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百度後有阿里騰訊滴滴自動駕駛“遲到”的煩惱
今日(9月16日),滴滴自動駕駛公司宣布新的高層任命,原安波福副總裁韋峻青加入公司任CTO,直接向自動駕駛公司CEO張博匯報。韋峻青曾擔任自動駕駛公司安波福全球工程副總裁,任職期間主導建立了安波福匹茲堡技術中心、拉斯維加斯客戶體驗和無人駕駛車隊運營中心,以及100輛車的L4無人駕駛出租車運營和測試平台。
文| 搜狐科技黃陽
因順風車安全事件沉默一年,7月,滴滴出行創始人兼CEO程維、滴滴出行總裁柳青,開始面對公眾談論順風車。隨後,8月份,滴滴自動駕駛業務全面啟動。
8月,滴滴先是宣布自動駕駛部門升級為獨立公司,滴滴CTO張博任新公司CEO。隨後,滴滴宣佈在上海取得自動駕駛路測牌照,測試車輛將達到30輛,訂單距離可超過10公里。
急切步伐背後,是滴滴對自動駕駛價值的預判。早在2018年,程維便意識到自動駕駛業務對滴滴的重要性,稱希望滴滴要成為自動駕駛賽道第二名。
不巧的是,2018年兩起順風車安全事件將滴滴推到懸崖邊上,自動駕駛業務也被耽誤了整整一年,在這一年的時間裡,賽道上的其它選手,包括三大巨頭BAT,都在全速奔跑。
“遲到”的滴滴自動駕駛有著怎樣的煩惱?它還有機會追趕其它玩家嗎?
為何網約車企業都在“追逐”自動駕駛?
程維曾經說過,自動駕駛只有一二名,沒有第三名:“目前谷歌是第一名,希望滴滴能成為最終活下來的另一名。”
雖然順風車事件阻礙了滴滴自動駕駛研發進程,但大洋彼岸的兩家網約車公司,Uber和Lyft,都在用行動證明網約車企業對自動駕駛的熱忱。
首先是網約車界老大Uber,Uber在上市前的招股書中,用不少筆墨向資本市場強調網約車企業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優勢,概括來講,Uber認為自己在自動駕駛技術領域具有數據和運營優勢。
Uber提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自動駕駛和網約車司機將共存,而網約車企業能起到任務分配的作用:“決定哪一個行程由司機提供服務,哪個由自動駕駛汽車提供服務,並保證不同情況下的部署實施,是未來自動駕駛汽車成功必不可少的成功因素。因此,我們相信,Uber將是唯一適合這種動態的公司。”
2019年4月,日本電裝公司宣布攜手豐田、軟銀願景基金向Uber自動駕駛技術部門投資10億美元,該輪投資後,Uber自動駕駛部門估值高達72.5億美元。
同為網約車上市企業,Lyft的自動駕駛部門也得到了充分重視。2018年前8個月,Lyft在拉斯維加斯完成了5000單商業付費服務;今年5月,Lyft宣佈在美國鳳凰城提供自動駕駛網約車服務;7月,Lyft宣布將公開“業內最大的自動駕駛數據集”以推動自動駕駛研發。
Uber和Lyft自動駕駛業務的成功證明,網約車企業在自動駕駛落地場景上具有難以替代的優勢,也因此,儘管起步較晚,網約車企業依舊可以和傳統車企、矽谷自動駕駛科技公司三分天下。
