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會“健身”?鍛煉是為了獲得複雜的生存技能
據國外媒體報導,與其他物種相比,人類自身存在著某些“缺陷”,我們的健身活動和體能鍛煉遠不及一些動物,例如:整天不停在樹上躥上躥下的松鼠,長途飛行不知疲憊的候鳥等。
缺乏身體鍛煉會增大死亡概率,我們有必要採取像動物那樣的活動方式嗎?慢跑是人類最佳鍛煉方式?還是我們需要加大活動強度?目前幾位動物行為專家共同討論該話題,試圖找出最佳答案。
琳賽·梅赫卡姆(Lindsay Mehrkam)
美國蒙茅斯大學心理學教授、人類-動物健康合作實驗室(HAWC)首席研究員。
很明顯,體能鍛煉與健康、成功生育之間至少存在著關聯性。
動物是否“健身”?這是近年來科學家才提出的一個問題,如果我們只是簡單地將“鍛煉”定義為從事可以增強個體健康的體育活動,那麼沒錯,動物肯定會這樣做!許多物種通過參與一些典型的行為,可以向潛在配偶發出信號,表明它們身體健康、具有繁殖後代的能力,行為生態學研究大量證據表明,動物依據是否具有高捕食風險,從而調整它們的食物攝入量。
但是動物和人類鍛煉身體時的意圖是一樣的嗎?關於個別動物是否特意為了準備“高風險”事件而從事活動,例如:躲避掠食者,向配偶炫耀,這個問題很難從科學角度進行檢驗。
甚至一些最新的理論和科學數據表明,動物園裡的動物經常在有限的活動空間中踱步,關於這一行為有許多假設,專家通常會認為它們無聊或者有生存壓力,老虎、熊、狼等動物在野外環境的活動範圍很大,它們經常踱步是為了適應動物園的“囚禁生活”,確保它們在一個相對較小的空間中仍能鍛煉身體,所以人們需要明白,有時“鍛煉”可能並不像我們期望的那樣!
當然動物也存在嗜睡和多樣性活動較低的現象,一些物種看上去懶洋洋的,新陳代謝較慢的加拉帕戈斯陸龜每天爬行速度非常緩慢,非洲獅子平均每天睡眠時間為16個小時,牛蛙會靜止保持不動,等待很長時間,對途經的動物突然發起攻擊,對於“嗜睡物種”而言,其不愛活動的生活習性是它們的本性。
那麼,動物會“鍛煉身體”嗎?當然,雖然答案可能取決於動物個體和它們所處環境提供的機會,但很明顯,從事體能鍛煉的動物和人類一樣,無論你是哪個物種,體能鍛煉對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塞爾吉奧·佩利斯(Sergio Pellis)
加拿大萊斯布里奇大學神經科學教授兼理事會研究主席。
成年長尾獼猴會利用石頭作為工具,用石頭砸開堅果,這將有助於維持熟練的操作,並緩解壓力。
在動物生命早期階段,尤其是幼年期(獨立進食至性成熟之間的年齡),許多動物都會做大量的運動,多數情況下被認為是在玩耍,除此之外,這樣的玩耍還提供一個機會,使它們變得更加健康,並改善運動協調能力,這種現像已在一些哺乳動物上得到了驗證,尤其是人類。
當它們完全成熟獨立時,這樣的玩耍行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通常成年動物會從每天運動中鍛煉身體,主要是覓食過程中,我們通過兩種方式在餵養動物中觀察發現。
第一種方式是對圈養的大型食肉動物進行觀察,我們在動物園裡對北極熊進行了觀察分析,北極熊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籠子中走來走動,野生環境下的北極熊每天行走範圍較大,它們在籠子中機械式的行走會非常劇烈,因此觀察到北極熊在籠子中步幅較誇張。
第二種方式是對圈養的小型哺乳動物進行觀察,將一隻老鼠或者倉鼠放在籠子中,為它們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水,它們可以隨時吃到食物,之後將一個跑步輪放在籠子中,我們觀察發現老鼠對跑步輪非常感興趣,有時會在上面玩幾個小時。
這兩種情況表明,圈養動物通過一定程度的日常鍛煉來保持自己的精神和身體健康,而野外生存的動物則每天缺少此類鍛煉,它們在野生環境覓食過程中會消耗大量體力。
丹尼爾·姆斯坦(Daniel T。 Blumstein)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教授。
對於掠食者而言,玩耍是為後期捕獵提供必要練習;對於獵物而言,玩耍則提供了一個學習逃跑的方法。
