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玩家“水土不服”出走新玩家Costco“勝算幾何”
兩年虧17億元的家樂福“走”了,入場先交299元會員費的美國Costco(開市客)來了,中國的消費者會接受它嗎?今年,中國商超行業風雲變幻。6月,家樂福中國“賣身”蘇寧易購的消息引發過行業的焦慮情緒;8月,上海高島屋百貨重拾信心放棄關門計劃繼續營業,又讓人們看到了一種轉機。
儘管大賣場業態在業內看來已疲態盡顯,但僅僅半年內,上海也迎來了法國高端百貨巨頭老佛爺百貨、德國連鎖零售企業奧樂齊。戰鼓已敲響,遲到了20年的Costco能否改變中國消費者的購物習慣?
外資零售巨頭上半場賽事結束
1995年,法國家樂福進入中國:1996年,美國的沃爾瑪和荷蘭的萬客隆緊隨其後來華。當時,外資商超長期的低價策略一度讓國內零售業大開眼界。進入21世紀後的前幾年,外資商超更是進入迅猛擴張期。
到了2010年,家樂福在全球範圍內的營收出現明顯下滑,此後外資商超在中國也漸漸告別了他們的“黃金十年”。2014年,Tesco(特易購)在華業務被華潤集團收購,門店改名“華潤萬家”。2015年,泰國零售巨頭尚泰百貨入華5年後關閉了最後一家百貨店。2016年,英國馬莎百貨盡數關閉了中國內地市場的實體商舖,之後又在2018年1月,進一步關閉了馬莎天貓旗艦店。2017年,在華髮展每況愈下的樂天瑪特宣布旗下93家門店出售給利群股份和物美集團。2018年6月,梅西百貨關閉中國官網,12月又宣布其天貓官方旗艦店關閉。2019年6月,蘇寧易購一紙公告將家樂福中國的境遇展露無遺——“近年來線下零售業態受到互聯網的衝擊,家樂福中國雖然積極地應對,但仍帶來了階段性的經營虧損。 ”
存活下來的外資商超中,沃爾瑪集團在全球範圍內的業績表現同樣令人擔憂,淨利潤從2014年的1004.2億元降至2018年的447.1億元,近年來在中國陸續關閉傳統大賣場門店的消息已屢見不鮮。
如今,外資大賣場的博弈中,樂天瑪特等已逐步淡出視野,而麥德龍的未來也在業內被多次討論。至此,上半場賽事已然結束。而下半場似乎正逐漸拉開序幕。
大賣場難逃電商衝擊
不管下半場將如何展開,可以從上半場看出,過去10年,外資商超在中國確實出現了諸多“不適”。
零售專家、北大縱橫合夥人陶文盛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電商和新零售給中國的零售市場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很多海外百貨品牌卻不能及時適應中國電商的營銷模式和新生代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對他們而言,未來最關鍵的是,要理解中國消費者的消費習慣,轉變經營理念,加深對中國零售市場的理解。
從圖書、電器到包裝食品、日用品、服裝等各個領域,天貓、京東、拼多多這樣的電商正以低價優勢分流線下部分商超客源。與此同時,盒馬鮮生、京東7Fresh、超級物種等新業態層出不窮。
除了飛漲的成本、日益壯大的電商,還有在外資商超“拉扯”下長大的本土品牌,也加速了部分巨頭們於中國市場的敗陣。
據市場研究機構凱度消費者指數的最新報告,在2019年二季度“中國城市現代渠道主要零售商市場份額”排名中,高鑫零售以8.2%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其中高鑫零售旗下大潤發的市場份額為7%,之後依次為:華潤萬家6.5%、沃爾瑪4.8%、永輝4.1%、家樂福2.8%。
在國內,目前大型線下連鎖商場也因為所選擇的本土戰友,自然地被劃分為3大陣營:以沃爾瑪、永輝超市為代表的“京騰系”;以高鑫零售、三江購物、新華都為代表的“阿里系”;以及其他獨立於這兩派之外的商超企業。
新玩家Costco,打法可能和上半場的勝利者並不一樣。2019年8月27日,Costco內地首店在上海閔行開業,由於人流爆棚,出現了上午開業下午暫停營業的場面。
早在之前的6月,沃爾瑪旗下的山姆會員店也剛剛開了第二家上海門店。兩者,似乎要用付費會員制在中國再較量一番。
那麼,以大賣場、大包裝為主要特色的Costco在中國勝算幾何?業內人士表示,Costco要將其在北美的優勢全部複製到中國市場,恐怕不容易。
會員經濟之於零售業的價值,在於對企業核心收入來源的重新定義。Costco堅持13%的毛利率並實現業績穩定,一直是零售行業中的津津樂道的話題(我國商超行業毛利率約為20%),其經營思路是將利潤讓給消費者,然後去向消費者收取“中介費”,並保持著行業領先的存貨周轉率。
但要看到的是,美國的實體零售業也面臨著亞馬遜等電商的巨大衝擊,關店潮同樣已持續數年。據鈦媒體報導稱,有報告顯示,亞馬遜正在搶走以Costco、山姆會員店為代表的傳統倉儲會員商超的付費用戶,未來,這一擠壓的效率可能還會持續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