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發幣扎克伯格引領的貨幣戰爭才剛剛開始
Facebook第4次拾起了支付生意。這次,扎克伯格是以區塊鏈的名義。6月18日,一篇僅僅12頁的白皮書,讓Facebook從社交巨頭一躍成為了人們口中的“互聯網美聯儲”,發布的加密貨幣Libra也被網友戲稱為“世界的Q幣”。
因為“幣圈”的種種負面事件,許多註冊了疑似數字貨幣商標的科技巨頭都紛紛否認發幣,唯有Facebook“頂風作案”。這是世界科技巨頭對於數字貨幣的首次“試水”,也是Facebook的一場轉型“大冒險”。
一、27億潛在用戶的Global Coin
就在中國電商在為618打得如火如荼之時,大洋彼岸的Facebook發布了數字貨幣Libra的白皮書。這是一篇並不令人感到驚訝的白皮書,早在去年6月,仍在被“數據洩漏醜聞”纏身的紮克伯格及其核心幕僚就大致確定了加密數字貨幣作為突破口的新戰略,並且成立了150 人的團隊開始實質性推進。
白皮書顯示,Facebook預計在2020年上半年發布Libra,並成立新公司Calibra負責相關服務。這是一個“能夠讓數十億人從中獲益的全球貨幣和金融基礎設施”,而成立Libra的目的,在於打造“一個新的去中心化區塊鏈、一種低波動性加密貨幣和一個智能合約平台。”同時,Facebook還將建立一款新的電子錢包,這款電子錢包既可在Facebook Messenger、Instagram、WhatsApp使用,也會有獨立的iOS和Android應用。從用戶使用體驗上來看,這更像是數字貨幣版的“支付寶+微信支付”。
但其他常見的數字貨幣不同,Libra更像是基於聯盟鏈(只針對某個特定群體的成員和有限的第三方,其內部指定多個預選節點為記賬人)的產物,且其本質是穩定幣,即幣價波動不大,人們炒幣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
“穩定幣”之所以穩定,在於每個幣背後都有相應的法幣儲備以防止其價格波動。美元價格曾因與黃金掛鉤而保持了長期穩定,Q幣也因為和人民幣按1:1的比例兌換而價值恆定。而在幣圈,Tether發布的USDT則是與美元單一貨幣強掛鉤的“穩定幣”。
不過,Libra的情況和上述“貨幣”相比更為複雜。首先是錨定貨幣並不單一,持有Libra的用戶可以根據匯率將自己持有的Libra兌換為當地貨幣。也就是說,Libra 並不與單一貨幣“掛鉤”,“隨著標的資產的價值波動,以任何當地貨幣計價的Libra 價值也可能會隨之波動。”其次,儲備貨幣的形式也不僅僅是銀行存款,也包括短期的政府債券。
但相比於幣圈不計其數的空氣幣,Libra是顯而易見的“正規軍”。從參與陣營上來看,支付業的Mastercard、PayPal、Visa,旅遊出行業的Booking、Lyft、Uber,電商界的eBay, Farfetch, , 當然還有文娛社交領域的Spotify和Facebook本身都是Libra的重要參與者。根據白皮書,Facebook希望在2020年上半年招攬100 個合作聯盟節點,共同管理。換句話說,Libra很有可能在這些應用中使用,就像支付寶也可以在阿里生態外使用一樣。
二、Facebook發幣,誰是真正的收益者?
