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新中國首台電子計算機:佔地40平每秒運算30次
作為全球最大的計算機製造基地,中國計算機產業規模如今已位居世界首位。今年7月份召開的“2019世界計算機大會”發布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計算機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9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7%;微型計算機產量3.1億台,服務器年產量達到了295.2萬台。如今的人們很難想像,中國的第一部電子計算機——103機,佔地達40平方米,運算速度僅為每秒30次。
1953年1月,華羅庚受命在剛成立不久的中國科學院數學所內組建中國第一個計算機科研小組,清華大學電機系閔大可教授任組長,這個小組的目標就是研製中國自己的計算機。
1956年4月,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領導制定12年科技發展遠景綱要時,華羅庚被任命為計算技術規劃組組長,負責起草中國計算機事業發展的藍圖。規劃實施的結果促成了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誕生。
1956年,中國成立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籌備委員會,中國第一台小型電腦103機設計完成。國營738廠用時8個月,實現了這部計算機的製造工作。
在計算機的領域,萬事開頭“大”,新中國的第一台計算機僅主機部分的幾個大型機櫃就佔地40平方米,機體內有近4000個半導體鍺二極管和800個電子管。
1958年8月1日,103機完成了四條指令的運行,這標誌著由中國人製造的第一架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正式誕生。
103機採用磁芯和磁鼓存儲器,內存僅有1KB,運算速度為每秒30次。僅一年之後,104機就成功問世,運算速度提升到每秒1萬次。從30次到1萬次,只走過一年多的時間。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中國的計算機研發與製造不僅實現了從無到有,還達成了躋身世界前列的成就。
超級計算機是計算機中功能最強、運算速度最快、存儲容量最大的一類計算機,多用於國家高科技領域和尖端技術研究,是衡量國家科技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之一。
中國第一台億次巨型計算機是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自行研製的“銀河-I”。它的運算速度為每秒1億次以上。
“銀河-I”研製始於1978年5月,在1983年12月通過國家鑑定。在1984年,“銀河-I”模型還在天安門前參加了新中國成立35週年國慶檢閱。
資料圖: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劉曼攝
“銀河”之後還有“天河”。2013年6月,“天河二號”摘奪世界超算500強桂冠,中國超級計算機研製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2016年6月,世界首台峰值運算能力超過每秒10億億次、擁有千萬核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誕生,此後連續四次雄踞“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首。
今年6月17日,第53屆“全球超算TOP500名單”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辦的國際超算大會上發布。“神威·太湖之光”和“天河二號”位列第三、四名。
而從上榜超級計算機的總數來看,中國以219台上榜系統數位列第一,美國以116台排第二。中國“超算三強”聯想、浪潮、曙光分別貢獻了173台、71台和63台超算。
“天河二號”副總設計師的肖立權曾說,“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太難!但我喜歡挑戰!”中國計算機不斷挑戰新速度,將給中國經濟社會騰飛,不斷配上更好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