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茨基金會報告:出身確實決定命運該如何改變現狀?
儘管多數人更願意相信,未來取決於努力工作而非出身,但在當今世界,事實可能恰恰相反。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下稱蓋茨基金會)近日發布的2019年度《目標守衛者報告》指出,在哪裡出生是決定一個人未來的最關鍵因素。
《目標守衛者報告》由蓋茨基金會自2017年起每年發布,旨在追踪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第1-6個目標)的實現進度。2019年的報告依據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和評估研究所(IHME)的數據模型,重點考察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的現況,並分析了造成不平等狀況的地域和性別等因素。
《目標守衛者報告》中的數據表明,儘管全球在健康和發展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不平等問題——尤其是最富裕國家與最貧困國家之間的差距仍然存在,並將嚴重影響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夫婦稱,過去20年裡,他們看到的最大的不平等現像是兒童死於通過簡單干預即可預防的原因。即便在美國,“如果你來自低收入家庭,或是有色人種,或者兩種情況兼有,那麼你上好學校的可能性就會很低。”
《目標守衛者報告》強調,要想解決不平等問題,必須打破壓製女性的社會風俗,為所有人提供基本醫療,並幫助那些受氣候變化衝擊最大的貧困農民應對難題。
地域與性別決定命運?
《目標守衛者報告》以蓋茨夫婦撰寫的文章開篇,他們寫道:“我們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國家,父母都是境況良好的白人,他們生活在蓬勃發展的社區,把我們送進了一流的學校。種種這些因素讓我們更有可能獲得成功。”
《目標守衛者報告》顯示,儘管全球各地,甚至是衛生和教育狀況最差的地方,生活質量都在不斷改善,但目前仍有4.3億人口(約佔全球總人口的1/15)缺乏基本的衛生和教育條件。“全國平均水平”這個指標掩蓋了各國(尤其是較富裕國家)內部存在的巨大差異和根深蒂固的不平等問題。
對於出生在全球最貧困的非洲薩赫勒地區(Sahel region)的女孩而言,要過上健康且富有成效的生活,她的一生中需要克服重重障礙,包括地域、性別、種族、宗教、年齡、能力、氣候變化、衝突、自然災害、收入、教育等。
數據顯示,在薩赫勒地區生活的女孩,其一生可能多次瀕臨餓死,很可能從未獲得過身體和大腦完全發育所需的營養;她很可能不會讀書寫字,不到20歲就懷孕生子,即便她的身體還沒有準備好迎接分娩的考驗。
在非洲中北部的內陸國家乍得,當地兒童死亡機率幾乎是芬蘭兒童的55倍;乍得每天死亡的兒童數量,要比芬蘭一年加起來還多。
就算是同一個國家內部的不同地區,不平等問題同樣嚴重。位於印度喀拉拉邦的奎隆縣,當地兒童死亡率為1%,人均受教育年限為14年,幾乎與全球最發達國家相當。相比之下,印度北方邦的佈道恩縣,當地兒童的死亡率則超過8%,人均受教育年限也只有6年。
除地域外,性別也是導致不平等現象的主要因素之一。儘管兩性之間的差距正在縮小,但無論在任何地方,女孩的生活都更加艱難。很多情況下,那些不可言喻的隱性社會風俗限制了女性的發展機會。
缺少教育及就業機會對每個人都是毀滅性的打擊。《目標守衛者報告》顯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女孩的平均受教育時間比男孩少兩年。通常女孩受教育的時間越長,獲得好工作的可能性就越高。然而,在某些國家,即使受過良好的教育,女孩們也難以藉此找到正式工作。
比如在博茨瓦納、加納兩國,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均為8年左右,但數據顯示,博茨瓦納正式勞動力中的女性數量比加納高出3倍。其中一個原因是博茨瓦納的法律和政策更加進步、具有性別包容性。這也就意味著,在歧視女性的相關習俗和政策得到解決之前,女性都無法平等獲得高質量的就業機會。
在全球範圍內,男性和女性的勞動力參與率存在24%的差距。與此同時,女性把更多時間留給家庭。全球範圍內,女孩到15歲以後,每天必須至少從事兩小時無償家務勞動的比例幾乎翻了一番;成年之後,全球普通女性平均每天要做超過4小時的無償家務勞動——是男性的三倍。
2015年9月,在聯合國召開的可持續發展峰會上,各成員國通過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該議程涵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包括消滅貧困、零飢餓、反對性別不平等、提供優質教育、發展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應對氣候問題和環境退化等等。自此,全球各國均同意在接下來的15年內,到2030年之前致力於消除一切形式的貧窮、實現平等和應對氣候變化。
不過《目標守衛者報告》指出,幾乎沒有發展中國家能實現健康和教育方面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按現有進步速度,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中有近三分之二兒童生活的地區,其兒童死亡率到2030年仍無法達到可持續發展目標,另有三分之一兒童生活的地區,到2050年也無法達標。
如何改變現狀?