至少從目前來看,善於“碰瓷”的幣圈炒幣者沒有錯過這次機會。大力宣傳“巨頭入場”的背後,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價格也在“水漲船高”,有分析師稱比特幣將在今年6月底漲破10,000美元大關。
而對於Facebook來說,這也是“解鎖”新的收入來源的好機會。社交產品存在固有的周期性,單一依靠廣告的盈利模式不可持續。Libra的出世,不僅增加了Facebook系社交產品的用戶粘性,對於其廣告收入的增長有所助力,也讓Facebook擴充了一個“現金牛”業務單元。
因為早早透露了“發幣”的風聲,華爾街機構SunTrust給予了Facebook“買入”評級,目標價215美元。研報認為:“(數字貨幣項目)是Facebook的一項重大舉措,有可能將公司放在廣告以外的領域,包括商業和金融服務領域,使公司成為數字貨幣發展中心的主要參與者之一。雖然數字貨幣已存在多年,但沒有其他公司可以帶來用戶規模,品牌支持和資產負債表的組合,在我們看來,Facebook具有這些能力。”
與此同時,股市反饋也不俗,在白皮書發布前的17日,Facebook股價上漲4.24%至189美元,隨後的18日開盤即突破194美元。截止發稿前,Facebook收盤小幅微跌至188.47美元。
而回歸到業務所帶來的營收本身,以中國的移動支付市場做簡單比較,2018年,中國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用戶在10億規模上下,而市場交易規模達到了171萬億(約合25萬億美元)。數年經營後,擁有26億用戶的Libra,其交易規模達到50萬億美元不成問題,以抽取千分之二的手續費計算,Facebook的盡在支付領域的營收潛力就可以達到千億美元,是Facebook在2018年的總營收558.4億美元2倍。
市調機構在給投資者的報告中也顯示,Facebook的加密貨幣計劃到2021年將帶來30億到190億美元的額外收入。
對於100名節點參與者來說,儘管需要支付1000萬美元的“加盟費”,但因此換取了一個擁有26億潛在用戶的“流量入場券”,顯然是筆划算划算的生意,更何況這比費用在這些參與者的巨額利潤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對於用戶來說,費率更低的跨境支付費用,更便捷的支付方式都是促使其使用Libra的原因,儘管用戶交易數據洩露的疑問可能仍在人們心頭徘徊。
三、Facebook的下一步野心
這不是紮克伯格第一次嘗試進軍支付領域。
早在2011年,Facebook就開始涉足數字貨幣,創建了Facebook Credits信用幣。和蘋果應用商店一樣,Facebook會抽取每一次交易金額的30%作為佣金,但該項目僅限在Facebook域內使用,且在運營僅2年後宣布放棄,與剛剛建立的微信支付“擦肩而過”。隨後,Facebook還先後嘗試了Gifts、Messenger Payments,但“小打小鬧”的運營和推廣讓這些應用都沒能逃脫夭折的命運。
這次Facebook發幣,本身並不是孤立事件。2018年以來,儘管幣圈陷入頹勢,但各大機構卻都看中了區塊鏈的機會,開始擊鑼密鼓地籌備,在各自領域內搶占先機。2月,摩根大通發布了用於機構間清算的數字貨幣摩根幣;3 月,IBM 宣布跨境支付區塊鏈World Wire;6 月,Visa宣布跨境支付區塊鍊網絡B2B Connect。
但這些公司要么提供技術,要么僅是小範圍的機構間交易,和Libra所能帶來的C端影響力不可同日而語。這一次,小扎“想玩一票大的”。
儘管Libra的前景尚不可知,但它絕不僅僅是Facebook進軍金融科技領域的一個產品而已。金融科技領域已經有很多被驗證是現金流為正的成熟業務,但Libra顯然與他們不同,其“全球貨幣”和“金融基礎設施”的定位,內部對於Libra的“Global Coin”稱呼,都在說明Facebook想要成為全球互聯網金融中心的野心。
剝離區塊鏈技術的外衣,掛鉤一籃子貨幣、高頻的跨境交易、數量龐大的用戶和更低的交易門檻,這一切讓Libra能夠成為“世界貨幣”的要素。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Libra的應用儘管會給Facebook帶來巨額收入,但其全球貨幣的定位也讓它不得不承擔更多的費用。
以微信支付為例,用戶數量11.12億的微信每天會產生規模高達5億筆的紅包交易筆數,這些都是“賬戶體系內左手倒右手的空轉”,不能給騰訊帶來任何收入,也是微信支付最大的成本壓力。2016年,微信支付宣布提現收費時,馬化騰就曾說過“每月倒貼3億元”。同樣,Libra交易也會面臨相似的問題,成本會比微信更加高昂。
套用在Libra身上,提現是Libra的重要營收來源之一,因為如果用戶通過Libra轉賬也要收費的話,那麼顯然免費的銀行轉賬業務會是人們的首選。但如果用戶提現過多,那麼Libra所構建的整個生態也將不復存在,這是Libra在提現業務上的發展悖論。而在第三方支付的手續費用上,100名節點管理者中應用性的公司不在少數,手續費率或被進一步壓低。
同樣,公權力的傾軋也是Facebook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如果說劍橋分析事件是Facebook的商業模式首次面臨公權力的壓制,那麼這次數字貨幣Libra的面世,Facebook面臨的威脅或許會更大。一向強勢的美元,已經結盟的歐元,密不透風的人民幣市場,Facebook在短時間內都難以進入,反而一些體量較小或穩定性較差的國家,或許是Libra的主要市場。如政局不穩的委內瑞拉政府為推出“石油幣”而大力宣傳區塊鍊和數字貨幣,而民眾對石油幣並不買賬,反而紛紛購買比特幣避險。
另外,盈利後的稅收歸屬問題、公鏈的交易速度和技術問題,也是目前恐難解決的最大問題。僅僅12頁的白皮書尚不能紓解,還要靠Facebook的數字貨幣團隊接下來12個月的表現。
文| 搜狐科技尹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