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金融開啟黃金十年互聯網巨頭哄搶28萬億“蛋糕”
消費金融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野蠻生長。以2016年為起跑線,中國消費金融行業開啟了“黃金十年”賽道。數據顯示,2017年底,消費金融市場規模在9萬億元左右。而有數據預測,到2022年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放大至28萬億元。
作者|張吉龍編輯|羅麗娟
面對巨大的市場空間,沒有人可以不動心。銀行、電商、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等紛紛進軍該領域,上線消費信貸產品。即使是金融業務基礎薄弱的互聯網流量平台,也開始小試牛刀。
流量平台跑步入場
當前的消費金融市場,除了BAT(百度、阿里巴巴、)三巨頭之外,TMD(今日頭條、美團、滴滴出行)等互聯網流量平台們也開始跑步入場。
不久前,中國商標網顯示,今日頭條母公司字節跳動申請了吾先分期、輕栗分期、字節付三個商標,這些商標的國際分類中,均含第36類商標——包括金融業務和貨幣業務提供的服務以及與各種保險契約有關的服務。
從商標名稱上看前兩者疑似與消費分期業務有關,而後者與第三方支付業務有關。這讓外界再度將目光聚焦到今日頭條進軍消費金融這件事上。
實際上早在2017年初,今日頭條就開始在金融領域發力。一位曾經面試過今日頭條金融部門的人士稱,他了解到的情況是今日頭條的金融部門成立於2017年2月,當時定下的方向包括消費金融、保險、證券,“主要是通過技術輸出和海量的用戶導流去變現”。
2017年8月中下旬起今日頭條母公司“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在招聘明確發布了與消費金融業務相關的職位,迄今仍在招聘。
從招聘職位來看,今日頭條在消費金融領域有意進軍汽車貸款業務。全天候科技發現,今日頭條目前在北京、南寧、東莞等地區招聘負責車貸業務金融專員。“主要負責對辦理車貸業務的客戶進行協助洽談,負責對客戶汽車分期貸款前期的引導並協助銷售顧問收集資料,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貸款服務前期工作(分期方式、利率及服務流程等協同講解)。崗位職責中還明確提到需要“負責客戶分期貸款手續辦理和現場審核、面簽合同等簽訂環節的服務工作”。

“這明顯是招聘車貸一線業務員。”一位業內人士表示,該職位要求只需要中專/中技及以上學歷,具有汽車金融方面的工作經驗。此前媒體報導中也提到8月份今日頭條正在招聘汽車金融業務負責人、汽車金融產品經理、汽車金融風控負責人等崗位。
具體對外呈現的產品上,今年7月今日頭條開始低調對外上線一款為個人提供消費貸款服務的“放心借”,該產品每日名額上限2萬人,最高借款額度為20萬元,按日計息,日利率低至0.03%,貸款的提供方為南京銀行、中銀消費金融公司和新網銀行。
和TMD中的另外兩家相比,今日頭條在消金領域的佈局實際上已經較晚。
2016年滴滴就在試駕車商城中上線了一款汽車消費金融產品“—滴分期”。今年4月,滴滴出行APP內上線了名為“滴水貸”的信貸產品,用戶最高可申請30萬元的貸款額度,支持隨借隨還。滴滴方面作為入口,主要為產品導流和提供數據,資金來源則為新網銀行等持牌機構。鑑於滴滴接近5億的用戶數,這一產品也讓外界對滴滴的消費金融業務充滿了想像空間。
而美團的消費金融業務走得更遠。據了解,美團的金融業務由美團點評聯合創始人、執行董事兼高級副總裁穆榮均負責,穆榮均和王興、王慧文被稱為美團的三駕馬車。在發展思路上穆榮均曾表示,美團以“場景+金融”共建金融生態,金融機構是重金融輕場景,而美團是重場景輕金融。
2018年9月4日美團更新之後的招股書透露了其金融領域的發展情況。招股書顯示,截止到2018年4月30日,在美團點評平台上的待收餘額約21億元,其中向商戶發放的小額貸款有關應收貸款總額為14億人民幣,而向個人發放的相關應收貸款總額為7億元。
