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睡眠也會隨著月亮週期變化
據國外媒體報導,月亮似乎會對部分人的情緒造成很大影響,精神病醫生戴維·艾弗的一位患者就是這樣的例子。
這名患者當時35歲,是一名工程師。據艾弗里回憶,“他很喜歡解決問題。”而令他困擾不已的問題是,他的情緒總是搖擺不定,從一個極端轉到另一個極端,有時還會產生自殺的念頭、或是產生幻覺,他的睡眠規律也極不穩定,有時幾乎徹夜無眠,有時又能埋頭睡上12個小時。
作為一名喜歡解決問題的人,這位患者一絲不苟地記錄了這些規律,試圖弄明白其中的原因。艾弗里仔細研究了這些記錄後,也不禁困惑不已:“最令我感到驚奇的是其中的節律性。”在他看來,這名患者的情緒和睡眠規律是伴隨海洋的潮汐漲落變化的,而地球上的海洋潮汐則由月球的引力影響決定。
“在那些睡眠時間較短的夜晚,潮水似乎都漲得比較高。”剛開始時,醫生還認為自己的這種預感很荒謬,儘管這名患者的情緒變化週期與月球週期保持同步,但沒有機制可以解釋這種現象,也不知道該如何解決。最終艾弗里只好給患者開了些藥、以及一些輕鬆的療法,讓他的情緒和睡眠穩定下來,最後讓他出院了,在此之後,艾弗里便將該患者的筆記放進了文件櫃裡,再未動過。
月球運動的月週期和年周期與部分患者的情緒變化規律高度相似。月球運動的月週期和年周期與部分患者的情緒變化規律高度相似。
十二年後,一位名叫托馬斯·韋爾的著名精神病學家發表了一篇論文,介紹了17名患有快速循環雙相障礙症的患者,這些病患者在抑鬱和躁狂兩種狀態間切換的速度更快,並且和艾弗里的患者一樣,發病週期顯得極有規律。
最令醫生驚奇的是,這些週期的變化極為精確,不太可能出現在一般的生理過程中,這不禁讓人思考,是否有一種外界因素影響著這些週期。(由於自古以來便有一種觀念認為月球會影響人類行為),顯然要考慮一下月球的作用。
多個世紀以來,人類一直相信月球會影響人類的行為。英語中“瘋狂”一詞(lunacy)就源自拉丁語lunaticus,意味“被月亮擊中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和古羅馬自然主義者“老普林尼”都相信,瘋狂和癲癇是由月球引起的,還有傳言稱,孕婦在月圓之夜分娩的機率更高,但這一點缺乏一致可靠的科學證據。認為月亮週期會使謹慎病人和犯人變得更暴力的傳言也是如此,不過的確有一項近期研究顯示,月光更明亮時,室外犯罪行動(如在大街上和海灘上等)發生的機率可能會更高。
不過的確有一些證據顯示,人的睡眠情況會隨著月亮週期變化。例如,2013年一項在睡眠實驗室的高度受控條件下開展的研究顯示,與一個月中的其它時段相比,人們在滿月前後的入睡時間平均要長5分鐘,且總睡眠時間要短20分鐘,儘管他們並未受到任何月光照射。與此同時,對受試者大腦活動的測量結果顯示,他們的深度睡眠在這段時間內會減少30%,不過,後續研究並沒能複制此次研究結果。
牛津大學的一名睡眠研究員指出,一個關鍵問題在於,這兩項研究對受試者的睡眠監控均未持續一整個、或多個月亮週期,要想弄清事情的真相,只能對同一名受試者在多個月相內的睡眠情況進行持續監控。
而這正是醫生在研究雙相障礙症患者時的做法,有時甚至會追踪患者情緒變化的日期長達幾年之久,要想得出結論,唯一的方法就是對受試者進行長期單獨追踪,而利用這種方法也的確找到了規律。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患者可以歸為兩類:有些人的情緒變化週期為14.8天,其他人則為13.7天,不過有些人也偶爾會在這兩種週期之間相互切換。
古代哲學家認為,月亮會導致瘋狂,這也是英語中“瘋狂”(lunacy)一詞的來源。古代哲學家認為,月亮會導致瘋狂,這也是英語中“瘋狂”(lunacy)一詞的來源。
月球會對地球造成多種影響。第一點、也是最明顯的一點,便是月光的照耀。滿月約每隔29.5天出現一次,滿月後14.8天變成新月;其次是月球的引力,地球潮汐在月球引力作用下,每隔12.4小時漲落一次,潮水的高度變化遵循為期14.8天的“大潮-小潮週期”,由月球和太陽的引力疊加控制;此外還有為期13.7天的“赤緯週期”,受月球相對地球赤道的位置影響。
而一些患者們似乎就是遵循這兩個潮汐高度變化週期發生情緒變化的。這並不是說,他們每隔13.7天或14.8天就一定會變成抑鬱或躁狂狀態,而是傾向於在月亮週期的某一特定階段發生變化。
艾弗里讀了這項研究後,一起重新分析了之前那名工程師患者的數據,結果發現,他的情緒變化週期也呈現出14.8天的規律。
另一項發現為該理論提供了進一步支持:一項研究發現,每隔206天,這些原本正常的節律就會被月亮的另一周期打亂,即月球到達近地點、變成“超級月亮”的週期。
