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來你追我趕的macOS 和iOS,最終注定會走到一起
一切都要從八年前的那屆WWDC 說起。去年WWDC 發布會的最後一個環節,負責軟件的蘋果高級副總裁Craig Federighi 上台,向開發者分享了最新版的Metal 圖像引擎和CoreML 機器學習引擎,這兩項技術既可以跑在macOS 上,也可以跑在iOS 上。
緊接著,他拋出了一個底下的開發者們早就想問的問題,“蘋果推出這些macOS 和iOS 通用的技術,是不是想要將它們合二為一?”
自問自答,Craig Federighi 的答案是一個大大的“No.”,macOS 和iOS 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獨立存在。但這不過是一個表面上的回答,實際上,蘋果已經花了8 年時間,試圖融合macOS 和iOS 的體驗。8 年之後的今天,融合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去年WWDC 上Craig 在Keynote 裡放了個大大的No | Apple
Mac 的iOS 化
這一切要從8 年前說起。
2011 年,依然是WWDC 的舞台,蘋果發布了iOS 5、OS X Lion 和iCloud。在iOS 5 上,蘋果發布了基於iCloud 的iMessage,OS X Lion 則開始支持“推送通知”這一源於iOS 的功能,還新增了AirDrop 隔空投送功能。
WWDC 2011 會場| Wikipedia
在2011年之前,MacOS是WWDC上毫無疑問的主角,而前四代iOS都隨iPhone一起發布。2011年的WWDC會場裡,隨處可見的巨幅海報上畫著“iOS 5 + OS X Lion + iCloud = WWDC”,iOS從此成為了和Mac OS平起平坐的一套完整系統。
同年10 月,搭載著最新的iOS 5,iPhone 4 橫空出世,成為iPhone 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也就是在2011 年,iPhone 首次超越Mac,成為了蘋果最大的收入來源。
在2011 年之前,iPhone 多少有些依附於Mac 的名氣。喬布斯在初代iPhone 發布會上宣稱“iPhone 上運行著OS X”,因為當時消費者對Mac 的接受程度、認可度要高於iPhone。之後,iPhone 上的系統才被重新命名為iPhone OS,iPad 發布後才更名為iOS。
但在2011 年之後,情況逆轉了。iPhone 賣得越來越好,越來越為人所知。蘋果開始用iPhone 的成功經驗反過來指導Mac,之後的8 年裡,iOS 不只是和macOS 平起平坐,反而逐漸成為了macOS 的老師。macOS 和iOS 體驗上的“融合”就此開始。
- 2012 年,Mountain Lion 成為了第一代像iOS 一樣免費升級的大版本Mac OS,且加入了原生於iOS 的Game Center、iMessage、通知中心;
- 2013 年,Mavericks 加入了地圖、iBooks、iCloud 鑰匙串;
- 2014 年,Yosemite 跟隨前一年iOS 7 的腳步,將整套UI 扁平化了。同時還加入了關鍵的Continuity 功能,用戶可以在Mac 上使用iPhone 的電話短信功能、直連Wi-Fi 熱點,在iOS 上做到一半的工作可以在Mac 上繼續。
- 2015 年,El Capitan 按照iOS 上的邏輯重製了地圖、照片和備忘錄App。
- 2016 年,Sierra 開始支持Siri、iCloud Drive、Apple Watch 解鎖、全局剪切板(用戶可以在iOS 上複製然後直接在macOS上粘貼),Apple Pay,Night Shift 夜覽模式。
- 過去兩年,High Sierra 和Mojave 和iOS 11、12 的很多新功能都是同時發布,比如“雲端短信”、“FaceTime 群聊”。
- 昨晚,最新的macOS Catalina 仍未停下腳步。和iOS 13 同步更新了照片、備忘錄App,還有徹底重製過的提醒事項App。
數據、代碼、界面、交互
