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ylake好大一家子從6代開始大梳理桌面&移動低壓酷睿家族
最近兩年Intel因為受到10nm工藝延期和競爭對手強勢進攻等因素的多重影響,加快了推出新產品的步伐,比如8、9兩代酷睿的桌面版處理器之間只隔了6個月的時間。而最新的10代酷睿移動低壓處理器則是更亂,新舊兩種架構並存,我們覺得有必要對Intel目前在桌面和移動端的產品線進行一個簡單的梳理,讓大家更好的明白目前Intel的產品線。
一切從14nm延期說起
如果是關注PC硬件時間稍微長一點的玩家肯定都記得,Haswell處理器是Intel在2013年的時候順利推出的,當時22nm這個Intel首次使用3D晶體管工藝的製程已經相當成熟了,而Haswell當時表現出來的性能確實不俗,看起來Intel的Tick/Tock戰略仍然非常順利,下一步就該是將首次使用14nm製程的Broadwell處理器推向市場了。然而,就在那個節骨眼上,Intel的14nm工藝出了岔子,要延期了。
製程工藝要延期了怎麼辦,為了讓Tick/Tock戰略不完全失效,Intel首次祭出了Refresh版處理器,在Tick(製程改進)/Tock(架構更換)之後引入了Refresh週期。大家至今仍然耳熟能詳的、經典的Core i7-4790K和Xeon E3-1231V3都是這代Haswell Refresh的產品。然而14nm延期的時間遠比Intel原本預計的要長,良率還是達不到在桌面端出貨的需求,所以我們後來看到的Broadwell處理器大多都是移動版和服務器端的,而在桌面主流端上其實就只推出了兩款產品。這時,已經來到了2015年下半年,Skylake——Intel這個沿用了4代之多的架構終於要登場了。
桌面端
前文為什麼要提14nm延期的事情呢?因為14nm的延期Intel不得不將Tick/Tock修訂為Tick/Tock/Refresh,而戰略的末代就是Skylake,Intel從這裡開始將Tick/Tock戰略正式修改為Process(製程)/Architecture(架構)/Optimization(優化)的三步走戰略,其實就是對應之前的Tick(製程)/Tock(架構)/Refresh(優化)。而Broadwell就變成了三步走戰略的開頭,也就是Process的那一步,Skylake就是新PAO戰略中的A,也就是架構改變。
Skylake(SKL 14nm 6代)
2015年8月份,Intel發布了新的Skylake家族處理器,在桌面主流端就是6代酷睿,其用的是與Broadwell相同的14nm工藝,但是架構進行了大改,用上了Intel最新的Skylake架構。相關的改動就不再贅述了,總之Skylake是一個非常優秀、成功的架構,使其在推出四年之後仍然能夠跟AMD的最新架構打成55開。
Kaby Lake(KBL 14nm+ 7代)
2016年8月份,根據新的PAO戰略,Intel準時發布了新的Kaby Lake處理器家族,為7代酷睿,在PAO戰略中,它是Optimization(優化)的那一步,在架構層面上,Kaby Lake與Skylake是完全一樣的,不過因為使用了優化版本的14nm製程(14nm+),在頻率上面有所提高。
根據PAO戰略,此時Intel應該進入PAO戰略的下一步,也就是該更新製程了,但後來的故事大家都已經知道了,10nm製程出現了嚴重的延期,而競爭對手此時已經開始給壓力了。讓我們回想一下,AMD在2017年第一季度的時候發布了第一代Zen架構,已經隱隱有追上Intel的趨勢,而在對核心/線程數需求比較高的場景中,Zen架構更是展現出了自己的優勢。或許是被逼無奈,或許是另外的一些原因,最終我們看到的,是Intel開始給自己的主流級別處理器加核心。
Coffee Lake(CFL 14nm++ 8代)
