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軟件每天打2000騷擾電話人工智能用這兒了?
“先生,最近還考慮買房嗎?”“女士,這邊有一款保險要了解一下嗎?”“您好,我們是XX教育培訓機構”…… 每一天,我們幾乎都會接到類似的騷擾電話。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組織召開了綜合整治騷擾電話專項行動工作會,要求進一步加大騷擾電話源頭治理力度,騷擾電話綜合整治有望升級。
記者調查發現,如今市場上仍存在售賣自動撥號系統、買賣用戶電話信息等活動。專家認為,治理騷擾電話應改變屬地管理的模式,保護好用戶信息,進一步提升違法成本和處罰力度。
騷擾不斷房產貸款教育類居多
下午3點,正在單位辦公室開會的岳雄,手機突然震動。悄悄掏出手機一看,又是那個以“95”開頭的電話號碼,他沒猶豫瞬間掛斷了。幾分鐘後,岳雄正在做工作匯報時,電話再次震動,他不得不暫時停下,尷尬地掐掉了電話。
“騷擾電話、短信太多了,煩不勝煩。我專門在網上查過,這種以’95’開頭的電話大多是營銷電話,真希望可以管一管。”回想起當時會場的尷尬氣氛,岳雄心裡氣不打一處來。當他把電話回撥過去、準備質問時,又發現該號碼無人接聽。
岳雄很困惑,營銷電話那頭究竟是怎樣獲取到自己號碼的。而更讓他困惑的是,面對營銷電話騷擾,很難做到眼不見為淨——即使他將某個號碼加入通話黑名單,也還會有其他營銷電話“轟炸”過來,“變著法兒打進來,每天少說都有五六個,這不就是明晃晃地騷擾嗎?”
與岳雄有相同遭遇的人並不少。前不久,宋子巍剛剛購買了自己的住房。他本以為,購房後騷擾電話就會少一些了,然而現實還是給他上了一課:“幾乎每天都會接到電話,一會兒說哪裡有房還需要嗎,一會兒問還考慮哪個區域的房子嗎,太多了!”
宋子巍再怎麼努力回憶,也說不清騷擾電話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多起來的。“大概就是第一次在某App上留下了自己聯繫方式開始,從那以後就沒有消停過了。不僅這一家中介,其他中介也知道了我的電話號碼。”最後,宋子巍在朋友介紹下,下載了手機電話攔截軟件,騷擾類電話才相對消停了一些。
記者採訪多位市民後發現,如今對市民推銷較多甚至構成騷擾的營銷電話,來源主要集中於一些商業類企業和金融平台。其中,尤其以房產、保險、貸款、汽車、教育類居多。而面對這些營銷電話隔三差五地騷擾,很少有市民願意去固定證據或者舉報投訴,甚至並不知道應當向哪個部門反映類似情形,更多時候只是抱怨責問一通,或者直接將號碼拉入黑名單。
利益驅動聊天群兜售個人信息
營銷類騷擾電話究竟是怎樣撥出的,營銷電話“騷擾不斷”的背後,又有哪些秘密?記者調查發現,網絡上有技術先進的撥號軟件和系統售賣,甚至有人在聊天群內公開求購和售賣用戶個人信息。
某電商平台上介紹的自動撥號系統功能
在某電商平台上,記者嘗試輸入自動撥號軟件,網頁跳轉後,各種功能和價格的自動撥號軟件映入了眼簾。這些自動撥號軟件,價格從幾十元一套至數千元一套不等,幾乎均冠以“營銷利器”、“電銷機器人”、“智能電話機器人”等標籤。而在功能介紹上,則更令人感到“神通廣大”。
某自動撥號軟件的產品功能
例如,一款標價3800元的智能電銷機器人產品的介紹中,聲稱包含50個“機器人”,每天能自動撥打2000通電話,“減少80%的重複勞動,創造更高的商業價值”。
更讓人“心動”的是,該產品在智能撥打之外,還具有“無限開號”、“真人語言”、“源碼出售”、“智能對管”等功能。而另一套人工智能電話機器人則顯得更為“先進”,自稱還可以做到批量外呼、自動分類和篩選客戶、保留錄音及文字記錄方便跟進客戶等。
某平台上智能撥號機器人介紹
某智能撥號系統的跟帖中,有買家評論了該系統:“只要一按電話機的啟動按鍵就會自動撥打客戶的電話了,並且後台能清晰地區分哪些是我想要的客戶,哪些是沒用的客戶……精準客戶二次回訪的成功率提高了很多。”而另一位買家則稱“一天幾百個電話呼出都不成問題……”
自動呼叫
除了自動撥號軟件和系統的“助力”之外,記者同時發現,在一些QQ聊天群裡,也有人買賣用戶個人信息。這些聊天群會以“數據採集”、“數據標註”、“數據資源共享”等為群簽名或介紹。在一個有955人的“河南數據標註共享”群裡,有人公開叫囂“有需要身份證採集的老闆嗎?”在另一個有180人的“數據採集標註共享群”裡,幾乎每天都有群員在裡面求購用戶信息——“誰有老年保健品數據,年齡60歲以上。” “電商數據採集,能做的私我,小平台!” “有能做數據採集的嗎?”