SAE(國際自動工程協會)將自動駕駛分為L0到L5六個級別,其中,L0級為無自動化,L1到L3為輔助駕駛,即需要人類和車輛共同完成駕駛操作,L4到L5則是真正的機器接管無人駕駛,L4和L5的差別在於是否在特定場景下使用。
在研發方向上,傳統車企更傾向於研發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即L3級自動駕駛,但科技企業和網約車更樂意跳過L3,直接對“無人自動駕駛”下手,即L4級自動駕駛。
三大陣營在自動駕駛研發和落地上各有優劣,不得不提的是,在自動駕駛起步初期,因忽略對方的優勢,自動駕駛科技公司和車企曾走到對立面。
當時,自動駕駛巨頭老大Waymo僅把車企當成車輛提供方,和美國兩大汽車巨頭通用和福特的合作中止,Waymo試圖自己造車,通用和福特則成立自動駕駛研發部門。時間證明,Waymo自己造車的想法太過狂妄,而通用和福特自己最後也放棄了內部研發,改為收購自動駕駛初創企業。
傳統車企的優勢在於有大量的汽車資源,充足的車身數據,能夠讓自動駕駛技術和車更好地結合,劣勢在於自動駕駛相關技術不如科技公司;科技公司的優勢在於技術,劣勢在於缺乏對車輛核心數據的了解掌控。
相較於科技公司和傳統車企,網約車公司覺醒較晚,它們失去了先發的技術優勢,也沒有大規模車隊和車輛核心數據。然而,對自動駕駛落地而言,網約車公司舉足輕重,正如Uber招股書所言,數據和場景化運營,是自動駕駛出租車落地的關鍵一環。
這樣看來,“遲到”的滴滴自動駕駛業務還有反敗為勝的機會。
“遲到”的滴滴如何“自救”?
重回自動駕駛賽道後,滴滴的第一個動作是將自動駕駛部門獨立成公司。
對於滴滴獨立自動駕駛公司,外界普遍有兩種猜測,一種是它和Uber一樣,要在IPO前獨立燒錢部門;另一種是滴滴需要通過獨立公司的方式進行融資,來彌補研發資金缺口。
這兩種說法都建立在滴滴需要資金支持的前提下,可是,滴滴真的缺錢嗎?
自動駕駛研發需要的資金支持大概在10億美元/年上下。從美國頭部自動駕駛公司研發投入數據來看,谷歌每年對Waymo的投入約為10億美元,通用旗下Cruise在2018年虧損15.12億,Uber自動駕駛業務燒錢速度是2.4億美元每年。
滴滴有沒有足夠的現金儲備支持自動駕駛研發?2017年12月,完成一輪40億美元融資後,滴滴現金儲備接近120億美元。2018年至今,滴滴進行了3輪融資,總金額13.6億美元;投資方面,滴滴出行2018年至今進行了多次融資,總金額約9億美元;另據媒體報導,滴滴2018年全年虧損109億元。
從現有數據推算,滴滴還剩下將近100億美金的現金儲備,就算一年為自動駕駛投入10億美金,它也有能力跑完前幾年。
對於滴滴獨立自動駕駛公司是否在為IPO做準備,貝恩公司全球合夥人、大中華區先進製造業務和汽車業務主席曾偉民對搜狐科技表示,滴滴把自動駕駛部門獨立成分公司不代表未來它會和主業務分開上市。
如果滴滴獨立自動駕駛公司不是為了IPO,也不是因為缺錢,那這個行為背後有何深意?
