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銘此時離開是不是一個好選擇?
郭台銘說他將“永不回來”,這更像一個權宜之計。6月21日,郭台銘接班人出爐,郭台銘是中國台灣企業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鴻海”)創始人。當天上午,鴻海集團舉辦2019年股東大會,票選出新任董監事成員。股東會後經董事會決議,選舉劉揚偉為新董事長,李傑為副董事長。
劉揚偉此前擔任鴻海半導體S次集團總經理,李傑為鴻海集團旗下A股上市公司工業富聯副董事長。生效日期為2019年7月1日。
這大概是郭台銘最後一次以董事長身份出席鴻海集團股東大會。在這個大會上,郭台銘說:“我決定要淡出鴻海,公司將交給經營委員會九人小組,各位股東放心,他們一定會做得比我更好。”隨後,郭台銘表示“另有要務” ,提前離開了股東大會。
但郭台銘仍是鴻海董事,持有鴻海股票133.5萬股,佔比9.6%,是鴻海集團所有董事中持股比例最高的一位。
郭台銘生於1950年10月,今年68歲,1974年創辦了鴻海。如今鴻海是全球最大的3C電子代工企業,在2018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上排名第24。中國大陸更熟知的“富士康”(Foxconn)原本是商標名稱,鴻海集團英文名即“Foxconn Technology Group”。1988年,鴻海進入中國大陸之後,以“富士康”為名成立“富士康科技集團”,承接鴻海集團主要的代工業務。
今年4月17日,郭台銘以“媽祖託夢”為由,宣布要離開鴻海,競選2020年台灣地區領導人。然後,僅用了兩個月時間,鴻海迅速成立由9位高管組成的經營委員會,並確立了接班人。
從表面上來看,鴻海已經開啟“後郭台銘時代”,但今天的鴻海內外皆有嚴峻挑戰:內,有日益緊迫沉重的轉型壓力;外,被夾雜在中國和美國貿易戰中“進退兩難” 。
因此,對於該公司新領導班子而言,首要任務是穩定、協調公司內外利益,然後推動鴻海逐漸從低毛利的代工業務走向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等高毛利業務。
劉揚偉的底氣和壓力
鴻海雖然是全球電子代工業的老大,但代工業處於產業鏈下游,利潤稀薄。例如,2017年,鴻海營收雖然突破一萬億,毛利率僅有6.4%。
為了轉型,郭台銘最近十年做過很多努力。例如,早年曾收購賽博電腦城試圖進入家電零售線下市場,最後鎩羽而歸;2012年推出過自有品牌的電視機;2016年收購夏普,希望做強手機和電視業務;2017年聯手台積電競購東芝半導體,但最終失敗;2018年,將母公司1/3資產注入了A股上市公司工業富聯,以向工業互聯網、智能製造轉型。同年,成立半導體S次集團,涉足芯片設計、製造領域。
但今天的鴻海,代工仍然是主業。
諸多行業人士認為,選擇劉揚偉和李傑做正副董事長用意十分明顯:為了鴻海轉型。
劉揚偉,63歲,半導體從業經驗豐厚,曾是聯電旗下IC設計公司聯陽的創始人。2007年,劉揚偉擔任郭台銘特別助理,從此步步青雲,成為鴻海集團半導體業務的核心負責人。據台媒報導,鴻海競購日本東芝半導體,以及在大陸投資芯片製造,劉揚偉都是背後的操盤手。天眼查數據顯示,劉揚偉目前是大灣區半導體(珠海)有限公司董事長。
一位台灣代工企業高級主管告訴《財經》記者,劉揚偉被郭台銘視為親弟弟般的存在。郭台銘曾寄希望胞弟郭台成接班,但郭台成於2007年因病去世。
李傑,61歲,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智能維護系統產學合作中心創始主任,2016年被美國製造學會選為美國30位最有遠見的智能製造人物。2018年李傑出任工業富聯副董事長。
劉揚偉負責半導體業務,李傑負責工業互聯網、機器人業務,代表了鴻海在代工主業之外的轉型方向。選取劉、李二人掌舵,凸顯了郭台銘對轉型業務的重視。
需要指出的是,即便劉揚偉,在鴻海也不過十餘年,算不上元老級人物。
一位專門研究代工企業的中國台灣資深分析師告訴《財經》記者,鴻海雖然有諸多子公司,但子公司之間的區別主要是服務的客戶不同,而非業務類型不同,直到最近幾年,出於轉型需要,鴻海才逐漸成立面向新業務的子公司。
這意味著,鴻海大部分子公司被一些資歷深厚的“老臣”把握,他們會“服管”嗎?
