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夢有什麼作用?讓大腦存儲的“人生故事”更新
據國外媒體報導,大多數人每天都會把大量時間花在做白日夢上。你的手裡可能在做某件工作,注意力卻開始“雲遊四方”,例如你在切洋蔥的時候被辣哭了,不禁想起小時候、你的母親是如何教你持刀切菜的,然後又忍不住想到,等自己以後有了孩子,也會把這些技巧傳授給他們……這樣的場景是不是非常熟悉?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何白日夢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此普遍呢?
科學家仍然不清楚白日夢究竟有什麼作用。他們最初觀察到,大多數白日夢中都會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包括做夢者本人。人類是一種喜歡以自我為中心的物種,這一點從白日夢的內容中就能反映出來,無論是一閃而過的念頭、還是詳細具體的畫面,夢的主角都是自己。做白日夢時,我們更容易想到意識中與自己相關的元素,包括自己的信仰、價值觀、回憶、目標等等,換句話說,與自己有關的信息總是比其它信息更有意思、也更容易被注意到,因此,白日夢的作用之一或許是為大腦提供了一種獲取與自己相關信息的方式,從而讓大腦中存儲的“人生故事”得到更新。
“講故事”是人類根深蒂固的一種習慣,可以通過寫作、音樂、藝術、或者面對面交談等多種方式表現。不僅如此,人們每天都會給自己講關於自己的故事,這能夠幫助人們形成自我概念、建立自我認知,人們需要將對自己的認知與正在發生的經歷聯繫在一起,從而讓這種自我認知不斷延續下去。
科學家猜想,如果白日夢有明確的主題,有清晰的故事線,並且故事元素都與自身相關(有一定意義),那麼這樣的白日夢就有助於我們進行敘事處理,也就是說,我們在做白日夢時,腦海中自動上演的故事能夠幫助我們更新自我概念,向其中加入最新的、與自己相關的信息。科學家從人們那裡收集了許多白日夢,並總結了其中的故事元素和其它重要特徵,包括情緒強度、具體性、自我的存在、他人的存在、時間線(過去,現在,未來,短期,長期)以及現實性(與之相對的是幻想性)等等。
結果發現,白日夢並不像小說那樣有著完美的故事結構,甚至還不如你和朋友吃飯時隨口講起的故事。事實上,白日夢似乎只是選取了一些特定的故事元素、將各類信息隨手組合到一起而已。白日夢的故事結構主要分為四種形式,具體取決於它是高度情緒化、還是高度現實化,以及它是與某起特定事件相關、還是大致反映了某人的目標、身份和生活經歷。
有意思的是,只有現實和具體的白日夢才與自我概念相關,並且沒有一種白日夢能夠真正幫助人們更新自己的自我概念。這說明我們在做白日夢時,也許並不會做敘事處理所需要的有意識分析。就算白日夢有一條故事線,也只是鏡中花、水中月,不如鏡子裡的倒影那樣清晰真切。白日夢將新的故事線帶進了我們的意識之中,但這些故事線模糊混亂,因此反而對自我概念的清晰度造成了乾擾。要想將這些故事線整合到清晰、穩定的自我評價之中,或許還需要做進一步分析,比如和他人講一講這些故事、或者寫日記等等。
有些白日夢會反映出對我們最重要的事物,如我們在擔心些什麼、關心些什麼、喜愛些什麼、想做些什麼……這些片段都是我們的一部分。因此當這些片段反映出了我們的現實生活、並且有一定的故事線時,我們就會加以注意、進行審視、進而意識到它們的存在。(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