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開發使小鼠具有夜視能力的納米顆粒有望應用於人類
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注射劑,可以使小鼠在黑暗中看到。該溶液由納米顆粒組成,最終可以在人類中用於各種應用。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馬薩諸塞州大學的科學家已經開發出納米粒子,當將納米粒子注射到小鼠眼睛中時,它們可以為小鼠提供近紅外(NIR)視覺,使它們能夠在黑暗中“看見”。
該研究指出:“哺乳動物看不到波長超過700 nm的光。這種限制是由於光子檢測視蛋白的物理熱力學性質。為打破這一局限,我們開發了可眼部注射的感光受體結合上轉換納米粒子(pbUCNPs)。”
pbUCNP也被稱為“納米天線”,它們自身附著在視網膜感光器上並“充當微型NIR光傳感器”。換句話說,粒子將紅外光轉換為綠色光。這使視網膜可以像紅外護目鏡一樣在NIR中記錄圖像。
科學家通過研究用這種顆粒處理的小鼠的行為和生理反應證實了這一點。對瞳孔的檢查顯示,即使暴露在非常低的電源下,它們在暴露於近紅外光時也會收縮。對照小鼠的瞳孔對NIR光完全不反應。
他們還使用了單感光體記錄、視網膜電圖、皮層記錄和視覺行為測試來確認小鼠在能黑暗中“看見”。
研究小組解釋說:“我們證明了具有這些納米天線的小鼠不僅可以感知近紅外光,還可以看到近紅外光模式。令人興奮的是,注射的小鼠還能夠區分複雜的NIR形狀模式。”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發現是這些粒子不干擾正常的日光視覺。小鼠能夠同時看到NIR光和可見光。科學家表示,注射持續了大約10週,沒有任何不良副作用的跡象。他們認為這有望在人類中進行各種應用,包括糾正色盲和夜間戰鬥中的軍事用途。
他們總結道:“這種新方法將為各種新興的生物集成納米器件設計和應用提供無與倫比的機會。”
該團隊沒有提及其是否正在尋求批准進行人體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