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視頻回信勉勵青年:知識、汗水、靈感和機遇
“書本知識很重要,電腦技術也很重要,但書本上種不出水稻,電腦上也種不出水稻,只有在試驗田裡面才能夠長出我所希望的水稻出來。”據@人民日報官方微博26日報導,近日,90歲的袁隆平以視頻方式給西南大學學子們回信,勉勵青年。此前,該校學生給袁隆平寫信,請教其“成功的秘訣”。
視頻中,袁隆平表示,經常會遇到有人向其討要成功秘訣,他認為,自己沒有什麼秘訣,“我的體會是,我有八個字,知識、汗水、靈感和機遇,機遇寵愛有心人,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好的機會都有,但如果你不是有心人,你沒有經驗,沒有追求,那個機會就放過了。”
接著,他表示,“我們這個是搞應用科學的,實幹苦幹,才能夠實踐出真知,書本知識很重要,電腦技術也很重要,但書本上種不出水稻,電腦上也種不出水稻,只有在試驗田裡面才能夠長出我所希望的水稻出來。”
簡簡單單幾句話,也正是袁隆平數十年如一日為中國雜交水稻技術不斷攻關的真實寫照。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袁隆平出生在動亂年代,從小跟著家人過著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新中國成立前,袁隆平親眼見到倒在路邊的餓殍,十分痛心。選擇農業報國,源自袁隆平想讓大家“吃飽飯”的強烈願望。
1956年,袁隆平帶著學生開始了農學實驗。袁隆平發現,水稻中一些雜交組合有優勢,認定這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途徑。培育雜交水稻的念頭,第一次浮現在他的腦海。
1966年,袁隆平發表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開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此後,他開始了水稻雄性不孕選育計劃。1970年,在海南發現的一株花粉敗育野生稻,打開了雜交水稻研究突破口,袁隆平給它取名為“野敗”。
各地科研人員聚集到海南,他慷慨地將“野敗”分送給大家,又在農場支起了小黑板,給全國各地科研工作者講課。一場轟轟烈烈的全國攻關大會戰打響。1973年,在第二次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會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雜交優勢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辦公樓的一間會客室牆上懸掛著一幅照片,金黃色的稻浪翻滾,左上角有袁隆平寫下的一行字:湖南溆浦,首次畝產突破1000公斤。
此前,在接受央視採訪時,他也分享了自己早年間的一些感受,“一粒糧食能夠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上個世紀60年代,飢荒的時候餓死人,大家都吃不飽,我親眼見過。”
只是當記者問到,“您是不是特別害怕,這樣的場景再次出現?”時,他長舒了一口氣,“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從1976年到2018年,雜交水稻在全國累計推廣面積約85億畝,增產稻穀8.5億噸。
“畝產1000公斤”,這是袁隆平80歲時許下的生日願望,在2014年已經實現。剛剛度過90歲生日的袁隆平,笑著告訴記者:“現在我們正在向畝產1200公斤攻關。”
24日,好消息再次傳來,內蒙古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耐鹽鹼水稻實驗基地宣布,經過專家測評,在PH值8.8至9.6的鹽鹼地上,水稻平均畝產實現508.8公斤。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之際,袁隆平獲授“共和國勳章”。
拿獎後,他表示,“我得過很多的獎,這個共和國勳章是最高的獎,對我是一個鼓勵,也是一種鞭策,不能躺在功勞簿上,盡量發揮新的貢獻,年紀大沒有關係,我還沒有癡呆,今後要向畝產1300公斤衝刺。我最大的願望就是,這個飯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