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魏少軍趙偉國:一年進口3120億美金芯片意味著什麼
網易科技和楊瀾聯合推出的節目《致前行者》第二期《中國芯片,路在何方?》正式上線。楊瀾對話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所長魏少軍教授和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先生,討論中國芯片的發展之路。魏少軍、趙偉國和楊瀾就中國發展芯片如何做到自主可控、併購是不是有效手段、人才方面如何解決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文|丁廣勝
出品|網易科技《致前行者》欄目
《致前行者》是網易科技和楊瀾“致敬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特別訪談節目,對話科學家和企業家,探討中國在科學和技術上的進步。
3120億美金巨額進口額背後:要開放還是要自主?
相比“斷供”事件,2018年的一組芯片進口額數據引起了業界廣泛討論。
來自國家海關的報告顯示,去年中國進口芯片3120多億美元,相當於石油、鋼鐵、糧食進口的總額。一時間,業界嘩然。
大家從數字中解讀出了危機,也湧現出很多疑惑:這組數字意味著什麼?中國芯片為什麼需要進口這麼多?一旦芯片斷供,相關信息產業是否停擺?芯片領域是否能完全自主可控?
一連串的問號拋向空中。
在網易科技的《致前行者》節目中,魏少軍、趙偉國和楊瀾就“3120億美金”進口額,進行了解讀。
“進口額應該分開看,它背後實際上體現了中國是世界電子信息產品生產大國的事實,我們生產了全球90%的電腦,90%的手機,90%的家電……”魏少軍認為,這麼龐大的生產量,需要大量的芯片,進口額如此之大不難理解。
魏少軍解讀說,另一方面,全球芯片去年生產總量約4688億美元,中國進口3120億美元,佔比2/3。進口芯片中,1580多億美元(佔總進口額1/3)被中國本地用了,還有1600億美元左右(佔比2/3)的芯片裝到整機中又出口了。同時,中國本土一年還生產了大概370億美元的芯片。
“中國實際上真正用到的進口芯片只佔進口額的40%,這是中國融入全球化的重要標誌。”魏少軍說。
3120億這個數字背後,一方面,中國是全球信息產業全球化不可代替的部分,另一方面,說明中國對芯片依賴嚴重。趙偉國在網易科技《致前行者》的訪談中表示,這對中國集成電路企業是機遇也是面臨危機。“這關係到20萬億的電子信息產業的安全,我們還被卡著脖子。同時也說明中國芯片企業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中國芯片業該如何發展?是否需要實現完全的“自主可控”?這個問題持續困擾著業界。特別在今年的國際經濟大背景下和華為事件後,中國芯片業的發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魏少軍認為,在目前的大環境下,中國芯片業發展需要有“戰略定力”,不能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一方面要大力發展自主芯片業,另一方面要持續開放合作。他認為閉關鎖國的歷史證明,自我封閉意味著落後和倒退。融入全球化,多交朋友,開放合作,路才能越走越寬,“中國人有一句話我聽過很多次,而且被一些人奉為聖明,但我認為這句話錯的,那就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在魏少軍看來,集成電路產業鏈條長且複雜,並不需要所有的環節我們都自己做,有些環節只掌握核心技術就可以了。作為企業家,趙偉國也發表了類似的觀點:“第一,我們能做的盡量做好,第二,我們要盡可能和別人緊緊地擁抱在一起,纏斗在一起,你想甩我都別想甩掉!”
芯片強國之路怎麼走!快速發展能靠買嗎?
