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全球連鎖反應的Libra 與你理解的比特幣有多遠
社交巨頭臉書(Face-book,簡稱FB)宣布其將推出數字貨幣Libra,引發全球連鎖反應。到8月下旬,中國央行數字貨幣(DC/EP)將加速推出的市場傳聞不斷湧現,進一步聚焦人們對數字貨幣的研究和關注。
事實上,多數中國人既不了解還未推出的DC/EP,也不了解FB及其正在推出的Libra,但是由於曾經接觸過比特幣,就容易在這場討論中,想當然地把Libra理解為與比特幣等相類似的新一款加密貨幣。那麼,Libra到底會是一種怎樣的“貨幣”,與我們此前熟知的加密貨幣又有什麼區別呢?
第一,“去中心化”的程度不同。
加密貨幣是高度去中心化的,支持其運轉的是多個數據塊之間的相互驗證。以比特幣為例,發起人中本聰通過優化“拜占庭容錯機制”,保證所有1/2以內的網絡崩壞,都不影響誠實記錄與各參與方達成無歷史信任的交易。系統上每個節點都完整保留交易數據,保證人人都可下載、調取、監督交易歷史,使比特幣成為完全去中心的交易網絡。Libra則有很大不同:起重要作用的是FB邀請的多個合作機構(目前已有28家),包括Visa、Ebay、Uber等支付和商業巨頭,以及其他非營利學術機構,它們共同作為Libra協會成員,行使記錄和監督交易等權力。如果1/3以上的合作機構出現問題,變為“不可信”的狀態,Libra的交易網絡就會停止運行。這個意義上,Libra不是“去中心”,而是“多中心”,這相對於傳統法定貨幣當然較為離散,相對加密貨幣來說卻是更加中心化的。
很多市場人士已經指出,加密貨幣就其技術特性而言,並不特別適於支付。首先,存在分佈式記賬帶來的存儲量大、處理速度慢等問題,其中低性能的節點尤其製約了整體效率的提升;其次,分佈式處理還存在業務連續性和結算最終性較為薄弱的問題,難以準確判別交易完成時點,影響相應確權;再次,其安全性要求僅停留在“無法篡改賬本”的階段,一旦用戶的私鑰遺失或被盜,完全無法保證資產安全,且在公有鏈上發生的所有交易都會留痕,並不能真正匿名,也談不上相應的隱私保護;最後,1/3或1/2以上的“算力攻擊”,在節點資源高度集中的現實情況下,並非完全無法達成。Libra實際上是在加密貨幣基礎上做了較大改良,底層更多是中心化架構,最上層做了多中心處理,其核心節點有可能控制在一個機房以內,保證處理效率得到較大提升;與此同時,考慮其應用場景更多是在跨境支付當中,對處理實效和結算最終性要求偏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規避技術短板,讓支付行為更具可行性。
第二,對應價值的可靠程度不同。
如我們所知,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是不存在價值錨定,也完全沒有備付金的,其價值完全仰賴於“社區共識”。極端情況下,如果社區共識不復存在,比特幣價值就將大幅縮水,甚至“歸零”,這是加密貨幣價格經常隨人們預期變化大幅波動的原因。Libra則要可靠許多,這表現在其最初的信任與價值注入來自於由發起人FB提供的資產質押,這就提供了真實、穩定的價值支撐。根據目前掌握的信息,Libra錨定的是一攬子法定貨幣及政府債券,這些資產穿透至底層後,100%都是美元及其他主流的法定主權貨幣,都有相應的國家信用作為背書。在這個意義上,Libra與其說是“超主權”,不如說是“跨主權”,它不是憑空創造一種新貨幣,而是對已有的各國貨幣進行了重新組合,甚至相較於某些單一主權貨幣,更具有價值穩定性。
當然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儲備某一貨幣資產並不完全等同於掛鉤這一貨幣,Libra儲備的是多種貨幣,進行“掛鉤”的難度更大。舉例來說,即使在其推出階段確定不同貨幣的資產比重,也會隨著人們的兌換行為發生而不斷調整,如果美國人更多兌換Libra,則其一攬子資產儲備中的美元占比就將增加,同樣地,如果歐元區居民更多兌換,則歐元占比就將增加,這無疑都會帶動Li-bra的匯率變化。如何在不同幣種間的匯率波動與市場預期變換中保持Libra的幣值穩定,是靠Libra協會確定匯率並實施干預,還是靠其他手段來進行調節,目前我們還不得而知。此外,Libra這一龐大的資產儲備如何進行保值增值,特別是如何在低風險資產低負收益的全球市場環境下,實現“幣值穩定性”與“資產盈利性”的適當兼顧,也是目前投資者十分關注的問題。如果其投資收益過低,出現虧損或無法覆蓋自身系統運營和升級的成本,無疑也將影響Li-bra的幣值穩定。
