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詞典》App收費98元,你會買單嗎?
日前,由商務印書館推出的《現代漢語詞典》App正式發布,引發廣泛關注。可喜的是,厚重的“大部頭”工具書變成了手機上的一個小應用,但另一方面,該App每天只能免費查找兩個詞語,如果需要查找更多,並使用其主要功能,需要付費98元,貴過同款紙質書,引起網友熱議。
收費引發爭議
公開資料顯示,《現代漢語詞典》是按照國務院指示編寫的新中國第一部規範型語文詞典,是現代漢語普通話讀音規範、漢字規範和詞彙規範的主要參考工具書,自出版以來,歷經6次修訂,重印600多次,發行7000餘萬冊,因此該App推出後便受到各方的關注。
據商務印書館方面介紹,該App在呈現《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內容的基礎上,不僅呈現拼音、部首等紙書檢索方式,還新增手寫輸入查詢、語音輸入查詢、攝像頭組詞查詢等數字化檢索方式,並實現了全文任意字詞“即點即查”,並依據《新華同義詞詞典》、《新華寫字字典》、《通用規范漢字字典》等辭書內容開發了同義詞反義詞( 10000多組)、同義詞辨析(3000多組)、漢字動態標準筆順(3500字)、字級等增值服務。
目前這款App是能夠免費下載的,在App Store的評分為4.6分。
針對《現代漢語詞典》App版本收費98元,比同款紙質書貴一事,網友的爭議主要分為三派:反對收費、支持收費、支持收費,但價格不妨親民點。
反對收費的理由是“文化知識應該傳承,而不是拿來獲取利益”,《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類型的App收費不合適。
但也有許多人支持收費。在對《現代漢語詞典》App的評論中,有一名網友的回答獲得較多認同:“研發App也有成本,這錢花得一點不冤枉。尊重知識產權,支持正版”。
事實上,《現代漢語詞典》並不是首個嘗試製作App的詞典,不僅牛津出版社的《牛津英語詞典》早在2000年便推出網絡版,國內的《新華字典》也已在2017年推出App產品。
2017年《新華字典》App剛推出時,也曾有過類似爭議,該App每天僅有2個字免費體驗、完整版需付費40元。這款App產品上線後,有不少網友質疑:“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華字典》紙質版才24.9元,40元的電子版定價是不是太貴了?”也有網友表示:“凝聚了幾代人心血的《新華字典》,其App版不值一杯星巴克?”
據當時新華社報導,商務印書館數字出版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新華字典》凝聚了幾代人心血,這款App版研發了3年時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資金,還有高昂的流通成本和運營成本。
兩年過去了,大家對詞典App的收費行為還是存在很大爭議,特別是在App版本貴過紙質版方面,很多人更是無法接受,認為超出了合理價格。
App出品方商務印書館和設計製作方上海商笛數字出版科技有限公司客服表示,收費和定價的參考依據是版權和軟件開發的成本,“我們一直做付費軟件,基本上正版的工具書做出的軟件都是收費的。在定價上,也要把開發軟件的投入成本、設計等因素考慮進去。”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孫玉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工具書不僅指辭書,我們這裡所說的工具書,一般就是指類似《現代漢語詞典》這種辭書。對它的收費問題,不同人群可能會有不同意見。較為穩妥的做法,可以在綜合考慮服務讀者、研發成本等基礎上綜合調研,再給出最終結果。”
數字化轉型是重要戰略
互聯網時代,紙質書的數字化似乎早已漸成趨勢。而辭書的數字之旅,也頗受關注。商務印書館接連推出《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兩款App也是順應時代的舉動,
一方面,市場需求是存在的。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2018-2019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顯示,2018年國內數字出版產業整體收入規模為8330.78億元,比上年增長17.8%。而移動出版等領域更是數字出版產業收入的重要支柱。
另一方面,隨著智能手機等移動電子產品的出現,不少盜版商也瞄準了工具書推出各種盜版軟件,這也倒逼推動工具書向線上佈局。上海譯文出版社相關負責人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在智能手機時代之前,《新法漢詞典》年銷量為1.3萬冊。但當智能手機逐漸普及之後,不少開發者用抓取、盜版等方式拼湊的’詞典應用’佔據市場,這也致使《新法漢詞典》年銷量下降到3000冊”。
此外,數字化轉型也是商務印書館背後的A股上市公司中國出版的重要戰略。公司就在其2018年年報中表示,作為國內大型出版集團,本公司一直在積極謀求數字化轉型,但是如果本公司不能持續吸收和應用先進的數字技術,大力發展以內容生產數字化、傳播渠道數字化為主要特徵的新媒體,則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將會越來越多地受到來自數字出版媒體的衝擊。
孫玉文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科學性和權威性是傳統辭書走向互聯網時需注意的問題。由於工具書在使用方面的特殊性,就要求開發者應建立一套程序對數字化辭書進行細緻核校,保證其權威性和準確性,避免不必要的失誤,誤導讀者。
“同時,數字化還要增加跟原有知識相關的新內容以及同內容相匹配的新形式,提供配套的知識服務。”孫玉文提到,傳統辭書轉向互聯網應用是必然的,使用會更加便捷,“但不是把紙質書內容簡單移植到網上,為讀者帶來更好的服務才是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