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到N邁向從0到1:華為創新理念升級詳解
智能社會撲面而來,而作為基石的ICT技術在理論上、在工程上開始遭遇瓶頸與挑戰。下一步應該如何突破?已經獨自奔跑在“無人區”的華為選擇升級創新理念,從創新1.0時代邁向創新2.0時代,由從1到N邁向從0到1。
在今日召開的2019華為亞太創新日上,華為董事、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以《創新領航,推動世界進步》的主旨演講對此作出了詳盡的剖析。他指出,創新2.0以“願景假設+技術突破”為方法論、核心是基於願景的理論突破和基礎技術的發明、思想理念是“開放式創新、包容式發展”,華為將採取“支持大學研究、自建實驗室、多路徑技術投資”等多種方式實現創新2.0。
據C114了解,華為戰略研究院統籌創新2.0的落地,負責5年以上的前沿技術的研究,通過每年3億美元投入大學來支持學術界開展基礎科學、基礎技術等的創新研究。目前,正圍繞信息的全流程研究和發掘未來的技術,投資的領域包括光計算、DNA存儲、原子製造等。
ICT基礎設施構成智能世界基石
“未來二、三十年人類社會將演變成一個智能社會。”徐文偉提出,智能社會有三個特徵,即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能。而正是有了先進的ICT技術,這三大特徵才得以實現,5G、物聯網、AI等ICT基礎設施將是智能世界的基石。
在萬物互聯中,5G作為連接一切的技術構築著智能世界的底座。人類工業化發展走到今天,正在從過去的機械化、電力化,走向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5G的發展正好處在了全球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時期,5G技術的到來可謂恰逢其時。
一方面,5G可以在傳統的連接的基礎上提供大帶寬、低時延,並為不同應用提供切片,這一全新功能使之可以適配各種複雜的行業應用場景,“毫無疑問,5G技術真正為智能化社會提供了一個強大的連接底座”。同時,在各行各業智能化的過程中,需要大量使用到雲、AI、大數據分析以及邊緣計算等新技術,正是因為有了5G的支撐,這些新技術的應用場景將大幅度地增加、應用效率也會大幅度提升,“5G與這些關鍵技術相融合,將極大加快各行各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進程”。
一個最新行業案例是5G在內蒙古一處稀土礦山的應用。傳統採礦作業由於礦山所處地區其後惡劣、現場環境非常複雜,往往面臨著安全事故頻發、工作效率低下、人工成本高還招不到人等困難。基於5G網絡的無人駕駛礦車實現了高清視頻的高速回傳以及基於控制信號的低時延業務的結合,從而避免了人員傷亡、車輛行駛速度可提高到35公里令效率大幅提升、且在經濟上大幅節省,為礦山行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每一次技術的發展是為了幫助人類,而不是取代人,最終都是讓人類社會變得更好。”
截至今年6月底,華為在全球已經簽訂了50多個5G商用合同,徐文偉表示要“感謝全球運營商客戶、夥伴對華為在5G方面的信任與支持”。在其幫助下,從歐洲到中東到亞太,全球很多運營商都已經積極開始了5G網絡部署。那麼華為的5G為什麼能夠做到行業最領先?他認為首先是投得早,華為在4G剛剛開始投入商用的2009年,就已開始進行5G的研究;第二是投得多,過去十年累計在5G上投入了40億美元;第三是投得深入,它在5G研究上不僅僅是做產品,更重要的是早期就積極參與標準的製定,同時貫穿整個5G的基礎研究。同時,從芯片到材料、從散熱到算法,很多方面都需要做出從無到有的探索,背後都是厚積薄發的累積和投入。
在萬物智能中,基於大數據和AI的應用讓智能無所不及。根據華為GIV2025全球產業洞察預測,到2025年新增數據量180ZB,是2018年新增數據量的18倍,加上每年10倍算力的遞增,帶來了大量異構計算的需求。