許多動物的玩耍和運動都可起到鍛煉肌肉和思維的作用,如果你去過公園,就會知道狗非常喜歡玩耍,其他動物也存在類似現象,對於多數物種,玩耍僅限於年輕動物,對於食肉動物,玩耍和運動是為後期捕獵提供必要練習,對於獵物,玩耍和運動為學會逃離至一個安全地點做準備。
動物玩耍行為還是一種低成本、處理群體支配關係的方法,正如我之前對黃腹土撥鼠的研究中所展示的情況,有趣的是,它們玩耍式打鬥顯然不是真正的打鬥,多數物種個體間彼此交換支配和從屬角色,就像狗和其近親物種一樣,它們有特定的玩耍表情和信號,這些信息不斷進化,可使人們能夠知道這種行為僅是玩耍,或者與主人進行交流。
一些物種會與某些物體玩耍,從而提高後期操作技巧,科學家對囓齒類動物的研究表明,玩耍較多的老鼠大腦發育非常好,玩耍對於正常發育是非常重要的,缺少玩耍的動物成年之後會出現行為能力低下,而且動物的玩耍非常有趣,也對同伴帶來了歡樂。
弗雷德·哈林頓(Fred Harrington)
加拿大聖·文森特山大學行為生態學名譽教授,主要研究狼、郊狼、北美馴鹿和黑熊。
野生動物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尋找足夠的食物,避免被捕食者吞入腹中,所以沒有時間像人類一樣去健身房鍛煉身體。
動物會有意地“鍛煉身體”嗎?當然,這是它們生活的一部分,無論哪一個物種成員,為了生存和繁殖後代,它們都應該保持身體健康,但沒有必要留出時間和精力像人類一樣去健身房減脂塑型,自然選擇塑造了它們的身體、生理和行為,無論它們必須做什麼,不管是捕捉獵物、躲避掠食者、爭奪配偶、保護幼崽等。
一隻狼一天可能要行走10-20公里,甚至更遠的路程,尋找和追逐獵物,即使它們沒有成功,也會把時間花費在積極主動的狩獵中,而不是做沒有任何回報的繞圈奔跑或者間歇性訓練。
當然,並不是說鍛煉沒有益處,對於許多物種而言,許多物種具有早期玩耍的體驗,例如:小狼崽彼此之間追踪、伏擊、追逐、猛撲和搏鬥,儘管有人會說這些行為是動物們天生的,它們與生俱來好動、活潑,只是部分基因傾向使小狼崽成長後更具狼性,但大多數複雜的行為模式都源自實踐,幼崽時期笨拙行為會使成年體更加成熟、行動更加嫻熟,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講,玩耍可以被視為一種“鍛煉”,有助於提高戰鬥和狩獵技能,但這並不是當時幼崽的意圖,它們只是想玩得更加開心。
對於人類而言,我們會發現人類的體能鍛煉主要是以玩耍娛樂為主導,尤其是孩子,雖然玩耍過程中會形成各種體能和心理技巧,如果玩耍中沒有快樂,我們將很快停止下來,以狩獵和採集食物為生的早期人類可能不需要“鍛煉”,他們每天的活動量很大,奔跑速度非常快,一生中都在不斷地探索,兒童時期的玩耍有助於磨練成年時所需的技能,成年之後這些狩獵技能會讓他們更加敏銳靈活,而使用這些技能,無論是追踪、矛刺等,都可能永遠不會被視為“工作”,這是有趣的生存技能,“工作”和“體能鍛煉”這都是近代人發明的名詞。
梅雷迪斯•魯茨(Meredith Lutz)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動物行為學研究生,主要研究靈長類動物的社會行為等。
每天野生動物用大量的時間尋找足夠的食物,並且避免被掠食者吃掉,因此它們不會像人類一樣用許多時間鍛煉身體。
野生狐猴(一種來自馬達加斯加的靈長類動物)每天用大量的時間尋找足夠的食物,並且避免被掠食者吃掉,因此它們不會像人類一樣用許多時間鍛煉身體。
雖然它們可能不是有意鍛煉身體,但它們確實有辦法獲取一些技能——包括身體技能,還有心理和情感應對技能,事實上,動物玩耍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為了獲得這些技能,讓它們能夠處理意想不到的情況——例如追捕獵物或者與其它動物搏鬥。
在世界各地的各種靈長類動物群體中(包括:卷尾猴、狒狒和馬達加斯加狐猴等),我們發現了對該假說的支持證據,當動物處於年輕時期,它們最喜歡玩耍嬉鬧,我們觀察發現馬達加斯加狐猴成年後仍繼續玩耍,在幼年時期,它們的主要遊戲跳躍、奔跑、四處活動,這種生活方式可能提供大量的體能鍛煉,成年時期,它們的活動幾乎都是群體社交類,這將有助於“鍛煉”它們的社交技能和種群關係。(葉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