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投資圓通中通申通:真要做快遞背後的操控者?
隨著阿里成為申通的第二大股東,中國快遞行業知名的“三通”已盡歸阿里陣營。2015年5月,阿里系的雲鋒新創、阿里創投獲得圓通20%股權。2018年5月,阿里攜菜鳥13.8億美元入股中通,持股約10%。更早之前的2007年,阿里還與富士康共同在百世投資1500萬美元,阿里系的股份佔比在其上市時已達29%,位列第一大股東;
對於阿里的投資,申通方面今年3月曾表態示,公司將與阿里巴巴在物流科技、快遞末端、新零售物流等領域進一步探索合作。此前,中通方面也表示,雙方將圍繞面向新零售的快遞、末端、倉配、跨境等物流服務展開全方位合作,並在智慧物流方面進一步提升數字化、在線化、智能化水平。
對於阿里投資快遞公司,外界一直有疑慮:阿里是要做快遞企業背後的操控者嗎?
2013年,阿里巴巴聯合順豐、通達係等共同成立菜鳥網絡。儘管阿里方面一再強調,“菜鳥網絡不會從事物流,而是希望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支持國內物流企業的發展,為物流行業提供更優質、高效和智能的服務”,但“快遞公司淪為附庸”的質疑一直存在。
那麼,身處其中的快遞公司“站隊”阿里背後,有著怎樣的考量?對接菜鳥,究竟給快遞公司帶來了哪些影響和改變?近日,澎湃新聞記者走訪了部分對接菜鳥的快遞公司。
申通:這個俱樂部門票要不要?
“申通跟阿里合作,是建立在他們已經投了圓通、百世、中通的基礎上。我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這個俱樂部這張門票要不要,這是第一個最簡單的想法。”近日,申通快遞總經理陳向陽在接受澎湃新聞等媒體採訪時透露,“我們也看到菜鳥在投了這幾家之後,在技術層面與這幾家快遞公司有大規模合作。”
今年3月11日,申通快遞發佈公告稱,阿里巴巴將投資46.6億元,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
申通創始於1993年,是“三通一達”中成立最早的快遞企業,依靠加盟制申通快遞迅速佈局全國。作為通達系中的元老公司,申通快遞此前一度佔據了行業第一的位置。然而好景不長,自2015年開始,其市佔率以及業務量就開始不斷下滑,逐漸被圓通、中通等反超。
從2016年初以來,申通快遞股價總體呈下跌趨勢。其曾在2016年1月5日創下47.34元最高價,去年8月最低點僅為14.21元。市值在兩年半內蒸發超過450億元。
“當時我們創建加盟公司的時候,是摸著石頭過河,是沒有先例學的,申通可以說是快遞企業的黃埔軍校,很多人都在申通幹過,他們知道加盟形式弊端在哪裡,他們組建的時候,不能說改造得乾乾淨淨,但起碼是避免了一些弊端。”陳向陽指出。
“作為中國快遞企業加盟制創造者、曾經中國快遞行業絕對的老大,申通這幾年走了一些彎道,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技術層面相對落後。大家想,能不能藉助一下菜鳥的資源,來整合一下,從技術方面提供一些支持。”陳向陽表示,“但是這個技術層面的支持,我們希望是相對緊密型的,希望有資本的合作。”
陳向陽還表示,“我們看到,阿里不斷有一些新的東西推出來,像新零售、裹裹、城配聯盟、海淘倉、跨境業務,這些業務推出來,他們是增量市場,而且這些場景都是菜鳥和阿里自己創造出來的。如果說沒有資本的合作,你能不能獲得這張新業務試水的入門券?當然這次跟菜鳥的合作,我們也提了一些要求,我們在新的增量市場方面和技術方面,能不能有一定的先發優勢,技術能不能幫我們改造。出於這些原因,我們出於快遞公司角度來講,所以有這次資本的合作。”
5月28日,在杭州舉行的2019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申通董事長陳德軍在談及阿里巴巴的投資時表示,菜鳥與申通快遞的深度合作,雙方將在資源、管理、技術等方面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優化升級,共同打造優質的綜合快遞服務鏈,通過多元化合作,共同來提升快遞的服務體驗,尤其是末端的服務水平上,將會給客戶帶來更新的服務服務模式和體驗。未來的快遞企業將會是科技型、平台型、數據化的,申通正在向這個方向發展。
