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運、押金難退、用戶體驗差,共享汽車要駛向何方?
戴姆勒旗下共享汽車品牌car2go將於6月30日全面停止在中國的運營,此前“友友用車”“麻瓜出行”“途寬易”等共享汽車平台陸續“出局”,擁有數百萬用戶的途歌也因經營困境多次被合作夥伴起訴凍結資產……近年來,巨大的市場“蛋糕”吸引眾多資本進入共享汽車領域,但平台數量和規模快速擴張導致“洗牌”加劇,服務能力建設滯後導致用戶體驗差。那麼,下一步共享汽車將駛向何方?
現象:市場規模前景巨大,資本忙“搶灘登陸”
據羅蘭貝格戰略諮詢公司分析預測,2025年中國的分時租賃汽車將達到60萬輛;未來中國共享出行將達到每天3700萬人次,對應的市場容量高達每年3800億元,潛在需求帶來的關聯市場容量有望達到1.8萬億元。
巨大的市場空間,吸引眾多大型國有車企重金“殺入”。今年5月28日,“東風出行”首批1000輛共享汽車在武漢投入運營;去年5月,一汽集團推出“開開出行”介入分時租賃業務;2017年5月,“長安出行”上線運營,目前用戶已超過100萬;2016年5月,上汽集團投資EVCARD,當前投運車輛已超4萬輛……
一些民營企業也爭先恐後——重慶力帆旗下的“盼達用車”,目前已在11個城市投運了超過2萬輛新能源共享汽車;長城汽車推出“歐拉出行”,開展長短租、分時租賃和網約車業務……
一些造車“新勢力”也強勢進入。如格羅夫氫能汽車公司日前宣布今年將在重慶生產200輛面向分時租賃市場的氫能汽車,計劃明年量產的1萬台車輛也將主要用於共享汽車業務;今年3月,蘇寧、阿里、騰訊等企業攜手一汽、東風、長安,共同出資97.6億元打造T3出行公司。
問題:企業盈利難,用戶體驗差
共享汽車屬於“重資產、重運營、重體驗”的新興行業,隨著眾多平台的興起和擴張,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目前全國共享汽車企業超過50家,但大多處於大規模投入期,都沒有盈利,一些運營成本高、服務能力差的企業難免被淘汰。
——企業運營難。在山城重慶,共享單車受地形限制未能大規模佈局,卻成了共享汽車企業爭奪的“高地”。目前重慶主城區已有“盼達用車”“長安出行”等10多家分時租賃企業,僅投運的新能源共享汽車就超過1萬輛;而car2go投運的Smart車型的成本較高導致用車價格偏高、用戶不斷減少,其退出中國市場,率先下線的就是在重慶的業務。
“共享汽車是’燒錢’的新興行業,有’先驅’,也必然有’烈士’。”一家平台負責人說。
——用戶體驗差。上海市民劉先生日前租用了上海路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分時租賃汽車,儀錶盤顯示油量還能行駛70多公里,但開出不遠就燃油耗盡,最終花了800多元的拖車費和租金才擺脫困境。但該公司卻認為這是車輛生產廠家的責任,拒絕彌補消費者損失。
類似的案例不少。據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副秘書長寧海介紹,2018年其受理的共享汽車相關投訴超過1200件,主要集中在計費混亂、押金難退、索賠繁瑣、商家推諉等方面。
前景:市場仍待培育,需各界支持
普華永道預測,2030年前中國共享出行市場將以32%的年均增速快速擴張。相關企業、專家表示,雖然各方都看好共享汽車的發展前景,但目前市場仍處於培育期,面臨諸多挑戰。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俊慧說,一些平台過於注重規模擴張而忽視了運營和服務,有的平台甚至挪用用戶押金用於經營。《交通運輸新業態用戶資金管理辦法(試行)》6月1日起正式實施,相關企業應結合押金問題的整治推動運營和服務升級,擺脫“押金為王”“燒錢補貼”模式,謹防重蹈共享單車的覆轍。
一些企業負責人表示,提升用戶體驗不僅需要企業發力,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如共享汽車大多佈局在人流密集區域,這些區域普遍存在道路資源、土地資源、充電設施稀缺等問題,如何破解停車、充電等難題,考驗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理想化的共享汽車運營方式是依托智能化工具、智能化管理,通過自動駕駛實現人、車、路協同。但這不僅需要相關部門加大對標準化道路、5G通信等基礎設施的投入,還需要汽車廠商加快提升自動駕駛汽車水平、百度等互聯網企業不斷完善高精地圖才能實現。”“盼達用車”CEO高鈺說。
此外,多家企業向記者反映,共享汽車投運後遇到用戶不愛惜車輛、亂停亂放、拒絕處理違章甚至惡意破壞等行為,如廣東海豐就有用戶駕駛共享汽車飆車、原地燒胎、漂移,造成車輛嚴重損壞。“我們通過服務外包提升了車輛清潔保養質量、降低了運營成本,但提升用戶素質、規範用車行為還需要一個過程。”首汽GoFun出行公關總監王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