Coffee Lake就是Intel在將近十年來首次給自己桌面主流端產品加核心的一代產品,為8代酷睿,推出於2017年10月份。i7版本擁有6核/12線程的配置,中端i5沒有超線程,但給了6個核心,而最低端的i3也給了4核心,同時Intel在14nm製程上面繼續優化,6核及以上的產品都使用了新的14nm++工藝,在頻率上面可以達到一個比較高的水準,另外優化的還有三級緩存大小和默認支持的內存頻率。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代的i3確實是從上代Kaby Lake i5產品修改而來的,所以仍然只支持DDR4-2400,而且工藝也很難說到底是14nm+還是14nm++。
Coffee Lake Refresh(CFL-R 14nm++ 9代)
回想一下2018年,整個年度我們看到了多少關於Intel 10nm製程的消息?如果你對於這方面比較關注的話,會發現前半年是Intel能在2018年內將10nm製程用於量產,後半年是Intel能在2019年內將10nm製程用於量產。到了年末的時候,大家都已經不抱什麼期待了,因為Intel又刷了一代產品線,如同當年對Haswell做的那樣,推出了Coffee Lake Refresh,為9代酷睿,並且在這代上面增加了桌面主流級別的i9處理器——9900K。
甚至Intel為了向市場出更多的貨,開始主動提供處理器屏蔽核顯的版本,後綴為F,目前佔據千元級市場的9400F就是這麼一款產品,而在高端產品線,也就是帶K的不鎖倍頻的處理器上面,Intel終於把從Sandy Bridge之後就再也沒用過的纖焊工藝拿回來了,也鑄就了9900K這款8核16線程風冷超頻穩定5GHz的處理器,高主頻、傳統Ringbus架構以及優秀的單核性能,不弱的多線程能力使得這款處理器在遊戲領域中目前還是沒有敵手。
Comet Lake(CML 14nm++ 10代)
Comet Lake是原本傳聞中於Coffee Lake之後繼續使用14nm製程的一代產品,我們已經看到它的低壓移動版正式發布並大規模上市了。而桌面版的Comet Lake在之前洩露的路線圖中將會在今年年末登場,明年年初就可以買到,傳聞中最高端的Comet Lake桌面版將會是10核/20線程的配置,而以其為基礎的10代酷睿全係都將解鎖超線程特性,也就是我們能夠看到4核8線程的i3,6核/12線程的i5以及8核/16線程的i7。
不過根據現在的情況來看,10代桌面版酷睿要配新的芯片組應該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不像之前從Skylake一路到Coffee Lake Refresh,Intel都沒有換過插座那樣,Comet Lake的桌面版在目前的傳聞中是要使用新的LG A1200插座了,估計是供電不夠了……而這也就造成了Comet Lake無法像之前8、9兩代酷睿通過破解可以在100、200系主板上使用,甚至不能在300系主板上用,只能買新板子,廠商們樂了玩家們要哭了。
Rocket Lake(RCL 14nm+++? 11代?)
Rocket Lake是傳聞中Comet Lake之後,繼續使用14nm製程的產品,目前已知的信息中還沒有關於這款處理器的更多信息。
移動低壓端
Intel的移動低壓處理器已經逐漸變成了他們先行量產新工藝的“試驗田”了,而在Kaby Lake之後,在移動低壓平台上面出現了多種多樣的處理器,情況比桌面主流以及移動標壓端更為複雜。甚至有的架構只推出了一款產品,而有的也僅有寥寥四五款。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低壓是特定於U系列低壓處理器,並不包含Y系列和更低功耗的處理器)。而這是8代酷睿移動低壓處理器的情況,到了10代,Intel直接把兩種製程的處理器放到1代裡面了,雖然比起8代來要簡單一些但仍然很複雜。
Kaby Lake Refresh(KBL-R 14nm+ 8代)
Kaby Lake Refresh是Kaby Lake家族的Refresh版本,簡單地說就是給Kaby Lake-U增加了兩個核心,使移動低壓i5和i7都成為4核8線程配置的處理器,仍然是Kaby Lake上面使用的14nm+製程,但是以新的8代身份出現,一共有4款。
Coffee Lake(CFL 14nm++ 8代)