蓋茨夫婦指出,中低收入國家在初級衛生保健上的投入平均僅為整體醫療衛生預算的36%。有些政府優先為少數公民提供先進的醫療保健,而大多數人因此不得不自掏腰包滿足基本的健康需求。這種不平等加劇了貧困和疾病的惡性循環。
2001年,非洲聯盟的54個成員國承諾將其國家預算的15%用於醫療衛生。只有極少數國家履行過這一承諾,每年都能做到的更是屈指可數。
在《目標守衛者報告》中,非洲最大的非政府衛生組織負責人基辛吉•吉塔西(Githinji Gitahi)指出,肯尼亞(Kenya)現在每年的人均醫療衛生支出為36美元,佔政府預算的7%。“如果能達到51美元,就能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分析,如果人均醫療衛生支出達到86美元,低收入國家的政府就有足夠的資金投資初級衛生保健。”
那麼,如果一個國家的人均醫療支出還不到51美元,如何才能實現全民健康覆蓋呢?基辛吉•吉塔西給出的答案是:投資初級衛生保健。
基辛吉•吉塔西表示,很多國家在二級和三級醫療服務上的投入超過初級衛生保健。從某種層面上看這是有道理的,因為核磁共振、X光和很多其他二、三級醫療服務確實成本高昂。但非洲國家政府不能將大部分資金用於滿足一些人的部分需求。
基辛吉•吉塔西舉例稱,作為擁有世界上最完善的初級衛生保健系統的國家之一,泰國政府考慮到農村和城市之間巨大的醫療水平差距,於是將全部的衛生基礎設施支出重新分配到農村地區。現在,泰國的每個村莊都至少有一個衛生院。他認為,非洲各國政府需要作出這樣的承諾:“我們要優先保證初級衛生保健所需的投入,在此之前,二、三級醫療服務可以維持現狀。”
在改善女性地位方面,數字普惠金融專家雅希•阿迪爾(Arshi Aadil)在《目標守衛者報告》中介紹了印度關於烹飪燃氣補貼的政策改革。這不僅改善了政府為貧困人群提供的服務,也在逐漸削弱男權至上的根基。
幾十年來,印度家庭一直按照由政府擔保的固定低價購買烹飪使用的液化石油氣,印度政府因此在各類燃氣補貼上的投入接近100億美元。但這一政策因為沒有明確的補貼對象,一度導致富人和貧困人群享受同樣的補貼。
2012年-2015年,印度將實施燃氣價格補貼逐漸過渡到現在的做法,即政府鼓勵貧困人群開設銀行賬戶,把銀行賬戶、身份認證和手機綁定起來,人們以市場價購買燃氣後,政府將現金直接打入他們的賬戶,並驗證接收方信息。2015年,印度在全國范圍推出經過全面重新設計的、名為PAHAL的補貼方式,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現金轉賬項目。
雅希•阿迪爾表示,PAHAL解決了原補貼方式的問題,利用公民信息數據庫刪除了3600萬個重複或影子接收人。政府還鼓勵富裕人口停止申請補貼,促使1000萬印度人主動移出了補貼名單。這些做法提高了補貼精準度,也減輕了政府的負擔,節省了近90億美元。
通過省下來的這筆錢,印度設立了名為Ujjwala的全新第三代燃氣計劃,這一計劃旨在幫助貧困女性改善生活。Ujjwala向符合條件的農村家庭提供50%的補貼,用於購買燃氣接口和爐灶。目前已有約7500萬女性從Ujjwala 計劃中受益。
各國努力改善貧困人口生活的背後,是全球最貧困國家的數百萬農民還面臨氣候變暖、多發降雨、氣候惡劣等問題。此前《柳葉刀-星球健康》發布的相關研究顯示,如果全球碳排放保持現在的增速,在30年內,小麥、水稻、玉米、大豆、土豆等主要糧食作物中包含的核心營養元素,如蛋白質、鐵和鋅將大幅下降。儘管2050年全球糧食總產量會超過現有水平,但由於作物營養價值下降,產量增加並不能彌補營養價值下降的負面影響。
較之生活在富裕國家的居民,生活在中低收入國家的人受到的負面影響更大。中低收入國家人口總量增長很快,預期在未來會面臨嚴重的營養供應不足。聯合國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在氣候變化危機面前,貧富差距很可能會導致一種“氣候隔離”的局面,世界上最貧困人口不僅逃不開氣候變化引發的災害,還會因為缺乏必要的恢復資源變得更加貧窮,從而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據埃塞俄比亞農業部自然資源與糧食安全國務部長卡巴•厄吉薩介紹,為幫助農民應對氣候變化,2005年,該國啟動了一項計劃,僱傭農民參與支持農業相關的公共項目。這一做法有兩個好處: 當緊急狀況發生時,貧困人口有錢購買糧食和其他必需品;他們建造梯田、堤壩、節水壩、深渠和微型盆地等社區共用資產,從而節約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並最終提高產量。三年後,該國又啟動了另外一項促進可持續土地管理的大型計劃。
卡巴•厄吉薩表示,埃塞俄比亞還聘請了世界上最大的農業推廣組織之一。該組織能提供各類及時信息,例如旱災的早期預警,並為農民提出相應的應對建議。“我的收成幾乎翻了一番。”一位埃塞俄比亞農民表示,農業專家會來提供重要的信息和培訓,教會她正確的除草方法,讓她知道如何保護莊稼不被烈日曬乾,還教她使用合適的小麥種子品種,“成熟得早,也更適合乾旱的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