在過去美團金融的業務重點是在B端,面向C端的消費金融尚顯薄弱,但是最近一段時間來,美團對C端的重視程度在上升。一位專注於互聯網領域的獵頭對全天候科技表示,美團目前正在面向消費金融C端招聘有經驗的人士。
產品上,2017年美團APP上線了“美團生活費”借錢服務,其資金提供方為美團旗下重慶三快小貸及其合作機構。2018年,美團錢包又短暫上架了一款名為億聯易貸的借款產品,該產品由億聯銀行提供。億聯銀行是東北首家獲批籌建、首家開業的民營銀行,其中美團旗下的吉林三快科技持股28.5%。
不過對於流量平台進軍消費金融業務,業內也有不同的看法。“今日頭條的優勢是具有龐大的流量,但是在匹配的準確度、智能化上面還有一段路要走。”某上市互金平台CEO表示。
從用戶的屬性來看,今日頭條58.7%的用戶學歷在高中及以下,用戶收入主要集中在4000元以下,低收入群體佔大部分。此前曾有媒體報導今日頭條為不少現金貸和消費分期產品導流,按點擊付費,但效果不佳。
“今日頭條的用戶可能是銅礦、鐵礦、礦渣,而百度的用戶裡面可能有金礦或者銀礦。”上述CEO表示,相比百度以及一些垂直網站,今日頭條的用戶質量一般。不過他認為,今日頭條旗下某些APP比如懂車帝還是有一定的潛力。“一般看汽車資訊網站的人,要么有車有麼準備買車,有一定消費能力,是比較優質的金融消費者。”
2017年,今日頭條把旗下的汽車頻道孵化為獨立的汽車資訊App——懂車帝,集結了頭條內部所有關於汽車的資訊和產品,而且接入了單獨的汽車導購體系,主打看車、選車、用車、玩車的汽車愛好者聚集地。
瓜分28萬億市場
宏觀經濟下行之際,消費浪潮反而越來越洶湧。
作為一年當中網絡購物的高峰,每年的雙11是觀察消費情況的絕佳樣本。從阿里和京東公佈的數據來看:2017年雙11天貓最終交易額1682億元,京東累計下單超過1271億元;2018年雙11,天貓全天交易額首次突破2000億元,達到2135億元,京東累計下單金額超過1598億元。
在數據驚人的背後,消費金融做出了很大貢獻。2017年雙11當中,天貓所有交易額中無線成交佔比高達90%,而在手機端來自花唄的交易額佔比超過四成,而刷爆京東白條額度的用戶比例也高達38%。
與此相應,電商平台、商家們也極力助推消費金融,鼓動提前消費。螞蟻金服方面公佈的數據,2017年雙11,螞蟻金服將臨時提額花唄用戶的比例從前一年的六成提升到八成,總提額超過1760億元,人均提額2200元。2018年雙11期間京東金融方面也宣布累計提額800億元,人均提額3126元。
在被企業教育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傾向於分期付款,使用範圍從單筆金額較高的場景拓展到小額消費領域以及線下。據花唄分期業務負責人介紹,消費者選擇分期的商品從3C數碼類擴展到美妝、母嬰等女性群體消費品,而且在教育培訓、醫療健康領域也增勢明顯。
年輕人對消費金融的接受度正在日益提高,消費分期正在成為新的流行生活方式。由花唄發布的《2017年輕人消費生活報告》顯示,近40%的90後把花唄設為支付寶首選的支付方式,尤其是在購買手機時,76.5% 的年輕用戶會選擇分期。
另外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購買產品或享受服務而資金不足時,願意了解分期消費的人佔比高達95.14%,按人群來分21-30歲的年輕消費者對分期消費的接受程度最高,達97.27%。
“現在95後是敢消費的,中國的95後有點像美國的80後。”融360CEO葉大清認為,中國的95後要比80後、85後敢花錢。
消費金融的迅速發展也離不開政策支持。作為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在貿易摩擦、投資乏力的情況下,消費被視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根據商務部的統計數據,2018年上半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78.5%,持續成為“中國經濟增長主引擎”。在此背景之下,為了推動消費增長,銀保監會、國務院先後出台政策鼓勵發展消費金融。