蘋果在過去8 年的時間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是讓自己的第一方App 在iOS 和macOS 上能有相似的體驗。從最早的短信、FaceTime、照片、地圖、郵件、備忘錄,到最近的家庭、股票、新聞、語音備忘錄……任何一個iPhone 用戶第一次接觸Mac,都能很快上手這些常用App。
第二件是讓數據能夠通過順暢地在iOS 和macOS 間流動。你在iOS 上複製一句話,一張圖,在macOS 上按一下粘貼就出來了;你在iPhone 上聊到一半的短信,回家打開Mac 可以無縫接上。這些是蘋果自家軟件的體驗,第三方開發者也可以通過iCloud 做到這一點,比如在寫作應用Ulysses 裡,你在iPad 上寫到一半的文稿可以直接在Mac 上編輯。在推特客戶端Tweetbot 上,iPhone 上讀到一半的信息流可以在Mac 上無縫繼續。
但這還遠遠不夠。
完整的軟件體驗大致包含四個層級:數據、代碼、界面、交互。數據和代碼是底下的兩層,界面和交互是表面的兩層。macOS 和iOS 需要共享全部的四層,才能真正提供完整、連貫的體驗。在這種理想狀態下,所有macOS 軟件都能有對應的iOS 版本,它們之間數據無縫同步,界面操作邏輯一致,每個熟悉iPhone 或Mac 的用戶都可以完全無負擔地上手另一款設備。
Craig 發布iPad 和Mac 協同工作的Sidecar 功能| Apple
此前,蘋果對第三方開發者的支持更多只是在“數據”層面。昨晚的發布會上,蘋果發布了Project Catalyst 和SwiftUI,幫助開發者能夠在“代碼”和“界面”這兩層,將iOS app 的體驗,複製到macOS 上。
Project Catalyst 讓開發者能夠輕鬆地將自己的iOS 代碼移植到macOS 上,開發者可以一鍵將iPad app 輸出成macOS 的版本。SwiftUI 則為所有的蘋果智能係統打造了一套通用的UI 設計方式,開發者現在只需要寫一遍代碼,就可以通過SwiftUI 生成包括iOS、watchOS 和macOS 在內的多個平台的界面,適配數十種不同的硬件。
至此,iOS 和macOS 在數據、代碼和界面三個層面實現了相當程度的共享。
關鍵在於iPad
昨晚的發布會上,蘋果將iPad 從iOS 中剝離出來,做成了一個獨立的系統iPadOS。“Marzipan 計劃”也搖身一變成為Project Catalyst,目前的主要功能則是將iPad app 的代碼移植到macOS 上。那麼iPad 的特殊性在哪裡呢?
問題的關鍵在於最後一層,交互。
即使蘋果已經打通了數據、代碼和界面,一個iPhone app 可以直接運行在macOS 上了,但它的體驗仍不會很好。因為iPhone 是一個小的觸摸屏設備,Mac 是一個大屏桌面電腦,通過鍵盤鼠標進行交互。之前蘋果將iOS 的“家庭”App 移植到macOS 上時受到了不少詬病,就是因為它的交互仍是移動端的邏輯,用戶對此很不適應。
iPad 也是一個觸屏設備,但它在形態上已經和“筆記本電腦”非常接近了。它們有著接近的屏幕尺寸,都有鍵盤,交互上有著天然的相似之處。在新的iPadOS 上,蘋果照著macOS 的邏輯為iPad 增強了Safari,新增了文件下載的功能;還更新了“文件”app,現在iPad 上文件目錄的展示更像macOS ,同時也支持U 盤了。在剛剛公佈的macOS Catalina 上,用戶可以將iPad 連接上Mac,作為Mac 的擴展屏幕使用,同時也可以用Apple Pencil 在iPad 上塗、寫、畫。
這一切都是在融合iPad 和Mac 的交互。
通過iPad、Apple Pencil 實現在Mac 上繪畫| Apple
iOS和macOS或許不會合二為一,但iPadOS正在朝著macOS迅速靠攏。與此同時,Mac也在朝著iPad挪動,ARM架構芯片的Mac傳聞已久。未來,MacBook和iPad或許會找到一個中間點。順利會師。它們的成果或許會是一個“支持鼠標、觸摸板的iPad”,也或許會是一個“沒有實體鍵盤,採用一整塊觸摸屏的MacBook”。
在過去幾年裡,蘋果一直想把iPad 打造成一個“生產力工具”,同時也想給Mac 賦予更多“生活屬性”,現在它們找到了一條共同的路。在可見的未來里,它們將各取所長,並最終“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