徐文偉指出,華為厚積薄發,堅定不移地戰略投入智能計算,持續取得了創新突破。今年1月9日,華為發布了業界最高性能ARM-Based CPU鯤鵬(Kunpeng)920。而在2018年,面向終端領域,發布了麒麟980芯片,推出了世界上首款AI 手機,把手機推向智慧新高度;面向AI領域,發布了昇騰310芯片,以覆蓋芯片、芯片使能、框架和應用的全棧能力,以及包括公有云、私有云、邊緣計算、物聯網行業終端和消費終端等全場景的產品和服務,提供經濟且充裕的算力,令AI算力的獲取像電力那樣方便,實現各行行業的普惠AI。
其中,基於ARM架構授權、由華為自主設計完成的鯤鵬920,帶來了高性能、高吞吐、高集成、高能效的創新突破,把計算推向新高度。典型主頻下,單芯片SPECint Benchmark評測跑分超過930分,超出業界標杆25%,能效比也優於業界標杆30%。
華為創新理念升級:從1到N邁向從0到1
在“看得見”的產品背後,是冰山之下“看不見”的技術在支撐。
華為設有60多個基礎技術實驗室,聘請了700多位數學博士、200多位物理和化學博士。數學算法的突破決定了SingleRAN的誕生;早在1991年,華為就設計了第一片ASIC芯片並成立了芯片設計室;在材料科學上華為有著近30年的積澱,材料的抗腐蝕研究讓華為產品適應各種環境,石墨烯的研究讓電池散熱效率大幅提升;無風扇的散熱設計,讓基站的體積降低30%……
不過隨著香農定律接近極限、摩爾定律難以為繼,經歷了超過50年高速發展的ICT行業面臨瓶頸和挑戰。針對於此,華為的創新戰略是從基於客戶需求的技術和工程的創新1.0時代,邁向基於願景驅動的理論突破和基礎技術發明的創新2.0時代。
徐文偉解讀稱,創新1.0的核心理念是基於客戶需求和挑戰,是技術創新、工程創新,是產品與解決方案的創新,是從1到N的創新。
其核心是幫助客戶和合作夥伴增強競爭力,幫助客戶增加收益或者降低成本,幫助客戶實現商業成功。過去華為無論在無線、光網絡、還是智能手機領域,都有大量的工程和技術創新,為客戶帶來極大的商業價值以及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價值。
而創新2.0的核心理念是基於對未來智能社會的假設和願景,打破制約ICT發展的理論和基礎技術瓶頸,是實現理論突破和基礎技術發明的創新,是實現從0到1的創新。
具體來說,創新2.0以“願景假設+技術突破”為方法論,面向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能的智能世界,首先從願景假設出發,研究未來人們是如何生活、工作、娛樂、保健等,提出問題;再帶著問題找技術、帶著問題捕捉未來的技術方向和商業機會,期望能夠孵化出新產業和新產品形態,研究未來智能世界。圍繞信息的全流程,研究和發掘未來的技術,從信息的產生、存儲、計算、傳送、呈現,一直到信息的消費,“比如10年100倍通信能力、10年100倍計算能力、10年100倍存儲密度、10年100倍超越感官、10年L5自動駕駛、10年10倍電池密度、10年10%運營商維護人員”。
其核心是基於願景的理論突破和基礎技術的發明,而理論突破和基礎技術發明源頭之一是學術界,工業界提出的挑戰和向大學進行研究的投資是助推器。理論突破和技術發明的不確定性非常高,這種不確定性的性質就決定了不能是封閉的創新,需要一起分享成果、共享能力。也因此,創新2.0的思想理念是“開放式創新、包容式發展”,即大學和研究機構、學術界、工業界聯合起來,共同推動。
據介紹,華為將採取“支持大學研究、自建實驗室、多路徑技術投資”等多種方式實現創新2.0,把工業界的問題、學術界的思想、風險資本的信念整合起來,共同創新。
“智能世界,道阻且長。今天的我們,需要理論的突破、需要新的基礎技術的發明。我們將繼續去探索未知的新世界,勇敢地航向前人所未至的領域。”徐文偉在發言最後如是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