聊天群內公開求購和售賣用戶信息
最讓人吃驚的是,有人直接喊話“一手貸款數據,歷史料,前一天數據都有,支持每天供貨。”記者點擊放大該人提供的一份截圖後發現,其中用戶的真實姓名、手機號碼、信貸產品、額度信息、商戶用戶名等一應俱全。記者嘗試詢問該人貸款數據的價格,但最終並未得到答复。
聯合治理個人信息保護是焦點
“這幾年,國家層面保護個人隱私的法律法規逐漸完善,然而電話和短信騷擾用戶的情況沒有得到根本性的徹底的扭轉。”有法律人士指出,這背後既有相關灰色產業鏈的存在活動,也有一些諸如所謂“人工智能”、“自動撥號”等技術的驅動。
專家指出,不能任由“互聯網+騷擾”繼續發展,而應及時有效深入治理。因為其後果往往是嚴重的——輕則對民眾生活和工作造成騷擾,重則可能讓民眾陷入電信詐騙、金融陷阱等,使民眾遭受財產安全損失。
“電話短信精準騷擾的背後,有一部分是來自於消費者自己的信息洩露,但絕大部分情形不是基於消費者的意願,而是基於信息的買賣,應該好好治理了。”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互聯網協會法律專業委員會委員朱巍說,然而在辦理具體的騷擾電話和用戶信息洩露、甚至是精準詐騙時,一些基於屬地管理的執法部門也會感到為難,“因為這背後很複雜,需要協調的東西比較多。”
最大的難點在哪裡?朱巍認為有兩個問題。“一是,現在主要實行的是屬地管理,應當建立專門的特殊的部門去橫跨統一管理;第二點,辦案經費、部門權力劃分和協調難度也很大。”朱巍舉例,與治理騷擾電話和用戶信息洩露相關的部門有很多,比如公安、工信、網信辦等等。然而,如何劃分他們的權利和協調職責?需要有聯席制度、或者統一的協調部門。
採訪中,不少專家都談到,騷擾電話只是表層現象,更深層的原因是用戶信息和隱私洩露。因此,朱巍認為治理的根本核心,是基於個人信息的保護——不能僅僅停留在立法層面,還要看技術層面如何進行保護,同時要建立可溯源機制,“撥出蘿蔔帶出泥”。
“不能只是處罰騷擾電話的事情,還應深挖用戶信息是怎麼來的,要斬斷整個產業鏈的根源。”朱巍說,此外還要加大違法成本和處罰力度。“只要未經過用戶允許撥打了騷擾營銷電話,用戶就可以報警,而後執法部門可對其列入黑名單或者進行最低下限的處罰。”
專家建議,在處罰力度和鏈條上,可以設立信用記分、“黑名單”制度、以及針對單個單次騷擾電話的處罰等等。只要以上方面做好了,常抓不懈,騷擾電話和用戶信息洩露的局面就會逐漸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