8月18日晚間,銀保監會官網發布《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做好信貸工作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通知》,提出“適應多樣化多層次消費需求,提供和改進差異化金融產品與服務。支持發展消費信貸,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創新金融服務方式,積極滿足旅遊、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升級型消費的金融需求。”
9月20日,國務院發布《關於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提出鼓勵消費金融創新,規範發展消費信貸,把握好保持居民合理槓桿水平與消費信貸合理增長的關係。鼓勵保險公司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為消費信貸提供融資增信支持。
“人均GDP3000美金和5000美金的時候,3000美金消費金融開始萌芽,5000美金就開始快速增長。”廈門金美信消費金融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總經理李章偉表示。早在2011年我國人均GDP已經超過5000美元,預計2018達到9900美元。
“中國消費金融的黃金10年甚至是黃金20年正在開啟。”葉大清認為,隨著未來5G技術的發展,用戶參與消費金融會更加便捷,供給也會更加多樣。
對提前消費有較高的接受度的年輕人,開始成為消費金融市場的主要服務對象。電商、消費分期平台、銀行信用卡中心、持牌消費金融機構共同“圍剿”這一屆的年輕人,消費金融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從消費金融ABS的發行上可以看到當前消費金融的市場格局,融360大數據研究院統計,截至2018年11月中旬,國內共發行76支消費金融ABS產品,其中阿里系共發行了56支消費金融ABS產品,總金額1243.50億元,規模佔比超過60%。銀行消費金融ABS位居其後,合計金額603.72億元,規模佔比接近30%。
消費金融的狂飆猛進帶動了消費金融公司的業績猛增。經審計的財報顯示,2017年螞蟻花唄淨利潤高達34億元。而幾大持牌消費金融機構利潤也增長迅猛,2017年中銀消費金融、招聯消費金融、捷信消費金融淨利潤超過10億元,馬上消費金融在2017年的淨利潤達到5.78億元,同比增長88倍。
2017年我國消費金融市場規模約9.5萬億元,恆大研究院預測,2018年消費金融市場將有30%的增長率,隨後增長率每年以3%的幅度降低,至2022年,中國消費金融市場規模將達到28萬億元。其中銀行信用卡信貸餘額將達13萬億元,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容量將達到9.5萬億元,汽車消費金融市場將達到2.7萬億元。
消費金融過度繁榮隱憂
消費金融在繁榮的同時,問題也隨之隱現。
“今年真的是愁了一年。頭髮白了好多,天天都是還款日,到處弄錢,著了魔。”在某信用卡論壇裡,一位ID為“蒼老賊”的用戶說。在這個社區裡,在幾十個借貸APP上借貸的“老哥”比比皆是,很多人靠以貸養貸勉強支撐。
對於消費金融的過度借貸、共債問題,監管部門也表示警惕,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秘書長陸書春表示,互聯網消費金融領域存在過度借貸、重複授信以及個人信息保護等方面的問題。問題的解決需要監管部門、自律組織和行業機構共同努力。
