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出售非核心海纜業務行業對中企“天然防備”
昨天(6月3日),A股上市公司亨通光電發佈公告稱,正在籌劃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華為技術投資有限公司(下稱:華為投資)持有的華為海洋網絡(香港)有限公司(下稱:華為海洋)51%股權。
觀察者網注意到,公告未披露華為投資出讓華為海洋股權的原因。不過,在業務上,2008年初成立的華為海洋主要從事全球海纜通信網絡的建設;而亨通光電主營業務為光纖光纜的生產與銷售,並從2009年開始進行海纜佈局。
第一財經3日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華為海洋在華為並不直屬於三大BG中的任何平台,但承載著拓展海上業務空間的重要使命,此次出售原本不在這幾年的業務發展預料之內。
因上述事宜尚存不確定性,亨通光電申請自當日開市起開始停牌,停牌時間預計不超過10個交易日。
海纜行業長期被美歐日壟斷
公開資料顯示,華為海洋是全球第4大的海底電纜工程商,主要負責電纜的鋪設與維修,其中華為投資持股51%,英國企業全球海事系統有限公司持股49%。
據該公司官網介紹,作為一家專業的海纜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其不僅可以提供海纜通信設備,還配套了服務和解決方案。
海底光纜就像是分佈在海洋上密密麻麻的血管,如果說光纜是互聯網的“中樞神經”,那美國幾乎是互聯網的“大腦”。
去年9月,第一財經援引TeleGeography的調查稱,全球總計鋪設的海底光纜數量超過448條海底光纜,總長度超過120萬公里,承載著95%以上的國際數據通信流量。
當時,華為海洋高管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過去十年,該公司新建的海纜長度超過5萬公里,全球的市場佔有率超過15%,已經成為全球前四的行業玩家。
事實上,在海纜行業獲得突破,就需要先打破美歐日企業的壟斷。
上述高管坦言:“2008年前的全球海纜行業是一個高度封閉和壟斷型的市場,國內相關產業鏈空白,過去幾十年間包括連接到中國在內的全球所有海纜系統基本上都是由三家海纜承包商佔據,即美國的TESubCom(泰科),法國的ASN(阿爾卡特朗訊),日本的NEC(日本電氣)。”
對華為海洋而言,由於起步較晚,最大的困難首先來自於客戶的信任。此外,對項目的管理能力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據介紹,華為海洋的角色相當於一個“總承包商”,涉及從海上勘測、設計、生產、集成、採購、安裝到最後的交付,考慮到海纜交付的特殊性,包括海纜離岸清關、海纜海上路由許可申請、多國跨境商法稅務合規、海上施工風險控制等都需要極強的項目管理和風險控制能力,否則不僅自身會面臨巨額的罰款和成本損失,還會給客戶帶來項目延遲商用的收入損失風險,因此客戶選擇新的承建廠家時都非常謹慎。
尤其是海纜工程的項目金額很大,一般高達數千萬美元,一旦選定一個廠家,在面臨一些問題的時候很難中途終止更換廠家,這也是業界玩家少、難准入的重要原因之一。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及,第一財經在專訪上述高管後寫道:以往海纜行業都是以西方面孔主導的行業,包括標準制定、行業展會、顧問諮詢等等。這些廠家對中國製造商尤其是進入海纜領域有天然的心理防線。
至於還有什麼困難,華為海洋高管公開道,2009年之後,華為有一段時間很難突破海纜行業中較為高端的“長距離海底中繼系統項目”。
好在六年後,華為海洋在一次馬來西亞電信投資的海纜項目上成功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