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阻止氣候變化,我們還剩多少時間?
將近一年之前,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提出警告稱,要想在本世紀末之前將全球變暖上限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就需要社會的各方各面都做出迅速、深遠且前所未有的改變。”那麼,我們遏止氣候變化的時間是否已經所剩無幾了呢?
一些政治家和作家已經“繳械投降”,稱如今為時已晚,人類文明已經無力完成這一任務。其他人則將這篇報告視為“戰鬥的號角”,從中解讀出了這樣的信息:要想阻止氣候變化,我們只剩下了12年時間(如今又過去了一年,所以只剩11年了),並且時間正在一分一秒地流逝。
但真實情況要復雜得多,絕非一句標語便能概括。我們無法阻止氣候變化,因為它已經發生了,並且許多災難效應已經為時過晚、來不及阻止。自本世紀以來,情況的確在不斷惡化。要想阻止一些災難性後果,全社會就必須盡快行動、儘早達成一些里程碑目標。上述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報告發表12年後,就有一個關鍵的里程碑目標。如果沒能達成,人類社會縱然不至於變成電影《瘋狂的麥克斯》裡那樣的末日,但情況絕對會持續惡化,也更難加以逆轉。
一些科學家擔心,如果過度強調2030年這個截止時間,可能會對公眾產生誤導。但也有人指出,活動家們的任務與研究人員不同,需要更直截了當的目標和更簡單清晰的思路。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於2018年10月8日發表了上述報告,指出要想在2100年前將全球變暖增值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需要在2030年前將人類二氧化碳淨排放縮減45% ,並在2050年前將淨排放量縮減到0。這並不是該機構發表的第一條迫切警告,卻是最引發公眾熱議的一條,原因可能與媒體的“概括”方式有關。許多知名報紙都用了頗為聳人聽聞的標題,如“聯合國警告,限制氣候變化災難僅剩12年”等等。
但科學家從來沒說過“假如我們不阻止氣候變化、世界將在12年後滅亡”這樣的話。就連那些常常針對氣候變化提出警告的科學家們也不可能這樣說。此外,主流活動家們也很少提起“世界末日”的話題,他們的關注點大多在於長期的氣候變化、而不是突然發生的氣候災難。但儘管如此,人們似乎還是將2030年當成了一個生死攸關的截止時間。
科學家指出,這種觀念過於絕對,並不符合科學事實。就算全球溫度相比工業前水平真的增加了1.5℃,世界也不會就此毀滅。並且就算我們到2030年前沒能將二氧化碳排放量縮減45%,也不會導致溫度增長1.5℃。不過,全球氣溫到2100年前增長1.5℃的概率倒是會因此升高,21世紀也會發生更多的氣候災害。
幾乎所有針對全球變暖的緩解計劃都由兩個基本部分組成:一是在短期內減少碳排放,二是在長期內逐漸減少大氣中的碳含量(如通過植樹造林吸收二氧化碳等等)。
一些關注工業和經濟增長的人可能不願意在短期內犧牲經濟利益,認為社會遲早能發明出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技術。但縮減碳排放每拖延一年,對碳捕捉技術的要求就越高。我們每耽誤一年,地球就會越過更多氣候變化的轉折點、越來越難走上回頭路。
各類氣候政策文件中提到2030年這一目標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如《巴黎協定》中就同時提到了2030年和2050年兩個目標。研究人員認為這是一個較為合理的時間規劃,在減少排放的同時不至於造成難以承受的經濟負擔,也不會讓人類過於依賴未來可能出現的碳捕捉技術。
將控制目標確定在1.5℃以內也是出於類似的原因,為了在“可能性”與“必要性”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但就像2030年的時間目標一樣,1.5℃也只是科學家設定的一個目標,而非不容辯駁的科學事實。