“一旦面臨大面積的個人信用受損,資金出現問題將拖累整個行業甚至金融體系。”某商業銀行總行資產管理部人士表示擔憂,他認為學生族、新工作人員和民工等群體由於缺乏金融常識和自製力,盲目借貸和多頭借貸,可能會成為“多頭共債”的主體。
隨著銀行、持牌金融機構、金融科技公司、P2P大小巨頭的入局消費金融,有限的優質客群被瓜分殆盡。後入局者面臨客戶質量下降問題,不少機構選擇進一步下沉到長尾人群——覆蓋徵信記錄缺失或者風險較高的客戶,風險成本越來越高,風控難度越來越大。
為了搶奪市場,某些消費金融平台甚至有意放鬆風控標準。
在上述信用卡社區,有用戶反映某流量平台新上線的信用貸款產品審核較寬鬆,從註冊到放款3分鐘,放款15000元,“以前全是秒拒,這次本來沒抱希望,居然過了。 ”
另一個用戶也表示,自己欠了小貸和銀行30萬多元,徵信上有幾百條小貸記錄,信用卡還有逾期呆賬,這次隨便填寫了資料,該平台居然也給了15000的額度,“不知道是不是放水”。
以台灣、韓國、日本等幾個地區的發展歷史來看,在金融危機過後,為了刺激經濟發展,政府出台政策鼓勵消費,對消費金融的監管也放鬆,消費金融過度繁榮常常會導致嚴重的金融和社會後果。
20世紀初台灣曾爆發卡債危機,截至2005年台灣金融機構共發行1.3億多張金融卡,由於共債現象嚴重,資產不良率大幅度上升,以卡養卡的情況大量出現。麥肯錫2005年的調查數據,台灣過度借貸人口約30到40萬人,其中30%人群的債務餘額為月薪22—45倍,債務金額遠遠超出還債能力。
2006年台灣“金管會”發布的《卡債問題報告》稱“卡奴”人數為52萬人,平均每人背負30萬新台幣債務,其中提前消費、過度消費是債務形成主要成因之一,資金用途有70%用於奢侈消費,僅30%用於民生消費。
韓國和日本的情況也類似的情況。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韓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進消費金融發展的政策。
據第一財經報導,2002年至2004年在韓國金融史上被稱為“信用卡大亂”。2003年,韓國民眾人均信用卡持有量達到4張,人均信用卡債務達到2000美元。韓國銀行的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底,韓國信用不良者數量超過370萬人,佔當時經濟活動人口的18%。
由於資產質量下降,壞賬率高速增加,台灣、日本韓國無一例外都出現暴力催收的問題。暴力催收的方法包括對借貸人以及親朋進行電話騷擾、頻繁上門催債,甚至是要求債務人“賣器官”償還債務。
因借款用戶陷入債務危機走投無路,自殺、搶劫、販毒等極端事件頻繁出現。據媒體報導,2000年日本國內因經濟因素自殺的人數增至近9000人,約佔自殺總人數的30%。
看回國內,目前消費金融的帶來的不良現像也不容小覷。21聚投訴顯示,最近一個季度投訴量排名榜前十名中,互金公司佔據九席,基本上都有網貸或者消費金融問題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用戶投訴的理由大多集中在高利貸、變相收取利息、暴力催收等方面,其中涉事平台包括不少知名的互金平台。
從日韓經驗來看,消費金融過度發展之後,必定會帶來政策對行業的嚴厲治理,以及整個行業的洗牌。

(日本私人消費佔GDP 的比重)
資料顯示,日本自2005起陸續出台《貸金業法》、《利息限制法》和《出資法》,規定消費金融公司年化利率不得高於15%,且需要將以往超出部分退還給借款人,貸款額度不得超過借款人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這導致眾多消費金融機構破產倒閉,尤其是實業背景的消費金融公司數量急劇減少,2010 年日本最大的消費金融公司武富士申請破產。銀行和財團背景的消費金融公司逐漸成為市場主力。
對中國而言,眾多互聯網公司進軍消費金融領域是否會重蹈他國覆轍目前尚難以定論。但是團購行業、P2P行業的教訓還歷歷在目,至於它們未來走向何處,唯有有時間才能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