中通: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對於中通來說,其看中的是藉助菜鳥的資源整合能力,希望實現降本增效。
中通穩站市場份額第一已經連續3年,2014年申通曾是行業市場份額最多的快遞企業,2015年這個位置易主圓通。中通在2014、2015年持續發力,並在2016年佔據市場份額第一後保持至今。
2019年3月13日,中通發布2018年財報,全年完成包裹量逾85億件,同比增長37.1%,連續三年超越“通達系”的老前輩申通、圓通,高居行業第一;中通的營業收入達到176億元,調整後的淨利潤達到42.01億元,同比增長30.1%。
盈利能力上,中通正在緊追順豐。2018年,順豐控股(002352)營收雖然超過900億元,但是由於新業務投資大,用工成本增加,淨利潤出現自上市以來的首次負增長,下滑4.57%至45.56億元。
“其實我們董事長在這個事情上,應該也考慮了很長的時間,我們到底要不要接受阿里的投資。最終我們認為我們有很多事情,我們可以雙方共同去做。”中通快遞董事局副主席、中通快運董事長賴建法表示,“特別是菜鳥這邊,能夠把資源更好地整合。比如說驛站,光靠我們中通一家是不夠的,市場份額也達不到。菜鳥最強的就是利用它的技術數據能力,可以幫我們進行一些資源整合,我們成本就會降低,所以我們更多地還是從這方面去考慮的。”
“這就是一種信任,從阿里的角度也是,因為現在它的包裹量最大,它也想要找一種深度的合作,至少會把所有的能量釋放給他們。”賴建法指出,其實業務上來看投與不投,關係並不大,“因為我們也是從去年進行合作的,阿里最早投了百世,也投了圓通,那你說業務上跟他們有什麼傾斜?在平台上的東西,它是沒有傾斜的。所以我說從業務層面,我認為投與不投還沒有太大的關係。”
“無非就是說在一些交流當中,比如說現在好像是一家人交流,有可能會隨便一點、自在一點。”賴建法表示,菜鳥的業務包括驛站和農村淘寶等,投資以後,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們在做事情上就更堅定,雖然很多事情在真正落地當中也會碰到各種問題。”
在2019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回答阿里投資快遞企業影響時,中通快遞集團董事長賴梅松表示:投資合作可以幫助中通更好地服務於用戶、為用戶創造價值,同時可以降低社會物流成本。
有接近阿里的人士向澎湃新聞記者透露,“真的不能再用過去的認識看待通達系的這幾家公司,他們自身就有很強的創造力和變革能力。”菜鳥的投資思路其實是一致的:最終構建物流骨幹網,並不是一個物流公司,所以物流骨幹網上一定有倉、有配、有快遞公司這張輻射的大網,菜鳥還投了一些技術類的傳感器公司、機器人公司。在關鍵應用、關鍵場景上,構建這張網需要的菜鳥基本都在投。
“危險”的菜鳥如何贏得信任
在外界看來,菜鳥的合縱連橫,一直是快遞企業的隱憂。
2013年,阿里巴巴聯合順豐、三通一達等共同成立菜鳥網絡,根據披露的信息,首期50億元註冊資本中,圓通、中通、韻達、申通各出資5000萬元,各佔股1 %。
菜鳥剛成立時,馬雲給菜鳥定了兩個要求:一,國內快遞24小時之內送貨可達。“可達”意味著不僅能到,還可以按照用戶約定的時間送到;二,菜鳥員工數不能超過5000人。
2018年5月,菜鳥宣布全力打造國家智能物流骨幹網,並把這一目標明確為“一橫兩縱”戰略。“一橫”,是做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把物流不斷地數字化、在線化、智能化;“兩縱”,一是為新零售供應鏈提供解決方案;另一個則是全球化。公開資料顯示,菜鳥目前已在杭州、香港、吉隆坡、莫斯科、迪拜、列日等地落地六大全球物流數字樞紐。中國到重點國家的物流時效已提升到10天。清關時效從平均2天提速到10秒。
