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比“剪刀手”洩露指紋信息?業內專家四點闢謠
這幾天,一條新聞不脛而走。某行業協會專家稱,拍照時如果鏡頭距離夠近,“剪刀手”照片通過照片放大技術和人工智能增強技術,可以將照片中人物的指紋信息還原出來。
“基本上1.5米內拍攝的剪刀手照片能100%還原指紋,在1.5米-3米距離內拍攝的照片能還原50%的指紋,只有超3米拍攝的照片才難以提取其中的指紋。”
而指紋被提取後通過專業材料製作成指紋膜,可被不法分子用於各種通過指紋技術來識別身份的渠道,比如指紋門鎖、指紋支付等。
這個說法一經提出便持續發酵,多次登榜微博熱搜。
甚至有網友表示,未來要這樣拍照了。
針對此事,業內專家九滴水錶示:“純屬謠言,無需擔心。”
他提到,指紋即表皮上突起的紋線,由於人的指紋是遺傳與環境共同作用產生的,因而指紋人人皆有,卻各不相同。
由於指紋重複率極小,大約150億分之一,故其稱為人體身份證。
伸出手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小小的指紋也分三種類型:有同心圓或螺旋紋線,看上去像水中漩渦,叫斗形紋;有的紋線像簸箕似一邊開口,叫箕形紋;有的紋形似弓, 叫弓形紋。
除總體形狀不同之外,各人指紋紋形的多少、長短也不同。
如果把指紋放大,可以發現指紋上有不同的細節特徵,共分為9種:分歧;結合;小眼;小點;終點;短棒;勾;小橋;起點。
目前,基於指紋識別的所有科技成果,不管是犯罪現場指紋比對、還是支付寶指紋支付,或是手機指紋解鎖,利用的都是指紋上的這9個細節特徵。
通常,人類成年後,指紋的結構、形態基本不變,每根手指上指紋的細節特徵也不會改變。細節特徵的大小、形態、二維坐標都相對固定,這也是人們做指紋比對的前提,如果一枚指紋看不清楚細節特徵,那麼這個指紋就會被稱之為“廢指紋”, 不能被任何領域利用。
在犯罪現場,提取指紋的方法有很多種,常見的有粉末刷顯、試劑顯現、多波段光源等多種手段。
這些指紋在顯現出來之後,需要拍照固定,拍照所使用的設備多為高分辨率的細目鏡頭,價格昂貴;鏡頭之外,還必須配合特種光源,才可以拍攝得足夠清楚。
同時,在拍攝指紋過程中,必須放置比例尺,多次對焦後,超近距離拍攝,才可以獲取到清晰的指紋圖片樣本,用於比對。
最後,在比對的過程中, 指紋要放大到足夠大,且足夠清晰,才可以觀察到細節特徵,這也是認定指紋的關鍵。
綜上,便可以得出四點結論:
1、使用手機拍攝指紋,即便是超近距離,也拍攝不到指紋的細節特徵。目前指紋鎖、指紋識別設備的原理,都是識別指紋上的9個細節特徵,如果細節特徵拍不清楚,不會造成任何威脅;
2、細節特徵需要用特殊鏡頭捕捉,但這種鏡頭必須貼近被拍攝物體,必要時還需要藉助特殊光源多次調焦,否則根本拍攝不清楚;而且指上的細節特徵只獲取一兩個根本沒有用,手機上的指紋識別都需要記錄大部分指紋的細節特徵才可以使用;
3、沒有比例尺的指紋照片沒有任何用處,如果把指紋上細節特徵放在平面上,不僅需要記錄他的個體形態,還需要的是它固定位置上的二位坐標(因為成年人的指紋基本保持不變,所以細節特徵也相對固定) 。
譬如指紋中第幾根紋線有個“小眼”特徵,他到XX紋線的距離是多少,只要數據有偏差,也不可能被認定。
4、指紋比對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需要利用特殊的儀器及專業人士參與方可完成。
對於以上說法,眼神科技產品技術總監彭程大多比較認同,他同時也補充,雖然技術實現難度較大,但從理論上而言,通過超高清照片提取指紋信息,的確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使用全幅單反在近距離拍攝到足夠高清的圖片,通過矽膠倒模技術,將2D圖片轉為3D數據,可以破解絕大多數指紋傳感器。”
他表示,目前造假指紋技術其實已經領先於指紋識別技術,上游傳感器廠家需要針對假體做更好的防攻擊技術,譬如加入指靜脈之類的多維度識別。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安全,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一些高科技犯罪也會逐步出現在生活中,這條新聞更多也是給人以警醒,在公共場合必須慎之又慎,注意個人信息保護,以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