瑞士巴塞爾大學精神病醫院時間生物學家安妮·韋爾茲·加斯提斯認為,月亮週期與“躁狂-抑鬱”週期之間的關係“可信”但“複雜”,“沒人知道這其中的確切機制是什麼。”她補充道。
從理論上來說,滿月的月光可能會影響人們的睡眠,進而影響人的情緒。對於雙相障礙症患者來說尤為如此,他們的情緒變化常受睡眠或生理節律的波動影響,如換班工作、或長途飛行等等,甚至有證據顯示,睡眠剝奪可以幫助雙相障礙症患者脫離抑鬱狀態。雖然患者們每天的入睡時間不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醒來的時間會不斷推遲,即睡眠時間會變得越來越長,直到有一天突然縮短。這種所謂的“月相跳躍”往往與躁狂的開始聯繫在一起。
儘管如此,月光不太可能是問題的關鍵。現代社會中的光污染如此嚴重,我們每天都會暴露在大量室內人造光源下,這顯然遮蔽了月光的變化,影響患者睡眠、進而影響其情緒的可能是另一因素——月球的萬有引力。
有一種理論認為,月球的引力會導致地球磁場發生微弱波動,而有些人可能對此很敏感。
“海洋由鹹水構成,因此具有導電性。隨著海水四處流動,便會產生與之相關聯的磁場。”倫敦大學學院的太空天氣專家羅伯特·維克斯解釋道。不過這種影響十分微弱,人們也不清楚月球對地球磁場的影響是否足以引發生物學變化。
一些理論認為,滿月時的月光會干擾人們的睡眠,進而影響情緒。一些理論認為,滿月時的月光會干擾人們的睡眠,進而影響情緒。
有一些研究顯示,太陽活動與心髒病、中風、癲癇、精神分裂症和自殺的發生率上升有關。當太陽耀斑或日冕噴射物擊中地球磁場時,就會產生強大的電流,足以中斷電網供電,還可能影響心臟和大腦中對電流敏感的細胞。
“問題在於,這些事情並非不可能發生,只是相關研究十分有限,很難得出任何確切結論。”維克斯解釋道。
不同於特定的鳥、魚和昆蟲,科學家不認為人類擁有感知磁場的能力。但今年早期發表的一篇研究對這一論斷發起了挑戰。研究發現,當人們暴露在變化的磁場中時(和周邊環境中的磁場強度差不多),大腦α波活動會明顯減少。α波是人們處於清醒狀態、但並未開展任何特定活動時產生的腦電波,這些變化的重要性尚不清楚,可能只是人類進化產生的無關緊要的副產品,但也可能是環境中的磁場變化通過某種我們不了解的方式、對大腦中的化學過程產生了微弱影響。
這套磁場理論令韋爾很感興趣,因為過去十年來有多項研究暗示,在果蠅等特定生物體內,一種名叫隱花色素的蛋白質或許能起到磁場感受器的作用,隱花色素是細胞和組織(包括大腦在內)生物鐘的關鍵成分。
隱花色素與一種名叫“黃素”的、能夠吸收光的分子結合後,不僅能幫助生物鐘判斷晝夜,還會激發一種化學反應,使該分子化合物對磁場產生敏感性,讓果蠅暴露在低頻電磁場下,可以重置果蠅的生物鐘,導致其睡眠時間發生變化。
海水的潮漲潮落就是由月球的引力導致的。海水的潮漲潮落就是由月球的引力導致的。
如果人類也是如此,也許便能解釋雙相障礙症患者的情緒變化規律了,在這些患者的情緒變化週期內,晝夜節律的時間也會發生顯著變化,睡眠時間和時長也是如此。
然而,儘管隱花色素是人類生物鐘的關鍵成分,但與果蠅體內的運作機制略有不同。人類和其它哺乳動物體內的隱花色素似乎不會與黃素結合,而沒有了黃素,我們就不知道如何激發上述對磁場敏感的化學反應了。因此,人類體內的隱花色素不可能對磁場敏感,除非人類體內還有其它分子能夠探測到磁場的存在。
還有一種可能性是,患者們對月球引力的反應與海水相同,都是通過潮汐力產生的,但該理論的反對者們認為,雖然人體75%都由水構成,但遠比海洋的水量少得多,人體由水構成,但月球對人體的引力極其微弱,很難從物理的角度看出任何影響。
儘管如此,利用擬南芥開展的一系列研究卻也說明了一些問題。擬南芥是生物學家研究開花植物時的一種範本植物,這些研究顯示,擬南芥的根部生長遵循24.8小時的周期,約等於月球圍繞地球轉動一圈的時間。這些變化極其微小,用極為敏感的儀器才能探測出來,但如今已有200多份出版作品支持這一發現。
研究人員建立了單個植物細胞內水分子集群的動力學模型,發現一天之內由月球軌道導致的引力變化足以影響細胞內水分子的淨增減情況。水分子的數量會對任何微弱的引力變化做出反應,哪怕是納米級別的變化,這會導致水分子通過植物水通道運動,從細胞內層轉移到細胞外側、或者反過來,具體取決於引力方向,而這可能會對植物整體產生影響。
若植物細胞的確對潮汐力敏感,那麼人類細胞就沒有理由不敏感。考慮到生命起源於海洋,部分陸地生物也許仍保留著預測潮汐變化的機制,儘管這種能力已經用不上了。就算人類體內已不存在這種機制,但雙相障礙症患者的情緒變化具有節律性,並且這種節律似乎與月球的引力週期有關。
科學家對這種影響機制仍保持開放心態,並希望其他科學家以此為契機、展開進一步調查。雖然尚未找到答案,但希望這些發現能夠激發人們的思考,找到新的方向。(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