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鴻蒙即將亮相媒體宜支持不宜捧殺
今年5月19日,根據路透社的最新報導,谷歌已經暫停與華為的業務。知情人士表示:“這意味著華為只能使用安卓的公開版本,無法訪問來自谷歌的專有應用程序以及服務”,包括但不限於Play Store、Gmail和YouTube。
面對谷歌參與圍堵制裁的嚴峻現實,華為迅速將12年起就在默默開發的鴻蒙系統推了出來,奏響了中國科技界反對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時代強音。
5月21日,華為消費者首席執行官余承東在互聯網人方興東創建的老友群中表示:華為自主開發的操作系統將於今年秋季推出,最遲將於明年春天面市。
(余承東在方興東老友群中的發言節選)
這一消息徹底引爆了網友的情緒,微內核、方舟編譯器、性能提升60%、兼容安卓應用、打通所有平台成了後來提到鴻蒙系統必提的五大關鍵詞。伴隨著鴻蒙系統準備發布和這五個關鍵信息的披露,謠言、讚美、建議也紛至沓來。
鴻蒙將於6月下旬發布、小米手機將升級為鴻蒙系統、華為內部有美國間諜被抓等消息是謠言,華為或有關方面已經進行了闢謠。
(小米公關針對傳言小米將升級鴻蒙系統所做的闢謠)
華為微內核和新編譯器是原理性的勝利、五年後鴻蒙基本替代安卓、華為讓谷歌無法淡定等論調則是讚美。
有人則建議華為要利用微內核的伸縮性,搞好嵌入式設備,形成生態的大一統,真正讓鴻蒙搭載的軟件做到一次編譯處處使用。
筆者主張在華為新系統沒有披露更多消息之前,謠言要打擊,讚美要適度,建議要符合實際。而目前很多媒體工作者急於看到中國自主操作系統成長起來,對鴻蒙的表現有很多脫離現實的預期和估計。事實上中國自主操作系統和鴻蒙真正發展起來需要的是輿論長期的關注和支持,而非國外不制裁時極盡漠視,國外一制裁則肆意誇大其作用和性能。我認為這是一種捧殺。
華為鴻蒙採用微內核可能不會有明顯的性能優勢
國內幾乎所有媒體在提到華為鴻蒙採用的是微內核的技術路線時,都會強調微內核更先進、代表著未來、性能也更強、擴展性非常優良。
的確,微內核出現的更晚,概念上也更誘人,理論上擁有很多優勢。但就目前實際使用的操作系統而言,採用微內核的操作系統在性能上並不佔優。
微內核、宏內核可能多數人並不熟悉,但是Windows系統大家幾乎都用過,Windows系統的內核就是一種微內核。與Linux相比,Windows幾乎沒有性能優勢。
以最強調性能的超算領域為例,早在2012年時國際TOP500組織公佈的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排行榜中,Linux在超算Top500名中佔據了其中462台的操作系統寶位,佔比94.2%。
(2012年超算500強中Linux的佔比)
而在2017年超算Top 500競賽中,500台裡有498台運行Linux,剩下的兩台則是Unix,Linux比去年進步一台。2018年宏內核的Linux則完全壟斷了超算Top500的操作系統。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開發時間早於Linux近十年,且採用號稱先進微內核的Windows則在超算領域節節敗退。在每年性能最強的500台超算的市場份額,由巔峰時期的幾十台掉到近年的沒有。
因此鴻蒙採用微內核可能會具有一些優點,但是我們不宜誇大這種優勢,最終鴻蒙會具有怎樣的性能體驗還是要看華為針對它所做的優化,而非因為它是微內核所以肯定性能強。
採用微內核之後生態管理的壓力會更重
宏內核,就是把系統所需的很多部分都集成進內核。以Linux系統為例,進程、線程管理、內存管理、文件系統、驅動、網絡協議等等部分都在內核裡。好比瑞士軍刀,耦合性強效率也高。
微內核,就是內核中只有最基本的調度,把其他系統模塊都做成內核外的一個進程。每個進程只做好一件事情,最後組合起來實現系統的功能,就像搭積木一樣,組合性非常強,而且每一個進程只影響與之相關的一小部分,穩定性也比較強。