第三,監管介入的程度不同。
加密貨幣交易,長期處在缺乏有效監管的狀態。除了拉美、非洲一些“美元化”或“歐元化”程度已經很高、對貨幣管理基本喪失能力和意願的小國,全球多數國家都對加密貨幣採取限制立場,甚至“一禁了之”。Libra則在一定程度上可被納入監管軌道,這表現其有正規的註冊國瑞士,在美國運作、並且願意接受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多國央行和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管,這與“藏在暗處”、“不見其人”的加密貨幣交易存在重大差別。
當然這裡存在的問題包括:首先,市場上在使用Libra對金融資產、特別是信貸產品進行定價的過程中,可能產生派生存款與貨幣乘數,那麼由誰來對貨幣發行、流通與回籠進行統籌管理呢,目前Libra協會表態並不追求中心化的管理角色,就可能造成這一職能的缺位;其次,在美國參眾兩院的多輪質詢中,可以看到Libra在應對反洗錢、反恐融資、逃稅和防止資金流向“流氓國家”等問題上並無充分準備,如果將來Libra由基於授權的“許可鏈”過渡為一般公有鏈,則其更有可能卸責給具體經銷商,而避免程度相應的監管義務;再次,Libra的註冊地和運作地不一致,而容易導向“孰松原則”,譬如其註冊在瑞士,運作在美國,瑞士政策上對用戶隱私保護的優先級要高於反洗錢,這與美國剛好相反,就會形成事實上的“監管套利”。對中國等跨境資本管制較為嚴格的國家來說,Libra的點對點跨境支付還會直接挑戰“等值5萬美元”等年度換匯上限,一旦開放就可能帶來資本外逃,將本國貨幣引向不斷貶值的惡性循環。
在這場由Libra引發的數字貨幣大討論中,我們為什麼特別注意區分Libra同其他加密貨幣間的關係呢?因為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對Li-bra前景的預判。假使Libra是和比特幣、以太幣等一樣的加密貨幣,那麼不出意外,其將遭遇全球央行的聯手打壓,我們當下討論的很多問題僅有理論可能,在現實中並不值得特別憂慮。
但是問題在於,目前看來Libra並不是很多人想像當中的“超主權貨幣”,它實質上是一種“跨主權貨幣”,與其說它在挑戰各國央行,還不如說其更可能演變為“私營的IMF”(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語)。考慮到FB經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連接近30億個人用戶,具有顯見“網絡效應”,Libra現有方案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不同國別用戶跨境支付需求,我們不宜過早斷言其“前途有限”;考慮到Libra主要錨定了美元及美元資產,可能強化美元地位,我們更不宜草率預測全球主要國家會在應對Libra的問題上採取協調一致立場。除非美國法律直接禁止,我們不能排除Libra發展成為強勢貨幣的可能性。
Libra與中國央行計劃推出的DC/EP具有較大區別。根據目前掌握情況,DC/EP以更為穩健的中國國家信用作為發行基礎,其所依託的“長期演進技術”更能滿足零售場景下的高並發性能要求,“雙層投放模式”能夠有效降低系統性風險,並在可控匿名方面更好地保障用戶隱私和數據安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Libra的推出將在跨境支付等場景下對其他貨幣產生不同程度的替代效應,直接衝擊人民幣匯率和人民幣國際化,影響DC/EP發展前景。有基於此,細緻探究Libra的運行機制與應用場景,持續跟進各國監管機構的態度變化,並針對其對中國的可能影響做出合理預案,或許才更是我們的明智之舉。
(作者沈建光系京東數科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金天系京東數科研究院產業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