣布“紮根消費互聯網,擁抱產業互聯網”,其影響更不局限於騰訊自身的業務。以此為界,之後“產業互聯網”與“B端業務”被更多人更多企業頻繁提起,一個互聯網發展的新時代似乎正要來臨。
馬化騰斷言“互聯網的下半場屬於產業互聯網”,而“此次主動革新是騰訊邁向下一個20年的新起點。”他表示,“上半場騰訊通過連接為用戶提供優質的服務,下半場我們將在此基礎上,助力產業與消費者形成更具開放性的新型連接生態。”
騰訊沒有夢想嗎?看起來,它希望是有的。不過這夢想能走多遠,還需要時間檢驗。梳理過去一年騰訊各業務上的變化和現狀,可以看到,戰略升級的騰訊,未來還需要更多變化,以適應新征程。
社交穩定擴張,短視頻還需努力
社交是騰訊的根基,也是最可以放心的業務。在今年第二季度,微信及WeChat的合併月活躍賬戶數達11.33億,同比增長7%。QQ的智能終端月活躍賬戶數為7.07億,相比去年同期微降0.3%。QQ月活躍賬戶總數為8.08億,同比增長0.6%。總的來看,通信與社交方面,騰訊還沒有對手。
不過整個社交市場的新動向值得注意。雖然騰訊地位穩固,但不斷有新人入局。
最近阿里巴巴重啟“來往”,推出社交產品“Real如我”,試圖切入校園社交市場。早先時候,京東數科測試社交產品“梨喔喔”、字節跳動投資Summer,也都瞄準這一方向。此外,字節跳動方面還推出飛聊、多閃,搜狐推出狐友,一眾創業公司前仆後繼,以興趣社交、聲音社交等為賣點,也在持續推出新的產品。這些新入局者,多多少少都會引起社交市場的一些變化。
或許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垂直領域的產品正完善社交功能,從傳統的社交應用之中,截走用戶。比較明顯的例子,有聚焦職場社交的脈脈,和具有社交屬性的健身應用keep。前者的“職言”板塊吸引到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從業者,而隨著健身人群的增長,keep的用戶數據也獲得穩定的增長。在QuestMoblie的2019上半年大報告中,keep成為移動互聯網增長黑馬案例,其日活躍用戶數在第二季度從300萬增長到444.5萬。
對騰訊來說,短期內某個新的社交產品不足以構成威脅,不過長遠來看,社交應用的新形勢必然也會對它造成影響。尤其對新崛起的Z世代群體而言,他們追求新異,微信和QQ不能完全覆蓋其需求。據QuestMoblie的《Z世代洞察報告》,在2018年10月,微信用戶中Z世代佔比33.3%,QQ用戶中Z世代佔比37.5%,而一些新興應用中,Z世代佔比可達到70%以上。
數字內容業務方面,今年第二季度,受視頻及音樂服務訂購數增加帶動,騰訊收費增值服務訂購賬戶數同比增長10%至1.689億。其中,由於與戰略合作夥伴推出聯合會員優惠,以及自製國漫系列《斗羅大陸》(第二季)受到歡迎,騰訊視頻訂購賬戶數同比增長30%至9690萬。
不過對比第一季度的表現,騰訊視頻訂購賬戶增速減緩。另據易觀千帆數據,目前騰訊視頻月活躍用戶數約4.9億,不及愛奇藝的約5.7億。
在音樂市場方面,騰訊一家獨大,無論網易還是阿里巴巴,都被甩在身後。目前最新形勢,是對手抱團聯聯合作戰。9月6日,阿里巴巴宣布領投網易云音樂新一輪7億美元融資。在此之前,百度也曾投資網易云音樂。也就是說,未來音樂市場基本是兩股勢力對壘。
騰訊音樂具備版權上的絕對優勢,網易云音樂方面有聯盟資源支持,市場格局有可能發生變化。
短視頻仍然值得關注。騰訊COO任宇昕最近明確表示,騰訊一定要進入短視頻領域,微視產品還是要做,“且要放到公司內部,全力做好”。雖然他也提到,沒有把微視看作是決定短視頻領域成敗的“重要戰略(產品)”,但微視上的疲弱表現,絕不是騰訊想看到的。
此前短視頻行業強勢發展,成為新的用戶時間殺手。其中抖音表現突出,不少用戶“一刷就停不下來”。而這助推了字節跳動的成長,還引發了“頭騰大戰”。
2018年5月,張一鳴在朋友圈發文慶祝抖音國際版Tik tok取得“small success”,並留言稱“微信的藉口封殺,微視的抄襲搬運,擋不住抖音的步伐”。馬化騰隨即回复“可以理解為誹謗”。之後雙方相互起訴。
2018年6月1日,騰訊宣布向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稱“今日頭條”及“抖音”系列產品的實際運營者構成商業詆毀及不正當競爭,索賠人民幣1元並要求其在自有新聞媒體平台全量推送公開道歉。次日,今日頭條方面發起兩起反訴,理由是涉嫌不正當競爭行為、嚴重影響公司形像等,合計索賠9000萬元,並要求騰訊公開道歉100天。