氣溫越高,地球面臨的風險就越大。氣候變化已經對全球造成了廣泛影響。2019年的平均氣溫已經比工業前水平高出了1℃,而等這一數字增加到1.5℃,造成的影響還會更加顯著,甚至造成更多無法逆轉的嚴重影響。
但將全球變暖幅度控制在1.5℃以內並不會逆轉氣候變化。事實上,就算在這種“理想情況”下,各種災難性影響也會比如今嚴重得多。
生態學家指出,如果我們抱有“再過12年才會發生重大災難”這種想法,會導致我們忽視目前正在發生的氣候變化後果。事實上,氣候變化已經通過瘧疾、登革熱、以及其它一百多種渠道殺死了成千上萬人。研究顯示,隨著全球變暖,由蚊子傳播的疾病會進一步肆虐。而如今全球變暖的程度已經導致很多人為此無辜喪命了。
因此科學家強調,這並不是“我們能否阻止”的問題,因為它已經發生了。
研究還顯示,嚴重的氣候影響正在威脅2019年的全世界食物產量。北美、南美、亞洲和非洲今年均有大片地區溫度過高、不適於作物生長。此外,隨著海平面上升、污染地下水,孟加拉國和中國的低海拔沿海地區的土壤含鹽量也在不斷增加,導致大米產量受到威脅。(不過,也有少數地區的氣候變得更加適合特定作物生長。)這些因素的總體影響便是食品價格上漲,引發全球動盪。並且從長期來看,如果繼續按這種趨勢發展下去,部分國家的糧食產量將無法滿足國民需求。
對於這種複雜局面,研究人員通常會將應對措施分為兩大類:緩解和適應。緩解是指阻止氣候變化進一步惡化,如減少排放、植樹造林等都屬於此類。適應則指研究如何應對已經發生的全球變暖、以及未來進一步變暖造成的後果,如在沿海城市修建擋海牆、設置鹽沼來阻擋洪水,分析降水量變化、幫助農民更合理地種植農作物,以及開展農作物培育工程、讓它們更適應嚴峻環境等等。
但歸根結底,只要全球變暖得到緩解,這些問題的嚴重性都會隨之改善。假如在本世紀末之前將溫度增幅控制在1.5℃以內,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問題,都比2℃更容易掌控,而2℃又比3℃更容易掌控,3℃又比4℃好一些……以此類推。無論未來是哪種情況,至少在我們告別人世之前,地球都不至於變成一片毫無生機的荒漠。但溫度每升高一度,都無疑會對地球上的生命造成更加嚴峻的考驗。因此抑制全球變暖無論如何都是值得的。
至於由蚊子傳播的疾病,我們也有可能阻止它們的肆虐。緩解氣候變化將在其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假如我們能阻止氣候變化,也就能阻止隨之產生的許多健康風險。不過這其中還涉及許多細節問題,例如,疾病傳播的下降程度要取決於碳排放緩解項目的推廣速度,並且不會立即見效,全球各地的效果也會有好有壞。
所有科學研究都指向了同一個結論:應對氣候變化最好的方法,就是從現在開始減少碳排放。相比於日後再設法將大氣中的碳抽離出來,從現在起減少碳排放更容易抑制全球變暖。簡而言之,緩解措施做到位,適應措施才能更加有效。因此,前文提到的2030年時間規劃雖然不能解決全部問題,但至少能帶我們邁出緩解氣候變化的第一步。
如今,我們已經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了。今年全世界都比以往更熱,大型風暴發生得更加頻繁,疾病傳播更加迅猛,森林火災和洪水也更為常見。因此,設立2030年這一目標其實是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行動的窗口期,希望在這12年中,全世界能就此採取更多有意義的行動。
科學將在其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氣候變化是一個物理問題,因此可以利用數據來分析和理解。但光憑科學還無法解決這些問題,還需要藉助政治家的意願和力量。將2030年定為最終期限雖然可能對公眾產生誤導、使人忽視科學家們想要強調的一些細節問題,但也為氣候活動家們提供了一個行動的焦點,並且人們確實已經開始採取行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