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阿里騰訊拒絕?百行徵信:正與阿里、騰訊洽談合作
“在與阿里和騰訊等互聯網企業的合作上,百行徵信圍繞市場需求,正在與其就借款人增量信用信息共享進行溝通,並就部分產品合作進行了深度交流,已初步確定了產品形態,為百行徵信進一步增加產品種類、提高服務水平做好了前期準備工作。”百行徵信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
近期,一則外媒報導稱,阿里和騰訊等股東機構拒絕向百行徵信提供信貸數據。而21世紀經濟報導從百行徵信處獲悉,百行徵信與各股東方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
正與阿里、騰訊溝通增量信用信息共享
百行徵信方面對記者表示,自成立以來,各股東方在系統建設、產品研發、技術力量(人員)、市場拓展、借貸信息共享等五個方面給予了公司很大支持。創業初期大部分人員來都自股東,目前依然有三成工作人員屬股東派遣支持。已推出的三款產品及在研發的產品,都在不同程度、不同範圍上與各股東方進行了合作。
據記者了解,股東方對百行徵信迅速形成服務能力起到了關鍵作用,並已建立了一套“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為百行徵信快速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和環境。此外,各股東方除按照《公司法》、《公司章程》的規定共同決定百行徵信重大事項外,各股東方專家還積極參與到百行徵信業務、技術、產品、研究等重大事項的評審中,保證了公司決策的科學性。同時,作為市場化機構,百行徵信與外部機構(包括股東單位)合作始終堅持市場化主體間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則。
“ 在與阿里和騰訊等互聯網企業的合作上,百行徵信圍繞市場需求,正在與其就借款人增量信用信息共享進行溝通,並就部分產品合作進行了深度交流,已初步確定了產品形態,為百行徵信進一步增加產品種類、提高服務水平做好了前期準備工作。”百行徵信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
不過阿里和騰訊對比沒有回應記者的採訪問詢。
與千家機構達成業務合作、信息共享意向
此前,由於信用市場建設不完善,探索通過市場化方式實現徵信數據共享曾經面臨較大困難,導致借款人“多頭借貸”、欺詐性行為時有發生。而作為全國首家市場化個人徵信機構,百行徵信的落地就致力於打破徵信數據孤島,解決上述難題。
百行徵信是在人民銀行指導下,由芝麻信用、騰訊徵信、前海徵信、考拉徵信、鵬元徵信、中誠信徵信、中智誠徵信、華道徵信等8家市場機構與市場自律組織——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一起按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共同發起組建的一家市場化個人徵信機構,主要在銀、證、保等傳統金融機構以外的網絡借貸等領域開展個人徵信活動,與人民銀行徵信中心運維的國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形成錯位發展、功能互補的市場格局。
百行徵信註冊地為廣東省深圳市,業務範圍是個人徵信業務,註冊資本為人民幣十億元。主要股東及所持股份確認為,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持股36%,其他上述8家市場化徵信機構各持股8%。這是中國市場化個人徵信服務領域強強聯合的成功範式,也是互聯網金融整治的重要成果。
去年5月在深圳開業以來,一年半不到的時間內,百行徵信成果如何?
記者從百行徵信了解到,該機構主要從四個方面大力開拓業務,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一是新金融尤其是互聯網金融機構徵信信息的接入,二是徵信補充數據源的拓展,三是徵信產品的創新,四是從供給側出發對徵信服務體系的完善和探索。
截至2019年8月末,在產品開發上,已向市場推出個人信用報告、特別關註名單、信息核驗平台等3款個人徵信產品,另有3款產品將於今年年內陸續推出,還有10餘款產品正在設計開發中,已初步具備了市場服務能力。
在數據庫建設上,已與1071家機構達成了業務合作和信息共享意向,其中402家機構完成了接入服務協議簽署,200多家機構正在進行數據接入聯調測試,165家機構已實現信息共享。已成功接入銀聯、電信和高法等補充數據源信息。個人徵信生產系統已採集借款人數逾7140萬,信貸賬戶數逾1.12億個。在市場服務上,自2019年5月5日面向機構開放查詢服務以來,個人徵信產品累計查詢量超2300萬筆,日查詢量超40萬筆,且在穩步上升。
近期聚焦P2P業務數據採集
百行徵信目前聚焦於非持牌金融機構、新型金融機構、中小金融機構的數據共享,據記者了解,近期正在按照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和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聯合發布的《關於加強P2P網貸領域徵信體系建設的通知》要求,成立專項團隊,與各地人民銀行及各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緊密聯繫,加快推進完成在營P2P及已退出P2P存量業務數據採集工作,全力完成P2P網貸領域信用信息全覆蓋任務。
在與各類新金融機構進行數據共享的同時,百行徵信也與部分城商行、農商行、民營銀行等實現個人增量信用信息共享。百行徵信與各類大中型金融機構實現增量信用信息共享的面正在逐步拓寬。近期,百行徵信還設立了專門部門,以長三角為重點,探索建立區域性統一的小微企業徵信平台,力求打造我國新型小微企業徵信模式。
百行徵信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徵信系統的建設和完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百行徵信作為一家新成立的公司,在股東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充分發揮了市場化優勢,在一年半的時間裡迅速完成了公司初創、人員招募、系統建設、產品設計、市場拓展、服務推廣等一系列工作,初步得到了市場的認可,邁出了發展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