滴滴自動駕駛公司CEO張博這麼解釋獨立原因:“成立獨立公司,是因為我們希望跟汽車產業鏈上下游深度合作,包括能夠吸引更多資源一起來推進和加速自動駕駛技術。”
這句話乍看之下很“官方”,實則也是滴滴的“肺腑之言”。滴滴需要向外界釋放自己重回賽道的信息,這將有利於他們獲得更多的“盟友”和資源,而入股一家子公司的股份佔比,比入股滴滴整體龐大的業務,吸引力也大得多。
張博同樣提到融資對於自動駕駛研發的意義:“聯盟裡面四個資源是非常關鍵的:第一個資源是類似於滴滴這樣的共享出行網絡;第二個資源是無人駕駛技術;第三個關鍵資源是汽車廠商,包括一級供應商;第四個關鍵資源是足夠的資本支持。自動駕駛是一個非常長期的項目,美國頂級公司每年都要燒數億美元,需要非常大規模的支持才可以。”
如張博所言,自動駕駛是一場長跑,它何時才能真正落地誰都說不清。今年5月,特斯拉創始人兼CEO馬斯克提出,到2020年,特斯拉會有超過一百萬輛無人駕駛出租車在路上行駛。但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公然嘲諷,“2020年真有一百萬兩特斯拉自動駕駛出租車,那我就把它們全吃了。”
沒有最頂級的技術和車輛核心數據,滴滴自動駕駛要想跑完這場馬拉松,需要更多的合作。而以子公司的名義進行融資,它也將為自己爭取到更多有價值的盟友。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滴滴新晉高管韋峻青來自自動駕駛公司安波福,他曾主導安波福100輛車的L4無人駕駛出租車測試。同一天,滴滴宣布獲得上海智能網聯汽車示範應用牌照。
這也意味著,滴滴8月底提及的,在上海的30輛自動駕駛車隊可能很快就要投入運營。目前,滴滴已在三個城市取得公開道路測試資格,它們分別是上海、北京、美國加州。
滴滴自動駕駛實力如何?
雖然動作緊鑼密鼓,但“遲到”的滴滴是否有和賽道上頭部玩家賽跑的實力?
曾偉民對搜狐科技表示,在自動駕駛領域,滴滴可以整合OEM(整車廠商)和一些關鍵技術。“也不一定說它有什麼優勢或者是劣勢,最重要還是看這個生態系統是不是能搭得起來,高科技跟無人駕駛電子軟件、硬件,這些本來就不是OEM有的,到最後還是合作的形式把不同的部分整合達到最終的產品。”
拿同樣用搭建自動駕駛資源整合平台的百度對比,滴滴的洪流聯盟和百度的阿波羅聯盟孰優孰劣?
百度阿波羅團隊已超過1000人,在國內取得自動駕駛牌照超過100張,L4級自動駕駛測試車隊規模達300台,在13個城市設立了路測中心,總路試里程超200萬公里。此外,百度Apollo無人駕駛出租已宣佈在長沙投入使用,長沙市民年底前可體驗到自動駕駛出租車。
滴滴方面,滴滴自動駕駛團隊規模超200人,8月28日,滴滴在上海取得自動駕駛路測牌照;9月16日,滴滴獲首批上海智能網聯汽車示範應用牌照。此外,滴滴稱自動駕駛測試車輛將達到30輛,訂單距離可超過10公里。
用一張表格比較雙方數據:
對比之下,滴滴的數據稍顯遜色,而因順風車事件被迫中止的“洪流聯盟”,難以匹敵百度深耕多年的阿波羅自動駕駛生態聯盟。
前有百度“大山”需要超越,滴滴還要面臨來自阿里和騰訊的“追殺”。
阿里方面,其全資收購的高德正在以聚合打車模式蠶食滴滴流量入口,目前接入高德打車平台的出行企業已達40家,此外,阿里還投資了商湯、曠世等人工智能企業。
騰訊入局自動駕駛時間不算早,但它的觸手以入股的方式展開,騰訊不僅是特斯拉和蔚來的股東,還投資了四維圖新、Here等高精定位公司。
因順風車安全事件放慢步伐的這一年,出行市場風雲變幻,除了百度的阿波羅平台,阿里的出行流量入口爭奪,騰訊的出行投資佈局,滴滴面對的競爭還來自於像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的中國自動駕駛初創公司,包括小馬智行、文遠知行、AutoX等。
如果無法快速拓展“洪流聯盟”,形成真正的行業閉環,並在自動駕駛領地上宣布主權,滴滴失去的可能不僅僅是自動駕駛,還有出行領域“老大”地位。
因此,在公佈了重回自動駕駛賽道決心之後,接下來能否吸引到足夠的優質資源,並掀起新一輪的自動駕駛“平台大戰”,對滴滴而言尤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