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被疑“偷稅漏稅”:別讓蘋果跑了
新iPhone預售正熱鬧,但蘋果還得處理一大堆麻煩事。時間回到2016年。向來對美國公司不留情面的歐盟,認定蘋果在長達20年的時間內,獲得了“非法”稅收優惠,裁定蘋果向愛爾蘭政府補繳130億歐元(約合144億美元)稅款。這是一筆天價罰單,相當於蘋果營收的1/20,淨利潤的1/3。顯然蘋果是不會乖乖交錢了事,眼下,蘋果向歐盟委員會發起了挑戰。
而在世界的另一端,蘋果也深陷違反中國勞動法的指責,儘管蘋果發布了聲明,但臨時工等問題依舊難以徹底解決。
正如過去一兩年你看到的那樣,大公司全球化的蜜月期已經過去,稅收,人力等種種問題,都讓大公司們稱為了眾矢之的。
蘋果真的“偷稅漏稅”了嗎
美國有所謂的“全球追稅”系統,美國的跨國公司為了給海外收入合理避稅,都有一套成熟的玩法,“愛爾蘭荷蘭三明治”就是其中一例。愛爾蘭為了引進跨國公司,增加就業,出台了一系列的稅收優惠政策,愛爾蘭還允許跨國企業的註冊地選在海外,在愛爾蘭設立公司,總部設在加勒比群島這種避稅天堂,這一番操作下來,達到合理避稅的目的。
蘋果在愛爾蘭子公司蘋果國際銷售公司(Apple Sales International,ASI)負責除美洲之外的銷售業務,截止到2014 年的十年間,銷售利潤累積達到了1108 億歐元。
但歐盟看不過去了,新華網報導,歐盟懷疑,蘋果與愛爾蘭政府達成“黑箱交易”,以解決當地就業為條件,換取愛爾蘭政府的稅率優惠,多年來享受低於2%的稅率,最低可達0.005%。由此產生的非法獲利可能高達數以十億計歐元。歐盟反壟斷專員瑪格麗特·韋斯塔格爾(Margrethe Vestager)早在2014年,就和她的團隊開始了針對蘋果的調查,最終在2016年8月,維斯塔格團隊判決蘋果向愛爾蘭補繳130億歐元(約140億美元)的稅款。
Margrethe Vestager
但愛爾蘭和蘋果都表示不服,對該判決提起了上訴。庫克堅信蘋果沒有問題,並將這筆罰款稱為“
Total political crap(政治狗屁)”。
從蘋果的角度來看,自己是享受愛爾蘭給出的稅收優惠,合法避稅;從愛爾蘭的角度看,稅收優惠能引進更多的大企業,其所帶來的就業機會和經濟活力,比稅收更有意義。
據路透社報導,2019 年9 月17 日,歐盟中級法院“綜合法院”(General Court)開庭審理了此案,歐盟、蘋果、愛爾蘭政府三方各執一詞。
蘋果的律師首先尖銳地指出,歐盟認為蘋果除美國外所有的海外利潤,必須都要歸功於愛爾蘭的兩家分公司,這是“無視現實和常識”,因為iPhone,iPad,App Store和其他Apple產品和服務、知識產權都是在美國而非愛爾蘭開發;另外,律師還直言歐盟委員會稱稅率低至0.005%只是為了“頭條新聞”。蘋果還指責歐盟委員會利用其權力打擊成員國自主的優惠政策,實際上試圖改變國際稅收制度。
歐盟委員會則表示。愛爾蘭政府對蘋果的愛爾蘭子公司徵稅是合理的,自身無意修改國際稅法,另外委員會還指責愛爾蘭沒有完成應有的稅收任務。
愛爾蘭則表示,自己一直受到完全不合理的批評,蘋果的稅務案例是由於愛爾蘭和美國的稅收制度不匹配,甚至直言“委員會的決定存在根本缺陷”。
案件還未宣判,這種級別的案件錯綜複雜,往往需要幾年的時間才會最終裁決。蘋果已經於去年向愛爾蘭政府補繳了全部130 億歐元的稅款,但愛爾蘭顯然是站在蘋果這邊的,這筆錢被支付到了一個封鎖的單獨賬戶中,愛爾蘭方面表示不會動用這筆錢,而是繼續申訴。
事已至此,牽扯的就不只是蘋果這一家公司了,而是所有可能涉及稅務規劃的跨國公司,歐盟委員會已經要求盧森堡向亞馬遜等公司收回數百萬歐元的稅款。
歐盟與成員國的關係也會受到挑戰,成員國給予跨國公司稅收優惠,顯然是為了引進更多的企業,但歐盟的強硬顯然會讓這樣的算盤落空。設想一下,如果歐盟裁定蘋果需要補繳稅款,那麼享受不到稅收優惠的蘋果勢必會撤出愛爾蘭,其他享受優惠政策的跨國企業同理,屆時,愛爾蘭會不會像鄰居英國那樣提出脫歐呢?跨國企業又將如何看待自身與歐盟的關係?
