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蟲研究表明避害的行為可以傳承幾代人
物理性質從父母傳給後代是基本的生物學,但行為呢?普林斯頓大學的生物學家已經證明,在蠕蟲中,學習行為可以傳承多達四代,年輕的蠕蟲本能地避免他們自己從未遇到過的細菌。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的關注店正轉向自然與培育辯論的“培育”方面。將有機體置於壓力條件下-比如,在一個有點太熱或食物很少的環境中-某些基因的表達會發生變化。
長期接觸這種環境可以使這些變化永久化,傳遞給有機體的後代,給予它們最好的生存機會,這是值得關注的行動上的演變。
這被稱為表觀遺傳,並且越來越多地被理解為在蠕蟲,小鼠甚至人類中發揮作用。去年,一項研究揭示了小鼠在被研究過程背後的一些生物學機制,有爭議的研究甚至表明,像虐待兒童或在大屠殺中倖存的巨大創傷可能會影響下一代的心理健康。
對於這項新研究,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小組希望調查學習行為是否可以繼承。在之前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設法將RNA“記憶”從一隻蝸牛注射到另一隻蝸牛中,接收蝸牛以與捐贈者相同的方式對刺激作出反應- 即使第二隻蝸牛從未被直接教導過這種反應。
在這項研究中,該團隊試驗了秀麗隱桿線蟲,這是一種常用於遺傳研究的簡單蠕蟲。刺激物採取致病細菌的形式,個體蠕蟲經常學會在與它們的不愉快經歷後避免某些行為。
“在自然環境中,蠕蟲與許多不同的細菌物種接觸,”該研究的作者Coleen Murphy解釋道。“其中一些是有營養的食物來源,而另一些則會感染並殺死它們。蠕蟲最初被病原體銅綠假單胞菌吸引,但感染後,它們學會避免它。否則它們會在幾天內死亡。 ”
果然,團隊發現,當母蠕蟲學會避免有害物後,他們的孩子本能地也會這樣做。不僅如此,這一課傳承了四代人。然而,到了第五代,它似乎消失了,這些蠕蟲重新產生了對銅綠假單胞菌的好奇心。
有趣的是,這似乎並不是一個普遍的現象- 蠕蟲無法在表觀遺傳上繼承避免另一種危險的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甚至對於銅綠假單胞菌,研究小組發現原始的蠕蟲實際上需要從它們身上生病才能傳遞基因,光是接觸到它們還不足以形成行為上的傳承。
接下來,該團隊開始尋找表觀遺傳轉移背後的生物學機制。他們發現了幾個與神經元相關的基因,這些神經元在母親及其後代中被上調為厭惡細菌,以及一種叫做daf-7的特殊分子似乎以更高的量表達。
至關重要的是,該團隊還找到了為什麼在幾代後規避行為消失的原因,daf-7表達保持升高四代,然後下降。銅綠假單胞菌對於蠕蟲在較低溫度下是安全的,僅在較溫暖的環境中變得致病。在較年輕的蠕蟲再次嘗試之前,大自然似乎給了他們時間冷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