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學家破解“李存孝打虎處”的腳印之謎
中美古生物學家的專家學者宣布,他們在江蘇省新沂市馬陵山地區發現了四個恐龍足跡,而這些足跡長久以來被人們解釋為“李存孝打虎處”的“虎爪印”和“人足跡”。該發現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早期恐龍動物群的分佈與演化,以及民間傳說對古生物學的影響都有著重要意義。
“李存孝打虎處”的“虎爪印”特寫(攝影/邢立達)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Martin G。 Lockley)教授、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先生、德煦古生物研究所所長冉浩等學者共同研究,論文發表在國內知名地學期刊《地質通報》上。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古生物學家和地質學家就在馬陵山中生代白堊紀地層中,發現多處恐龍足跡化石。這些足跡化石清晰地展現在紫紅色的粉砂岩層面上,造蹟者包括小型蜥腳類恐龍、獸腳類恐龍等。“我們在2009年發表了該區的首篇恐龍足跡論文,並多次在該區開展考察,陸續發現了一批重要的足跡點,”邢立達對記者介紹。
“李存孝打虎處”的“虎爪印”和“人足跡”,右上角為三維成像的“虎爪印”(攝影/邢立達)
與那些暴露在野外的足跡不同,新沂市馬陵山的恐龍足跡卻是當地馬陵山風景名勝區的一處景點,上面的足跡被認為是李存孝打虎的時候留下的人腳印和老虎足跡。2018年7月,海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2016級研究生王楊子看到一些馬陵山恐龍足蹟的新聞報導後,猜測新沂的“李存孝打虎處”的足印與恐龍足跡很相似,並通過社交媒體與論文作者取得聯繫。“我一直非常關注民間傳說與恐龍足跡關聯,我看到王楊子提供的照片後非常激動,這些足跡是典型的恐龍足跡,”邢立達回憶道,“該地恐龍行蹟的間距很有規律,模式清楚,爪痕明顯,這是典型的肉食恐龍足蹟的特徵。”邢立達隨後兩次組織了專家學者前來考察。
目前,“李存孝打虎處”景點的石碑寫著:“相傳唐代十三太保李存孝力大無比,來此山為民除虎害,奮力打虎,虎跡逐滅。此處留下其足跡與虎蹄印各一。”在歷史上,李存孝(858―894年)本姓安,名敬思,是唐朝末期著名的軍事將領,以力大和善戰出名,在民間傳說中號稱唐末第一猛將。民間傳說李存孝十幾歲時為救父親,打死惡虎,其英勇行為傳頌至今。
“新沂發現的足跡長度約15厘米,有著尖銳的爪痕,古人從爪痕聯想到老虎的爪子”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告訴記者,“但貓科動物足蹟的模式與蜥腳類足跡完全不同。我們將這個足跡做成3D模型,未來將與我館大量珍貴的各類足跡化石藏品一起陳列在本博物館中,向人們介紹這個鐫刻在石頭上的有趣故事。”
獸腳類恐龍造蹟者(繪圖/劉毅)
該足跡點的“人足跡”在世界各地都多次被誤認為人腳印,“這是因為獸腳類恐龍足蹟的三個趾在長年累月的風化中消失,而由於地面泥濘又陷入了部分腳後跟而造成整理輪廓類似人足。”,邢立達解釋道,“美國著名足跡點,德克薩斯州的玫瑰谷就發現過大量類似的足跡,且長期被擁護神創論的人們認為是人與恐龍共存的化石證據。”
首都博物館考古專家陳郁表示,關於李存孝的景點非常多,馬陵山足跡點很可能只是因為印記與虎、人的腳印相似,而引起民眾與李存孝打虎的傳說相聯繫,並不代表真實的歷史。邢立達也表示:“我們通過研究恐龍足跡化石,賦予了民間傳說科學解釋,對古生物分類演化提供系統的證據,填補骨骼化石缺失的證據。也就是說,在約一億年前的新沂地區,生活著一批恐龍!而且,這個發現是一個極好的案例,表明了恐龍足跡與中國民間傳說的密切關係,我們可以繼續挖掘民間傳說來獲取恐龍足蹟的線索。”
目前,考察隊的專家正在與馬陵山風景名勝區及當地管理部門溝通,制定保護方略,讓這片罕見的足跡得到更妥善的保護,並發揮更大的科學與科普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