一位前鴻海子公司總經理對《財經》記者表示,劉揚偉人非常好,是鴻海內部各方都接納的人選。前述台灣代工企業高管也透露稱,劉在五月初已經被定為接班人了。
另一個關鍵是,鴻海設定了新的組織架構。
在確定董事會人選之前,6月11日,鴻海已經公佈了新的治理模式,在董事會之下設立“經營委員會”,由9位集團高管組成,經營決策先經經營管理會商議,董事長最後拍板。這也意味著,鴻海將從過去的強人管理轉為集體決策。顯然,新管理模式某種程度上消解了劉揚偉面臨的管理壓力。
之所以採取集體管理制度,上述台灣分析師認為是因為台灣公司普遍受日本企業影響較深。許多日系公司在創始人退休之後都是採用的集體管理制度,例如日本三菱集團、三井集團等。在台灣地區,另一家知名科技公司台積電也曾採用雙首長制。
離開背後的隱衷
“現階段,對劉揚偉而言,穩定、協調內外利益最重要。”上述前鴻海子公司總經理告訴《財經》記者。
鴻海高度依賴美國的客戶和中國的勞動力,在形勢日益複雜多變的中國和美國貿易戰中,鴻海的一舉一動備受關注,十分考驗其管理層協調與平衡的藝術。
數日前,日媒報導稱,蘋果公司正考慮將其硬件產量的15%至30%轉移到中國之外。鴻海是蘋果iPhone最大的合作夥伴,業界立即滋生“富士康撤離中國”的傳言。
劉揚偉當選為董事長後立刻否認該傳言,表示沒有在中國以外增加產能的計劃。
劉揚偉還公開表示,因為中國和美國貿易戰,該公司在美國威斯康辛州的投資更顯重要。2017年7月,鴻海承諾將投資100億美元在威斯康辛州建廠,並僱傭1.3萬名員工。最新消息顯示,2020年,鴻海美國工廠將啟動生產,在明年年底前估計會僱傭1500~2000名員工。
上述台灣分析師認為,郭台銘此時離開鴻海是一個好選擇。
“郭台銘擅長走高層路線,與中國和美國兩地的政企高層都關係很好,他現在夾雜在其中很棘手,不如讓其他人來處理,沒那麼束手束腳。”上述台灣分析師對《財經》記者解釋說。
台灣地區企業中,台積電是另一家夾雜在中國和美國貿易戰裡的企業。但台積電是全球第一的芯片代工企業,佔據產業鏈核心位置,自主專利積累深厚強大,因而有較大的自主性。相比之下,鴻海的話語權要弱小很多,大客戶怎麼說,就要跟著怎麼做。
目前,鴻海的生產據點遍布全球16個國家,中國以外的工廠產能約佔總產能的25%。
“除了中國大陸以外,鴻海還有25%的能力,足以應付蘋果在美國市場的需求。如果蘋果有供應鏈轉移需求,鴻海將有能力配合調整。”劉揚偉在6月11日的法人說明會上如此說道。
“永遠不回來”?
“我永遠不回來。我們的同仁具備有足夠獨立的能力來經營公司。”2019年股東會結束後,郭台銘對媒體說。
不過,就在上一年股東大會,郭台銘還向股東承諾未來五年不考慮退休事宜。郭台銘也曾立下豪言,如果不將鴻海股票帶到200元新台幣絕不退休(最新股價76.8台幣)。
據台灣媒體報導,今年5月,在已經宣布要參與競選之後,郭台銘還繼續買入鴻海股票1600股,過去連續7個月共增持3.99萬股,佔比9.6%,而所有鴻海董事持股比例合計9.68%,換言之,其他董事股票持股比例合計不到0.1%。
接下來,郭台銘將與朱立倫、周錫瑋、張亞中、韓國瑜等共同角逐國民黨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初選。2020年1月,台灣地區就會選出新領導人。
根據台灣地區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總統當選人(包含配偶及未成年子女)所持有的股票,必須於就職日起3個月內辦理信託併申報。雖然需要全數信託,但郭台銘並不會失去鴻海董事資格。
郭台銘的政治雄心能否實現還很難預測。其支持者認為,當今的台灣地區最大的問題是經濟問題,需要一個有商業背景的領導人,郭台銘是最佳人選。
台灣地區6月中旬進行的民調顯示,在國民黨內互比方面,高雄市長韓國瑜以26.9%領先郭台銘的20.9%。在國民黨外對比部分,郭台銘則以23.1%敗給蔡英文的28%。
如果競選失敗,郭台銘會回來嗎?上述台灣分析師表示,短期不太可能,郭台銘可能會去某個產業協會擔任會長之類的職位,間接影響鴻海。
但如果鴻海未來業務出現顯著下滑,所有受訪者都認為郭台銘會重新出山。
“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幾退幾歸,到八十多歲才真正放下。”前述台灣代工企業高管說。
6月21日,鴻海新董事長人選公佈當天,台股鴻海股價下跌1.16%,以76.80台幣/股收盤,其A股子公司工業富聯(601138.SH)股價上漲3.10%,收盤價格為12.32元/股。其港股子公司富智康集團(2038.HK)下跌1.09%,以0.910元/股收盤。
過去兩年,鴻海股價下降45.90%,由最高點時的148.63台幣/股波動下跌,最低價67台幣/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