單純的社交通訊工具,難以撼動騰訊的根基,不過短視頻實實在在影響了社交通訊市場的發展。QuestMobile統計顯示,在2018年上半年,用戶使用短視頻的時間佔比大幅增長至8.8%,而即時通訊領域的用戶時間佔比大幅縮水。在今年上半年,移動互聯網巨頭系App使用時長佔比中,騰訊系縮水3.6個百分點的總用戶時長,字節跳動系則增加1.4個百分點。
隨著短視頻領域競爭加劇,騰訊在這方面還需要做更多努力與嘗試。
遊戲業務回春,雲業務動作頻頻
2018年對於中國遊戲行業來說可謂“灰暗”。在停發版號的267天裡,中國6億玩家度過了一個沒有新遊的春夏秋,中國遊戲企業更是風聲鶴唳,被“掐斷”財路後度日如年。受此影響,騰訊的遊戲業務一度“疲軟”,甚至成為評判這一巨頭興衰的關鍵信號。
從2018年7月份開始,騰訊內部多次召開會議,討論如何突破業務瓶頸。在2018年年度業績發布會上,騰訊總裁劉熾平坦言,遊戲版號暫停審批,使得公司包括受歡迎的吃雞遊戲在內的遊戲無法變現。業內人士曾向新浪科技指出,《刺激戰場》無法發揮商業價值,騰訊可能會因此失去超10億元的流水。
而在輾轉騰挪一年多後,吃雞遊戲“借殼過審”上線《和平精英》,終於拿到了版號。
今年9月,據Sensor Tower的最新統計,騰訊旗下“吃雞類”手游《PUBG Mobile》及《和平精英》在全球App Store和Google Play的總收入突破了10億美元,可謂一騎絕塵。
騰訊遊戲的另一現象級手游《王者榮耀》,在2018年的收入高達130億元,其中近95%的營收來自中國地區玩家。目前,《王者榮耀》產生的全球總收入已超過50億美元,穩坐全球最賺錢手游之寶座。
此情形下,騰訊在國內的主要競爭對手網易遊戲,形成了差異化打法,更看重海外市場佈局。根據App Annie發布的2019年3月中國發行商出海收入榜單,網易排名第三,排位要高於騰訊。
總體來看,騰訊在遊戲業務上已經趨穩。在今年第二季度,騰訊網絡遊戲收入總額同比增長8%至人民幣273億元。這一數據要明顯高於國內其他遊戲企業。正如劉熾平所言,“公司目前運營的遊戲產品,網絡效應非常重要,這是公司非常獨特的優勢,因此並不擔心遊戲領域出現越來越多的競爭者”。
不過在寄託未來的雲業務方面,騰訊顯然還有更多事情要做。
在去年的架構調整中,騰訊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即Cloud and Smart Industries Group),昭示了向B端業務的轉型,這也意味著,騰訊雲的權重相應提升。相較競爭對手而言,騰訊進入該領域時間較晚,不過受市場高速發展影響,已在短期內衝到了國內第一梯隊。
根據Gartner2018年整體數據,在IaaS(基礎架構即服務)和IUS(基礎架構公用事業服務)市場,騰訊雲的市場份額在全球範圍上升到第六位,亞太區上升到第四名。同時,美國市場研究機構Synergy Research Group報告顯示,2018年騰訊雲在亞太地區增速第一。
但是,面對國內競爭對手阿里雲,騰訊雲依舊有著較大差距。市場研究機構IDC此前公佈了一組數據,目前兩者的差距約為4倍,即阿里雲佔有國內市場四成份額,而騰訊雲僅為一成。
回顧騰訊雲的發展,可以看到的是,在經歷一系列戰略升級舉措後,其目標更加清晰。過去一年之中,騰訊雲動作頻頻。
在CSIG總裁湯道生看來,雲計算的競爭,正在從底層架構向需求端迅速轉移,用戶需要的是跳過複雜技術架構的解決方案,直接能夠解決他們的業務問題。而圍繞著這個思路,雲計算的競爭手段以及雲計算廠商本身,都要做巨大的升級。
他認為,現在的CSIG手握兩大“利器”:
一個是積累多年的互聯網技術,構建在雲上的通訊、AI、安全與大數據等核心能力,結合騰訊豐富的內容資源與業務場景,形成強大的平台資源與服務;另一個是C2B戰略,基於微信小程序、支付、掃碼等服務終端用戶能力,降低了企業連接用戶的門檻,打通線上與線下的兩個世界,從而提高經營效率。同時,兩大“利器”在雲端之間形成了互動效應。
目前,國內有超過一半的遊戲公司都是騰訊雲客戶。除此以外,騰訊雲在國外市場也有些許起色,相繼開通了香港、美東、美西、印度等節點,在全球25個區域,運營了53個可用區。在外界看來,騰訊云有著社交服務體系和遊戲領域的重要資源,並在遊戲、社交以及視頻等領域“搶灘”成功,有可能成為與阿里“開白刃肉搏”的供應商。