(結構上類似於積木的中間件)
從原理上說,微內核要比宏內核靈活,更方便修改。但是宏內核也並非像少數媒體所說的幾乎無法修改,只不過宏內核的修改要把內核這個“瑞士軍刀”拆開,移出相應的部分,對這個部分進行替換和增刪。最後再移入內核中檢查其兼容性和有無錯誤並重新編譯好內核。
而積木式的微內核就要容易地多,無非是移出一塊,再用新的一塊進行替換即可。不過這種方便很大程度上對廠商的生態控制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例如Windows在安裝了較多軟件或者流氓軟件之後,系統會變得卡頓,即使卸載這些軟件也無法完全恢復到之前的狀態。
這就是由於Windows的微內核允許軟件廠商將啟動項等內容寫入系統進程造成的。隨著這些“外來積木”的加入,微內核難以避免的會變得越來越大,速度嚴重受影響。
同時我們還要看到Windows畢竟是一個非常成熟的系統,Win 10自帶的Windows Defender是Windows下最強大的安全軟件之一。應用軟件失範的態勢已經在微軟的努力下得到了控制。
而安卓系統儘管讓所有的應用程序都分別跑在各自的虛擬機中,最大程度的降低了安全風險和生態管控的難度。但是應用軟件因為可以直接使用一些系統的中間件,開機自啟以及未經授權錄音錄像等問題也是一直反反复复。
(安卓的架構,軟件框架除了使用虛擬機外還可以直接使用一些中間件)
如果華為使用了微內核,在不如微軟和谷歌強勢的情況下如何進行生態管理,這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方舟編譯器兼容性如何是個問題
根據外媒TechNave報導,華為攜手騰訊,與OPPO、VIVO等智能手機廠商一起進行了鴻蒙系統性能相關測試,並給出了測試結果。結果表明,相較於配備谷歌安卓操作系統的智能手機而言,搭載華為鴻蒙系統的智能手機在系統運行速度上比前者高60%!
但是這並沒有說騰訊的軟件可以不加修改的直接通過方舟編譯器編譯後運行在鴻蒙系統之中,也沒有說與穀歌原來的zygote編譯器編譯時的命令和參數保持一致,當然經過方舟編譯器編譯的程序能否跑在普通的安卓系統裡也是一個未知數。
同時反過來說,鴻蒙按目前的消息是兼容安卓,但是不是所有應用軟件都能夠不加修改的運行在鴻蒙中?
這些問題都是中小軟件公司決定向鴻蒙平台遷移或者開發方舟編譯器版本時考慮的主要問題。不解決好,軟件商就會有後顧之憂。
華為方舟編譯器是如何做到第三方應用性能提升的?目前還沒有官方的回應,而流傳的消息則有兩種。一種是說華為針對安卓原來的編譯器進行了深度的魔改實現了性能的巨大提升,一種是說華為通過將Java代碼繞過虛擬機直接翻譯成機器碼來實現的。
當然還有一種混合的說法,即華為通過將Java代碼繞過虛擬機直接翻譯成機器碼來對原來的編譯器進行了深度的魔改。
針對直接將Java代碼翻譯成底層機器碼的方法,筆者認為這當然有利於提升性能,但不利於應用程序的可移植性和可維護性以及操作系統的安全性。
總而言之,世界上自己編寫相應編譯器的公司或者團體並不少,但多數也只是在一個極小的範圍內得到了應用,其中不乏出身名門者,比如英特爾的ICC。主要就是因為軟件兼容性或者硬件兼容性的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解決造成的。
毛主席說:“ 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因此對鴻蒙進行讚美和表揚無可厚非,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支持華為循序漸進的解決可能面臨的這些問題也很重要。
信息產業自主化的前途必然是光明的,道路必然是艱難的。我們要支持,但不能捧殺,要拿出歷史的耐性,期待真正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