儘管阿里方面一再強調,“菜鳥網絡不會從事物流,而是希望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支持國內物流企業的發展,為物流行業提供更優質、高效和智能的服務。”
但輿論仍抱有懷疑。
2017年6月1日,順豐與菜鳥網絡切斷接口,將快遞江湖積壓已久的恩怨擺到了檯面上。
對於與菜鳥合作的邊界,陳向陽表示,“如果說其他電商擔心我們的數據安全,那前面三家早就發生了,我們是第四家,如果要擔心的話,前面已經有先例了,為什麼要擔心這個問題。而且據我了解,現在做其他電商的業務,百世的量也很大,菜鳥在百世的股份比我們幾家都大,也沒什麼問題。”
“像我們這次一樣,我們技術的改造,也沒有遇到任何的障礙。可能這麼多年,最起碼’三通一達’加百世跟菜鳥已經建立起一種信任的關係。這個信任度已經在那了。可能前期,我是有過擔心的,菜鳥可能利用免費把大家圈起來。現在好像這個擔心也就沒有必要存在了。”陳向陽表示。
中通快遞CTO朱晶熙認為,從整個鏈條上講,菜鳥與中通的關係更像是上下游的關係,誰也離不開誰。“但是只靠一家引流和幫助還是不行的,更主要是靠我們的核心能力和口碑,得到用戶的認可。
朱晶熙表示,他能夠理解菜鳥的一些做法。菜鳥是為阿里服務,提高阿里用戶體驗,有些東西也是不得不做的,“比如他有一些快遞單的用戶手機號跟姓名,都是脫敏之後給我們的,站在他的角度上面來說,肯定是很合理的,因為整個行業,整個黑產這麼猖獗,隱私信息洩露到處都有。為了提升效率、改進服務,雙方建立起安全評估的體系,在安全的環境下進行,堅持平等互換,加密處理,不明文傳輸。”
電子麵單:統一行業標準帶來發展紅利
談到菜鳥為行業帶來的最大改變,快遞企業都會提到電子麵單。
2014年5月,菜鳥網絡聯合三通一達等14家主流快遞公司推出了標準化的公共電子麵單平台,並向商家和所有快遞企業開放免費申請接入。菜鳥網絡推出的電子麵單與中通、圓通電子麵單有所不同的是,菜鳥建立起全行業統一的標準格式,所有的快遞公司都能識別菜鳥電子麵單。並且菜鳥電子麵單是免費的,在電子麵單普及過程中菜鳥提供技術和系統支持。
中通是第一家使用電子麵單的快遞公司。
賴建法表示,有了電子麵單才能實現自動分揀,這對整個行業是顛覆性的,否則不能實現規模效益,難言賺錢。“其實電子麵單對中通是帶來紅利的。我們推電子麵單也很難,因為我們原來都是手填單子,內部聲音也很大:你用了電子麵單,會不會有風險?但我認為這種一定是發展的趨勢,我們當時確實是積極的,而且推進電子麵單我們還做了一些政策上的推動,所以電子麵單我們當時是做得最早的,而且普及是最快的一家公司。
“目前中通的電子麵單利用率已經超過99%,”朱晶熙回憶稱,中通曾在2013年自己嘗試過電子麵單,但只是小規模試點,但是推廣不是太好。一直到了2014年,他認為電子麵單是中通甚至是快遞行業的未來。正好在那個時候菜鳥開始牽頭統一標準、規劃流程、統一入口。“以前每家都有自己的標準,電子麵單大小都不一樣。菜鳥統一了ISV(軟件開發商)、商家的打單軟件。菜鳥跟差不多一百多家軟件公司談判,用補貼的方式讓商家來統一使用電子麵單,他們(菜鳥)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對比其他的電商平台,朱晶熙認為,菜鳥做得最廣最深,跟快遞公司配合度也最高,也更加接快遞公司的地氣,“跟京東整個對接,像蜻蜓點水一樣的,後面就沒有聲音了。拼多多可能剛剛起來,他的物流團隊好像也是剛剛成立,他們也是在想拓展這塊,也剛剛起步。
回憶跟菜鳥的合作,陳向陽透露,“菜鳥當時賦予我們電子麵單是免費,這麼多年還是免費的。快遞公司獲得大量的賦能,自動化分解、三段碼和二段碼,這些事情全是菜鳥幫我們幹的。這幾年下來,我們發現菜鳥也沒有利用大數據來做損害我們的事情。比如說現在自動化分揀,我們需要菜鳥數據技術支持,而且還幫我們做一個四段碼,他提供四段碼的服務,還是免費。甚至還幫我們提供他們高德地圖的資源,還是免費。當然這個免費,在沒有資本合作的時候就是免費,這幾年下來,已經建立了一定信任的基礎上。”
通達係與順豐、京東:不是模式的競爭,而是產品的競爭
隨著阿里對申通投資的完成,有分析稱,快遞行業向頭部集中的態勢明顯,加盟制的“三通一達”與直營的順豐、京東物流的競爭日益明朗。三種模式誰更佔優?