在騰訊架構調整滿一周年的前一日,騰訊雲發佈公告,宣告騰訊“變了”。當中總結騰訊雲相關業務一年裡的動作,密密麻麻達上百項。
革新轉型,騰訊還需更多變化
回溯騰訊二十年來的發展,重要戰略升級和架構調整有三次。前兩次調整,都伴隨著公司規模的巨大成長。
根據官方說法,2005年,騰訊升級為BU(Business Unit)事業部製,使其由一家初創公司轉向規模化的生態協同,單一的社交產品變成為一站式生活平台;2012年升級為BG (Business Group)事業群制,確保了從PC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升級,並通過科技技術“連接一切”,為用戶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建立起了開放生態。
而去年騰訊第三次戰略升級的公告,面向的是未來二十年的互聯網發展。馬化騰提到兩方面要點。首先,“互聯網的下半場屬於產業互聯網,上半場騰訊通過連接為用戶提供優質的服務,下半場我們將在此基礎上,助力產業與消費者形成更具開放性的新型連接生態”;再者,作為一家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科技和文化公司,“面向AI以及即將到來的5G時代,騰訊將以技術為驅動引擎,探索社交和內容融合的下一代形態。”
如今一年過去,調整重組的騰訊開始展現新的面貌,而其變革還有待深化。
在去年的架構調整中,騰訊聚焦融合效應,新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平台與內容事業群(PCG)。其中CSIG整合騰訊雲、互聯網+、智慧零售、教育、醫療、安全和LBS等行業解決方案,推動產業的數字化升級,由湯道生負責。PCG將騰訊體系中與社交平台、流量平台、數字內容、核心技術等高度關聯且具有高融合性的板塊,進行有機地拆分和重組,在“社交+內容”的融合創新上進行探索,由任宇昕負責。
過去一年,PCG不斷進行組織調整,據36氪報導,任宇昕表示,這本質上是在為更好的基礎設施建設做思路的調整和統一。“過去一年我們在這方面做了很多積累,但也只是剛剛開始”,“我比較中醫思維,希望能夠系統性的解決問題,從整個系統來調優”。
而在關乎產業互聯網的CSIG方面,據《21世紀經濟報導》,湯道生坦言,CSIG目前還很缺人,缺了解行業的架構師,缺好的銷售,也缺好的研發人員。他還提到,對CSIG而言,還有很多可以提升的地方,比如內部流程不夠完善,內部效率可以進一步提升,騰訊對外的服務生態也亟須加強。
早先,騰訊的優勢基本圍繞C端業務,然而產業互聯網主要面向B端和G端,並非騰訊所長,且這方面的業務比C端業務更重視積累。曾有投資人對新浪科技訊表示,“B端業務就像推土機一樣,一步一步往前走”。
一年時間,對騰訊來說還不足夠。不過可以看到的是,騰訊比以前更加開放,在助力產業方面,不斷推出新的舉措。
其中部分內容包括:2018年11月,騰訊推出“雲啟產業計劃”,宣布未來3年,聯合合作夥伴,在資本、資源、技術、能力和商機等方面持續加大投入,全力助推產業互聯網建設;今年1月,騰訊雲推出總價值超過10億元的“小程序·雲開發”資源扶持計劃;6月,騰訊首次全面公開整體開源路線圖;7月,騰訊雲正式發布政務業務品牌“ WeCity未來城市”,為數字政務、城市治理等提供解決方案。騰訊雲推出物聯網開發平台IoT Explorer。騰訊安全宣布將面向產業鏈合作夥伴全面開放安全中台能力。
今年9月,騰訊雲推出物聯網邊緣計算平台,宣布將開源自主研發的輕量級物聯網實時操作系統TencentOS tiny。騰訊雲宣布成立“雲+創業投資聯盟”,為創業者和投融資機構提供無縫對接平台。
在騰訊擁抱產業互聯網的發展中,涉及小程序、微信支付、騰訊乘車碼、企業微信、騰訊智聆、騰訊覓影、騰訊微校、騰訊車聯等諸多工具,應用場景則涉及金融、醫療、文旅、遊戲、文創、智能製造、智能終端等諸多方面。
在過去,騰訊由社交起家,借遊戲壯大,而現在,它開始展現出新的面貌。不過新路不會一帆風順。如騰訊云自身總結所言:“產業升級之路,道阻且長”。
在更廣闊的新路上,騰訊還需克服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