Coffee Lake在桌面和移動端覆蓋的都比較全面,我們在移動低壓端也可以看到這個經過一定改進的處理器家族,不過由於之前Kaby Lake Refresh處理器的存在,看上去在核心數、三級緩存等關鍵特徵上面好像沒有什麼區別,不過製程確實換成更先進的14nm++了,所以總體來看Coffee Lake-U的頻率表現要比Kaby Lake Refresh要好一些,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默認TDP為28W的低壓型號。
Cannon Lake(CNL 10nm 8代)
Cannon Lake在Intel的路線圖上面是第二輪PAO戰略的開始,更新10nm的製程,然而,因為嚴重延期的原因,Cannon Lake也遲遲不能夠推出正式產品,終於在今年的5月份,Intel悄悄地出貨了一款Cannon Lake處理器,加入在8代移動低壓處理器序列中,就是Core i3-8121U這款數量稀少的處理器。
Cannon Lake其實並不只是更新製程那麼簡單,它在架構上也做出了一些改動,詳情在本站之前的文章中提到過:《Ice Lake架構深度解析:Intel的雅典娜女神》。不過因為處理器規模和頻率的原因,沒有辦法很好的對比它與Skylake架構在IPC上的差距。
Whiskey Lake(WHL 14nm++ 8代)
Intel在Coffee Lake-U之後於去年8月份又推出了7款新的Whiskey Lake家族處理器,歸於8代酷睿的,有5款,仍然是14nm++的製程,但在15W的TDP之下,他們擁有更好的睿頻表現。
8代移動低壓處理器一覽表
Ice Lake(ICL 10nm+ 10代)
經歷了數次跳票之後,Ice Lake處理器終於在今年正式登場了。不過Intel將Cannon Lake上面的10nm製程歸為第一代,在Ice Lake上面使用的製程已經進步到了第二代了。Ice Lake也是將近五年來Intel的主流級處理器架構首次發生重大改變的一代處理器,詳細的解析可以看《Ice Lake架構深度解析:Intel的雅典娜女神》。
不過10nm製程的產能可能還是跟不上需求,不然Intel也不會拿出Comet Lake-U了。
Comet Lake(CML 14nm++ 10代)
原本對於10代酷睿處理器會使用的架構有兩種猜測,一種是新的Ice Lake,另一種是Skylake的衍生物——Comet Lake,而Intel用實際行動告訴了在猜測的人們,你們都錯了,10代酷睿將是有兩種架構並存的。
Comet Lake-U的發布讓人們看到了14nm的終極潛力——原來低壓平台可以擁有6核CPU!不過在特性上面,因為Comet Lake本質還是Skylake架構,所以在IPC上面基本上仍然是老的水平,而不像Ice Lake,因為在IPC上面有重大進步所以可以用更低的頻率達到相似的性能水平。
10代移動低壓處理器一覽表
Tiger Lake(TGL 10nm++ 11代?)
Tiger Lake是Ice Lake的小改款,之前已經被洩露了一部分的參數出來了,可能會用上10nm++工藝,在頻率表現上面有所改善,另外Intel似乎著重加大了Tiger Lake上面的三級緩存,現在大的三級緩存對於提升性能確實是有幫助的。其他方面的信息還不太清楚。
總結
其實上面我將Intel近年來的處理器分成桌面端和移動低壓端兩部分,可能有朋友會挺不解的,為什麼漏了個移動標壓不寫。因為這幾年的移動標壓處理器就是跟著桌面版走的,桌面版用啥它用啥,比同為筆記本平台的低壓處理器要簡單太多了。
而從上面的簡單歸納中也可以看到,Intel受到10nm製程推遲的影響有多麼嚴重了。而從現在的信息來看,桌面端要用上10nm製程起碼在明年是看不到了,新的Comet Lake將是明年的主力,當然,也有可能Intel冷不防就在桌面端復刻移動低壓平台的雙架構並存局面。還是希望Intel未來對於產品線的規劃更清晰一些,不要像8代移動低壓平台那樣出現多種架構產品並存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