“這個問題很多年以前就討論過,到底加盟好還是直營好。我的觀點不是誰好誰壞的問題。當年這幾個老闆要做加盟制是被逼無奈,沒有錢,投一個企業投不起,只能做加盟。現在要投這麼大的全國網絡,我估計沒有三四百個億也乾不起來。順豐當年的發展,也是逐步發展起來的,但現在已經沒有逐步發展的機會了。”陳向陽指出,“很多人說順豐服務質量高,是建立在直營體系的基礎上。我認為這是一個誤解。”陳向陽表示,“我們這四家企業的時效並不慢,服務質量也不並差,別人也不比我們快到哪裡去。”
“但是為什麼我們價格那麼低。我認為我們通達系缺乏一個產品概念。順豐為什麼有這麼高的價位?他的件量為什麼不大?他的件量只有1000來萬單,他有這麼好的服務,為什麼這兩年上升趨勢很慢,什麼原因?他的價位太高了。”陳向陽指出,順豐在某種程度上獲得訂單,是大家心中有一個概念,安全,件交給他是放心的,走他的件是安全的,“在通達系,總部和所有的網點以前都沒有重視這個問題,這是我去年一年在想這個問題,我也在想能不能在申通嘗試一下。但是電商這種大批量件的要求不一樣,商家的要求是能快則快,如果真的不能,可以接受慢一點。”
“可能我們通達系跟順豐不是一種模式的競爭,而是產品的競爭。”陳向陽總結道。
在賴建法看來,“快遞行業走到今天,應該說2012年以前,大家普遍對我們民營快遞基本是不看好的,對加盟制是根本不看好的。當然加盟模式也有它的弊端。只要這個行業越來越大,所有的東西會越來越完善,因為直營不管它做得再厲害,直營也有弊端。因為你不是在一個城市,整個中國地域廣闊,決定了會有很多的標準。你如果是做直營體系,你是一套標準體系,一套標準體系如果放到整個中國,我認為存活率基本不高,有可能在一二線城市非常好。所以,我認為直營跟加盟沒有必要去討論。作為加盟制,我們是雙創典型的推動者,我們就是讓所有人都成為老闆。”
行業未來:增量市場與顛覆性技術
4月9日晚間,申通快遞發布一則人事公告:陳德軍其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公司總經理職務,辭職後繼續擔任公司董事長、董事會戰略委員會委員、審計委員會委員職務。而他的繼任者為申通“老人”陳向陽。業內人士表示,這是一個意味深長的任命。
陳向陽在2005年至2012年曾擔任申通副總裁,對於此次回歸,他稱是為了感恩和不忍看申通老是屈於人後,“我經歷了申通的輝煌,那個輝煌是鼎盛的輝煌,是所有民營快遞企業加起來才是申通的量。後來我跟另外一個股東收購了天天,後來天天賣給了蘇寧。應該說在某種程度上財富也自由了。為什麼回申通,一個是人要知恩圖報,我有今天獲得財富自由,是當年申通給了我一次機會;另外一個原因,有點不忍心申通老是屈於人後。”
“我自認為做民營快遞企業的人,沒有多少人比我更了解阿里和菜鳥,如果有了這次合作,加上我的一些情懷。我不敢說把申通怎麼樣,總想通過自己努力一把,能不能超車一回。總想讓申通進步得快一點。”
陳向陽指出,“我認為隨著各種新物流場景的發生,可能一些訂製的服務,像裹裹要求兩小時取件的服務,甚至門店發貨的服務,這些業務可能會不斷增加。”
“但是這個增量市場要求比較高。我的想法是讓申通不但有具備做傳統業務的能力,還能夠應付各種新物流場景產生的能力。現在申通有將近20萬的快遞員,隨著驛站、第三方、代收點和快遞櫃的發展。大量的快遞員可以省下來,新的能力培養,也會帶動新零售的發展,我認為這個想像的空間是很大的,這個可能也是我想幹的事情。”陳向陽表示。
而對於中通及快遞行業的未來發展,朱晶熙指出,“電商件在我們整個比例呈下降趨勢,我們在散件市場的增長速度在加快。雖然電商還是占我們大頭,但是反而很零散的這種利潤率更高,但是對服務要求更高,比如服務態度、響應速度等。我覺得這塊市場,不能說把哪一塊都丟掉,就是這個兩方面都要一起做。”
朱晶熙表示,“長遠來看,我覺得我們轉運能力的提升,以及降本增效方面,三五年還是一個重點,三五年之後那些東西我覺得也不一定看的清楚,但是從整個技術上面來,我一直擔心的是無人駕駛的普及,對快遞物流行業是一個顛覆性技術,5G+無人駕駛這塊。雖然說無人機那塊,看起來比較炫一點,但是我覺得那個可能沒有個十年八年搞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