芯片的歷史只有短短的六十年,中國芯片業發展則曲折坎坷。
1958年,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誕生。1965年,我國第一塊集成電路面世。那時,我們和世界的差距只有7年。之後十年動盪,中國集成電路業閉關鎖國,和全球先進水平的差距拉大。
1978年改革開放後,芯片業的發展進入新時期。“中國造得了兩彈一星,為何造不出芯片?”類似的討論非常廣泛。中國開始大力探索集成電路的發展之路,908工程、909工程相繼實施。不過因為芯片業投入大、門檻高等特點,再加上我國在十年動盪拉下的距離,中國芯片業的追趕之路頗為艱難。
中國芯片發展早期
在不斷摸索的過程中,魏少軍作為一代芯片人成功研製出了在很多人看來“吃力不討好”的IC電話卡芯片,IC卡芯片雖簡單,但在中國設計業第一個階段發展歷程當中起了關鍵作用,“我們在IC卡芯片上不再受制於人,逐漸從零到一、從無到有,甚至到好逐漸發展的過程。”魏少軍說。
在2000年前後,中國芯片行業還發生了重要的戰略性轉移,魏少軍在《致前行者》中談到,那時開始從“設計”為製造服務,轉化為“製造”為“設計”服務,從原來的大一統分成了設計、製造、封測三業鼎立發展的格局。
2014年後,中國集成電路發展進入新階段。國務院2014年發布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同年,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成立,基金規模達到了1250億元。中國集成電路發展從國家主導轉變為國家和民營資本共同發力的形式。
中國芯片業應該去發展?那研發能靠買嗎?自主研發還是買來主義,在芯片行業的爭論由來已久。
紫光在2009年是一個瀕臨破產的企業,2009年趙偉國出任紫光總裁,2013年開始不斷出手併購。2013年7月,以17.8億美元收購手機芯片公司展訊;2014年7月,以9.07億美元收購射頻芯片公司銳迪科,之後又拿下新華三51%的股權。
速度之快,節奏之果斷,引發諸多爭議:發展中國芯片能靠資本運作嗎?
趙偉國直面質疑,他在訪談中表示,紫光在發展早期通過採取併購的形式獲得完整的團隊、技術甚至市場,主要是為了節約時間,通過付出更多的金錢來提升效率,“進入一個新領域相當於渡河,我們要把橋頭堡買下來才能進入真正的戰場。”
目前,紫光在通訊芯片領域已經躋身全球前三, 5G等專用芯片相繼推出,在儲存芯片領域迎頭趕上,紫光集團旗下的長江存儲宣布,在今年9月量產基於Xtacking架構的64層256GbTLC 3D NAND閃存。
芯片業需要長期主義
集成電路行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用魏少軍的話說,這個行當還會持續發展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大有可為。
中國芯片業什麼時候算是強國?魏少軍給出了一個標準:“如果中國有一家公司市值超過1000億美金,收入至少超過300億美金,有3到5家超過100億美金,中國集成電路肯定在全世界是三分天下有其一的。”
目前,中國集成電路的發展還處於早期。“中國集成電路走到今天也就相當於抗日戰爭才勝利,解放戰爭初期,這場戰爭恐怕不是三年就能打贏,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久。”趙偉國在訪談中如是說道。
而且,芯片是技術門檻高、研發週期長、投資回報週期更長的產業,要想達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標,首先得忌浮躁。
魏少軍呼籲,在集成電路這個行業當中,產品技術多麼好、得到多少人的讚揚、得到了什麼獎勵,通通不承認,我們承認的是在市場上賣了多少,在市場上論英雄,不能夠忽悠,要靠真才實學。
趙偉國同樣深以為然,他認為中國集成電路出現今天的情況,第一個原因就是人才的斷檔,第二個原因是投入不足,一個最小的芯片設計公司,投入也在個把億起步,如果從比較先進的製造來講,一座工廠就到100億美金!
其中,人才問題已經急如星火,這考驗著中國芯片的底氣和耐力。
目前,我國芯片從業人員40萬人,還有缺口30多萬,未來這個缺口怎麼彌補,以多快的速度彌補,是擺在大家面前最務實的問題。
魏少軍身處學界,深感問題嚴峻,“芯片人才培養的周期過分長,大學畢業生很難被企業用起來,得到碩士,這樣的話需要六到七年的時間,如果從今天開始算起,得到2025年了”。
他談到了行業中存在的不合理現象,各家通過挖人來解決人才緊缺的問題不可取,挖來挖去,工資拉高了,但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並沒有提高,長久看無法通過挖人和流動解決需求,所以根本上需要提高供給量。
魏少軍建議首先鼓勵一批不是從事集成電路的人,轉型到集成電路事業當中,並且加大企業的在職培訓,通過提昇在職人員的技術水平,能夠使他們滿足現在需求。
而人力資源分散的問題同樣值得關注。
趙偉國一針見血地說道:“地方政府狂熱的招商,一些企業不是靠市場生存,是靠政府補貼,靠投資人生存,一方面反映了它成為風口,但另外也給行業的發展埋下了非常深的隱患,造成了很大的資源、人力的分散”。
中國芯片需要耐心、長期主義、需要腳踏實地,需要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