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預警”是如何做到的
四川宜賓市長寧縣17日22時55分發生的6.0級地震已經造成13人遇難、199人受傷。關注這次地震的人們詫異地發現,在地震來臨之際,周邊多地的電視、廣播、手機短信乃至小區的喇叭都通過各種方式發出避險提示、倒計時和警報。
能跑贏地震波的“地震預警”效果到底如何?怎樣才能發揮它的最大功效呢?
“地震預警”啥原理?
地震發生之際,災區周邊很多民眾通過各種方式收到了地震預警信息。據統計,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建立的大陸地震預警網提前10秒向距離震中最近的宜賓市區發出預警,重慶、成都也分別獲得44秒和61秒的預警時間。網上流傳的視頻顯示,地震波尚未傳遞到成都之時,成都多個小區、學校安裝的預警器開始紅燈閃爍,並以大音量喇叭播放倒計時。倒計時結束後,警報聲大作,視頻開始抖動,地震波“準時”到達。
據介紹,地震產生的地震波分為縱波、橫波和麵波,其中縱波傳播速度較快,約每秒5.5公里-7公里,但破壞性較小;橫波的破壞性較大,會使地面發生前後、左右抖動,但傳播速度慢(約每秒4公里);面波的速度最慢,只能沿地表面傳播,是造成建築物強烈破壞的主要因素。地震預警系統的原理是利用電波比地震波傳播速度快而產生的時間差,依托震中附近的密集地震監測網絡,在震後數秒內快速估算地震影響範圍和程度,搶在破壞性的橫波和麵波到達目標地之前自動發布警報。
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透露,中國已成為繼日本、墨西哥之後第三個具有地震預警能力的國家,該所開發出的這套預警系統在可靠性上已超越了日本,響應時間方面,該系統只需要6.2秒,日本卻需要9秒。他表示,大陸地震預警網覆蓋面積已達220萬平方公里,覆蓋我國地震區人口90%,已成功預警蘆山7級地震、魯甸6.5級地震、九寨溝7級地震等52次破壞性地震。
地震預警爭取到的時間如何用
此前的研究表明,如果能在地震發生前3秒發出預警,傷亡人數可減少14%;提前10秒,將減少39%傷亡;提前20秒,可減少63%傷亡。但這些數據都是建立在“人們能抓住避險黃金時間、及時採取應對措施”的基礎上。
而此次人們對地震預警系統表達出的新奇感,其實反映了普通民眾對這套預警機制的不熟悉。事實上,不少網友就抱怨說,自己是第一次聽到社區大喇叭警報,“沒有反應過來在警告什麼?”
日本是著名的地震多發國家。就在18日21時22分,日本本州西岸近海(北緯38.56度,東經139.52度)發生6.5級地震,日本氣象廳隨後發布海嘯預警,預計會產生1米高的海嘯。地震預警系統已經在日本投入使用多年,民眾對此有著豐富的經驗。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當地震來臨時,日本的電視、廣播、手機都會立即出現地震預警通知,城市警報也會拉響,各行各業會立馬采取措施(電車停止運行、工廠停工和疏散等)。但各地與地震震中的距離不同,地震預警時間也不一樣,因此日本人在收到預警信息後,會根據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應對方法。
如果是震級不高的地震(5級以下)、且自身所處建築物的抗震級別高於地震級別,則不必過於慌張,選擇就近躲避(堅固的桌子或床底下等)即可。如果來得及的話,躲避前最好迅速關閉廚房的天然氣爐灶等明火火源;如果身處室外,則盡量轉移到開闊地帶。
在地震強度大、預警時間短的緊急情況下,如果估計自己來得及撤離到室外開闊地帶時,就要趕緊行動。如果來不及,則應拿起地震防災包迅速藏身到堅固的桌子、床底下或室內牆邊上。如果身處室外,則立即遠離牆壁、電線桿、陽台底下等危險地帶,朝開闊地帶奔跑。若來不及奔跑,則蹲下並用手中的提包等遮擋在頭頂;正在開車的民眾要迅速停車,並下車蹲好躲避。
一名防災領域的日本專家18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不能簡單地根據地震預警時間的長短,硬性規定該如何避險。因為每個人的條件和所處環境不同,例如同樣住三樓,年輕人20秒內走樓梯就能逃到樓下,但老人卻無法辦到。住一樓的老人可以迅速走出室外,但若是住在8樓以上,即便是年輕人想在短時間內通過樓梯走到一樓也並不現實。所以只能按照地震級別、自身條件和所處環境來選擇逃生措施。他同時還強調,對民眾普及地震知識以及逃生介紹時,應盡量用最淺顯的文字和圖像進行說明,這樣才能保證普通人也能把握住寶貴的避險時機。
“地震預警”不是“地震預報”
在長寧縣17日發生6.0級地震後,網上傳出“6月18日凌晨3時12分將會有更大地震發生”的謠言。一些不明真相的民眾誤將“地震預警”與“地震預報”混為一談,認為既然17日地震預警的判斷如此準確,就相信了“18日的地震預報”。
據專家介紹,地震預警與地震預報完全不同,地震預報是對尚未發生、但有可能發生的地震事件事先發出通告,而地震預警則是破壞性地震已經發生、搶在嚴重災害形成之前發出警告。由於人類對地球結構的認識還很有限,目前地震的準確預報仍是全球都未攻克的難題,網絡上流傳的“地震云”等所謂地震預報方法,其實並沒有科學依據。
此外,地震預警因為追求“快”,對地震震級大小、震源等信息的判斷不一定完全準確。如何避免地震預警不准帶來的“狼來了”效應,也是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