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空調將有大變化常坐的你趕緊看
地鐵,作為上班族主要依賴的交通工具,有三大恐怖之處——擁擠、氣味和溫度。氣味就不必說了,在熱浪襲人的炎夏,地鐵溫度才是最讓人想吐槽的,有人熱得冒汗,有人冷得發抖。但最近,北京的一些乘客迎來了一些喜大普奔的消息,地鐵6號線進行試運行同車不同溫——1至16門為強冷區,17至32門為弱冷區。
這樣喜歡不同溫度的乘客們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舒舒服服地坐或者站地鐵了。
雖然有人表示早高峰能上的去就不錯了,要啥自行車。
但更多的人還是為這樣人性化的政策點贊,並且表示躍躍欲試。
到底強冷和弱冷是怎麼做到的,分別是什麼溫度?這連著的車廂溫度不同,會不會“串溫”?今天就帶大家一起刨根問底。
一般地鐵上空調是什麼溫度?
一般地鐵會在4月中旬-10月中旬開啟客室空調製冷功能,溫度會根據乘客多少等情況,進行智能調節,基本保持在24-26℃;
12月上旬-2月下旬開啟客室空調製熱功能,車廂內須保持在12℃以上;
那還有倆月呢?
不冷不熱的,開什麼空調,靠體溫就行了。
開玩笑的,這兩個月一般只要開啟通風模式就夠了。當然人體也是一個個行走的散熱器,特別擠的時候還是會適當開冷氣降溫。
同車不同溫後,都是什麼溫度?
以北京6號線為例:
強冷區是1-16號門,溫度設置為25℃。
弱冷區是17-32號門,溫度設置為27℃。
靠近車輛激活端(司機室)的4節車廂空調溫度在基準溫度的基礎上調低2℃。
監測數據顯示,靠近司機室的4節車廂,平均溫度為24.6℃,其餘4節車廂,平均溫度為26.5℃。
可不要小瞧了2℃的差距,人發高燒的時候體溫也就比不發燒時高了2-3℃。
同車不同溫是如何實現的?
小學生都知道,冷熱空氣會產生對流,最終讓一個屋子裡的溫度差不多。地鐵車廂就相當於一間屋子,只不過比一般的屋子要長。既然是同一間屋子,溫度怎麼就能不一樣了呢?
看似黑科技其實原理很簡單:先設一個基準溫度,然後手動程序讓前端車廂空調冷風加大,後端空調冷風減少。
就像一個水池,一邊不停放冷水,一邊不停加熱水,依舊可以讓水池兩邊不同溫。
地鐵裡也是一樣,再加上地鐵不斷有人進進出出,熱對流就能達到一個動態的平衡。
行駛中的地鐵,很難出現整個車廂內空氣靜置下來達到一個固定溫度的情況。
為什麼前端冷氣強,後端冷氣弱?
由於地鐵前衝的慣性,前端空氣會往後跑,冷空氣比熱空氣密度大,就像大胖子不太容易被晃動,這比較“硬氣”的冷空氣並不愛往後面跑,就在前面車廂老實待著。
如果反過來呢?
前4節車廂弱冷,後4節強冷,那麼地鐵一開起來熱空氣全往後竄,結果就是強冷區冷氣不強,弱冷區冷氣不弱,那大家溫度就都一樣了,“同車不同溫”就成了一句空話。
另外,由於前端有許多重要機械單元正在工作,它們的發熱量是很大的,使用強冷風正好能給它們降溫。
如果強冷區和弱冷區人數不平衡咋辦?
是的,車內溫度與車廂內客流人數有關係,這個地球人都知道。車里人多很擠,就熱;車里人少,就涼快。另外,車門不斷開關,車外空氣進入車廂,對車廂溫度也有影響。
那要是貪涼的人很多,全擠進強冷車廂,人挨人人擠人,這車廂裡的溫度是不是就得奔著40℃去了?人上得多車外熱空氣也跟著往裡跑,是不是更熱?
事實上要是強冷車廂人多起來,他們就會放出更多的熱,此時地鐵空調的熱感裝置會感覺到溫度上升。為了維持溫度,它們會加大冷空氣量,直到達到目標溫度為止。
相應的,如果人變少了,冷氣量也會相應減少,所以非高峰期大可不必帶著秋褲上地鐵!
最後,還想補一句,現在有的選已經夠好了。
1863年地鐵最早出現的時候,不僅沒有空調,連個電扇都還沒有發明出來,為了讓乘客們能舒服點,所有車廂都沒有車頂!
所以,地鐵如此人性化的設計還是很值得點讚的。
據了解,7號線也有望成為下一條試點強弱冷車廂線路,相信其他線路也會很快實現的,期待吧。
本文專家:朱廣思,碩士,科普作家,北京科普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