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現代漢語詞典》App收費工具書商機在哪
繼《新華詞典》等工具書推出App後,又一本詞典加入了佈局線上的行列。日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正式推出App,然而,該App在引發人們關注的同時,也未能逃脫詞典App一直以來的收費爭議。
但在業內人士看來,儘管當下工具書App的爭議未能停歇,但背後的市場需求與發展空間也陸續被證實,而便捷的使用方式、多元化的服務內容則是相關App需要不斷優化的領域。
據商務印書館方面介紹,該App在呈現《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內容的基礎上,不僅呈現拼音、部首等紙書檢索方式,還新增了手寫輸入查詢、語音輸入查詢、攝像頭組詞查詢等數字化檢索方式,並實現了全文任意字詞“即點即查”,並依據《新華同義詞詞典》、《新華寫字字典》、《通用規范漢字字典》等辭書內容開發了同義詞反義詞(1萬多組)、同義詞辨析(3000多組)、漢字動態標準筆順(3500字)、字級等增值服務。
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該App每天只能免費查找兩個詞語,如需要查找更多並使用其主要功能,則需要付費98元,因其貴過同款紙質書,進而引發網友的熱議。值得注意的是,收費的App詞典並不止這一個,比如現階段《新華字典》App的費用是40元,《現代漢語大辭典》App需60元;《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App需118元。
對於此類工具書App收費問題,有用戶認為,“作為公共基礎知識資源,不應該收取這一點剩餘價值,如果出版社真的對這一點創作和維護成本很在意,應該由相關部門為之買單”,但也有用戶表示,“現在是知識付費時代,應該尊重,相比較視頻網站的會員費用,這樣的價格算是高性價比了”。對於用戶的質疑和建議,北京商報記者嘗試聯繫了商務印書館方面,但截至發稿,對方未回复。
“實際上,工具類的詞典也可以使用不收費的方式,比如可以跟入口數據相結合,由第三方付費的方式解決付費的問題”,易博士閱讀器總裁楊洪認為,“詞典工具類的App往往在有需要的時候才被使用,還要面臨付費值不值的問題,不用的時候放在一邊,讓用戶付費更是困難的。因此純粹靠內容付費不是盈利的方式,倒不如和品牌方合作,用品牌傳播的費用去支付別人閱讀諮詢的費用,而在這個過程中也實現了品牌傳播的共贏局面。”
儘管目前《現代漢語詞典》App的推出引起了關於收費等方面的爭議,但在從業者看來,從傳統紙質書轉化為線上App,也是在迎合當下出版數字化的發展趨勢。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2018-2019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顯示,2018年國內數字出版產業整體收入規模為8330.78億元,比上年增長17.8%。而移動出版等領域更是數字出版產業收入的重要支柱。
出版人唐勇認為,當下人們的生活習慣早已發生改變,與過去查詢資料需翻閱大量紙質資料、期刊不同,現階段人們的最初反應是通過互聯網搜索相關信息,因此《現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推出App也符合當下的社會環境。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智能手機等移動電子產品的出現,不少盜版商也瞄準了工具書推出各種盜版軟件,倒逼推動工具書向線上佈局。上海譯文出版社相關負責人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在智能手機時代之前,《新法漢詞典》年銷量為1.3萬冊。但當智能手機逐漸普及之後,不少開發者用抓取、盜版等方式拼湊的’詞典應用’佔據市場,這也致使《新法漢詞典》年銷量下降到3000冊”。
在從業者看來,各種盜版詞典App的出現證明了市場需求,但唐勇認為,如果各種正版詞典App只將紙質版的內容騰挪到線上,這只完成了第一層需求,將內容換了一張皮推到線上,但現階段各種技術手段不斷發展,因此詞典App也需要與技術相結合,推出更多元化的服務以滿足用戶的需求。
然而,這也是以上App在研發過程中的挑戰。觀察當下已上線的相關App可以發現,在部分用戶對App表達認可的同時,還有不少用戶針對App的使用方式、頁面呈現方式、服務內容等方面表達出自己的不滿,並不斷提出意見。“沒有產品能夠在一開始便得到所有用戶的認可,此時的各類詞典App也都處於一個探索的階段,只有先嘗試了才能引導後續的調整方向,同時這些問題也將決定目前App出現的付費爭議能否在今後化解”,唐勇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