採取如此強硬的手段,也要杜絕蘋果的“薅羊毛”,歐盟的野心可見一斑。
紅利不能讓大公司都吃了
在中國,蘋果也遇到了類似的麻煩。
紐約的勞工監管機構China Labor Watch(CLW)的報告稱,蘋果涉嫌違反中國勞動法,在富士康鄭州廠區大量使用臨時工,比例占到總勞動力的50%(還有20%是在校實習生),遠高於中國勞動法10%的標準,並存在其他侵犯勞工權利的行為。這家iPhone工廠位於中國鄭州,也是全球最大的iPhone工廠。
這兩起幹起來不相干的事情,背後都指向了同一個事實:由於經濟、市場環境、政策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在全球化的過程中,跨國公司都可能吃到相當多的紅利,但伴隨而來的,也有這種各樣的問題。
針對違反中國勞動法的指控,蘋果隨後聲明,大部分指控不屬實:“(經過)我們證實,所有工人都得到了合理的報酬,包括加班工資和獎金,所有加班都是自願的,且沒有證據表明存在強制勞動的現象。”但蘋果言下之意,仍有部分指控是符合事實的:“我們在調查期間確實發現派遣工人的比例超過了我們的標準,我們正在與富士康密切合作解決這個問題。”
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臨時工們也有自己的利益考量,但不能否認的是,儘管蘋果每年都在供應鏈責任、福利上投入巨大,但其依然有意無意間,吃到了別的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人口紅利,這是其高額利潤率的重要一環。
庫克是供應鏈、成本控制的大師,哪能省錢就去哪,是庫克控制供應鏈成本的手段之一。這不,蘋果又投資10億在印度建廠,而印度則承諾,在未來3個月內會為電子產品和手機行業提供新的激勵措施和獎勵措施。
之所以蘋果成為眾矢之的,是因為它太過亮眼。智能手機市場的利潤,蘋果一家就占到了62%,蘋果2016年被判決的130億歐元的稅款,能占到愛爾蘭當年GDP的4.6%。
2016年,獨立人道救援組織樂施會美國分會的研究稱,美國企業為避稅而在海外囤積約1.4萬億美元資金,其中蘋果的這部分利潤超過1810億美元,金額為美國大企業之最。美國一直在號召大公司們“回到美國”,對於蘋果來說,肥水不流外人田,如此高額的稅款,與其交給歐盟,還不如轉移回美國,也算是為國家做貢獻了。2016年,在美國加州接受愛爾蘭廣播電視頻道RTÉ 採訪時,庫克表示,預計明年會將全球市場的盈利轉回美國,稅額高達數十億美元。
靠著全球化的紅利,跨國公司們逐漸成長為巨頭。但現在,被養肥了的大公司們,也到了被收割的時候。反壟斷、稅收、人力等種種問題,都是懸在跨國大公司頭上的陰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