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大學教授最新研究:未來人類糞便或可治抑鬱症
未來人類糞便或可治療抑鬱症。東南大學醫學院姚紅紅教授課題組的一項研究發現,腸道菌群的變化可能導致抑鬱症發生,而通過菌群移植可以顯著改善抑鬱樣症狀。該成果在線發表於最新一期的在微生物領域知名學術期刊《腸道微生物》上。
姚紅紅教授接受采訪時表示,這是在實驗中意外發現的,敲除NLRP3(炎症小體)基因的小鼠與野生型同窩小鼠相比,表現出顯著的抑鬱樣行為差異,並且它們的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顯著改變,提示這種行為的差異很有可能是腸道菌群的變化引起的。
隨後,為了確定腸道微生物在其中發揮的作用,課題組進行了NLRP3基因敲除小鼠的腸道微生物群的移植,他們收集去掉抑鬱症基因小鼠的菌糞便,然後灌胃給抑鬱症小鼠,經過腸道菌群移植,發現抑鬱症小鼠症狀明顯改善了。
姚紅紅教授介紹,該研究與其他同類研究相比有明顯的創新,一是首次發現炎症小體基因敲除後的抑鬱樣行為學和正常對照鼠的不同與其腸道菌群的差異相關,二是炎症小體基因敲除鼠腸道菌群移植顯著改善抑鬱症鼠行為。該成果揭示了宿主—微生物群相互作用的新機制,即移植NLRP3基因敲除小鼠的腸道微生物群,通過環狀RNA-HIPK2調節星形膠質細胞功能障礙改善抑鬱症狀。該研究有助於闡明腸道微生物群與環狀RNA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腸道菌群和抑鬱症的新關係,為未來抑鬱症的治療和微生物群移植臨床應用提供實驗依據。
據介紹,抑鬱症是一種情感障礙性疾病,由社會、環境和個體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引起。具有高發病率,高複發率,高致殘率和高自殺率等特點,位居全球疾病總負擔第二位。目前,治療抑鬱症主要是圍繞單胺類神經遞質學說開發的抗抑鬱藥物,有60年的歷史,但這些藥物存在著起效慢、效率低等缺憾,還有許多不良反應。而腸道菌群的治療,有效率和安全性明顯高於這些藥物。人的腸道菌群10倍於人體自身細胞數,號稱人體的第二個器官,腸道菌群治療將成為未來研究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