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傷身還是戒不掉“報復性熬夜”怎麼破?
有媒體報導,近年來人群中出現了“報復性熬夜”一族——跟那些要完成工作和學習任務不得不晚睡被迫熬夜的群體不同,這些沒要緊事做卻依舊晚睡的人,則被稱為“報復性熬夜”群體。明知熬夜“要命”,他們卻為何依舊控制不了自己?
為此,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陸軍軍醫大學陸軍特色醫學中心(大坪醫院)睡眠心理科主任高東,他表示:“報復性熬夜”生活方式短期內不會產生太大危害,但如果形成了習慣則可能造成失眠,這需要年輕人引起警惕。
想放鬆才捨不得睡覺
“夜裡沒人打擾我,我能安心做我喜歡的事了。”“白天忙於工作,終於可以在深夜放鬆一下。”刷劇、打遊戲、聽音樂……這些看起來不要緊的事情卻成為了熬夜群體不捨得睡的理由。
“跟白天各種工作學習任務的時間分配不同,報復性熬夜更像是一種私密活動。”高東說,“報復性熬夜”在年輕人中流行其實是現代社會行為的結果,青年人在忙碌一天后,晚上才有自己的時間,再加上手機和遊戲的吸引力,更捨不得早睡。
“報復性熬夜”最後報復了誰?高東說,從臨床上來說,如果只是短期性的行為不會有什麼危害,偶爾一次也有助於心理調節。不過如果長時間的熬夜,會導致睡眠剝奪狀態。對於年輕人而言,第二天還需要上班,長期這樣會導致睡眠嚴重不足,危害個人的身體健康。睡眠是人體恢復和調整的重要生理過程,有助於大腦中代謝產物的清除及神經修復,這對學習記憶的鞏固中起著重要作用。
“如果長期處於睡眠被剝奪狀態,有可能會變成失眠症患者。”高東表示,因為人體習慣熬夜後睡眠時間會相應延遲,一部分人會越睡越晚,如一些自由職業者會熬到四五點。另一種想睡睡不著會變成失眠症患者,嚴重情況下還會變成焦慮症患者。
作息不規律影響健康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失眠群體超過2億人,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
高東說,睡眠是人與生俱來的正常生理功能,可以恢復精神和解除疲勞。但對現代人來說,由於工作壓力、不良生活習慣、生物節律紊亂、慢性病困擾等因素,極易引起睡眠質量下降甚至失眠現象。長期失眠容易導致免疫力下降、加快衰老、記憶力減退等,還可能出現緊張易怒、焦慮煩躁、痛苦抑鬱等心理問題。
“從臨床上來看,現今因為行為導致的失眠患者增多。”高東說,他在門診接待過一名患者,是一個19歲的姑娘,就因為不規律的作息成為了失眠症患者,求醫時整個人處於崩潰邊緣。
這個小姑娘高考後沒有考上大學,因為父母不在身邊,自己一個人在家,也沒有去找工作或者繼續讀書,天天在家上網,熱衷於網上購物,吃飯就網上點外賣,不出門與社會接觸,也不分白天黑夜,生物節律處於混亂狀態,一年後整個人處於崩潰邊緣。高東說,“這就是典型的因行為導致的失眠,伴隨年輕人生活方式的改變,這樣的患者越來越多。”
走出熬夜困境分幾步走
高東表示,科學的睡眠時長根據年紀有不同的劃分,對於生活在城市裡的人來說,晚上11點左右入睡最好,最晚不超過1點,早上七八點起床,中午有條件最好能午睡一會。
因“報復性熬夜”影響睡眠的人該如何調節?高東認為,對於因行為影響睡眠的人首先要下決心改變習慣。控制電子產品的使用,在睡前最好不使用電子產品。
第二是要按點起床。很多人晚上睡不著,早上又睡懶覺,這樣的行為也不利於身體健康和良好的作息習慣形成。早上七八點必須起床,有了固定的起床時間,身體自然會形成合理的睡眠習慣。
高東提醒,如果改變習慣還是睡不著,也不要焦慮,要相信自己。一般來說通過改變行為習慣短的一兩週就能調節好,長的大約一兩個月就能調整為正常作息,如那位19歲的患者,在門診通過三個月的治療就已恢復正常。
另外,“睡前三小時不建議過度運動,或者是腦力勞動,少做’燒腦’的事情,不要操心太多事情或者做工作計劃等。”高東說,保持內心平靜,瞌睡自然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