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流亡的系外衛星可能會使“外星巨型結構”恆星變暗
據外媒報導,“塔比之星”( Tabby’s Star)是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奇怪的星球之一。它在幾天內閃爍和變暗,然後以完全不可預測的模式重新恢復到通常的亮度。現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天文學家對這種現像有了一種新的解釋。
“塔比之星”被正式稱為KIC 8462852,被非正式稱為“外星巨型結構”恆星,其已經被觀察了一個多世紀,但僅在2015年開始成為科學家關注的焦點。那時天體物理學家Tabetha Boyajian注意到它的不規則變暗,有時亮度變化可能會下降多達22%,這可能會持續數天或數週。
大多數時候,當天文學家觀察到恆星變暗時,可能會認為一顆行星在它前面經過。這是發現系外行星的主要方法- 當然,精確的軌道意味著這些亮度變暗事件是非常可預測的。“塔比之星”的情況並非如此。相反,天文學家提出的解釋包括成群的彗星,破碎的行星碎片,天文台設備的問題,或包含恆星以消耗其資源的外星巨型結構。
哥倫比亞團隊的新理論似乎更加切合實際。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這顆恆星可能已經“捕獲了”一顆繞行星運行的衛星。在系外行星被摧毀之後,這顆系外衛星可以被拉入圍繞恆星的新軌道,將其變成一個“ ploonet ”(脫離母星引力的衛星)。
現在因距離恆星更近,這個結冰,塵土飛揚的流亡系外衛星將開始接收比平時更多的輻射,融化其外層。這些層將流向太空,像彗星一樣在它後面留下痕跡。最終,較大的塊和較小的顆粒可以在恆星周圍形成環,這將以零星的間隔和不同的深度阻擋光。
該研究的首席研究員Brian Metzger說道:“這次爆發就像一顆正在蒸發的冰彗星,將這些岩石噴射到太空中。最終,這顆系外衛星將徹底消失,但是這顆衛星需要數百萬年的時間才能被恆星融化。我們很幸運地看到這種蒸發事件發生了。”
研究人員對其中有三個或四個天體的系統進行了模擬,並發現多達10%的系外行星被摧毀的情況下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雖然這項研究巧妙地解釋了許多關於“塔比之星”的奇怪觀察,但辯論還遠未得出結論。科學家下一步的計劃將是找到更多有關係外衛星的證據。
該研究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