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科學研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通過國家驗收
蛋白質科學研究(北京)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順利通過國家驗收。該設施的建成並投入運行,將為國內外生命科學和健康產業的發展再添強勁原動力。它是國家“十一五”批准建設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總投資12億餘元,由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作為法人單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作為共建單位共同建設,是第一個由國家發改委、教育部、北京市和軍隊通過“軍民融合、央地聯合、科教融合”建設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位於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的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熊壘攝
蛋白質科學研究(北京)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通過國家驗收
它突破軍地、科教、央地等界限,首次整合了我國在蛋白質組學和結構生物學領域享譽全球的優質學術力量,匯聚了生物質譜、生物大數據與超級計算、生物成像、冷凍電鏡、核磁共振等尖端技術平台,為深度解析蛋白質組及蛋白質複合體的結構和功能,全景式揭示人類、重要動植物與微生物等生理、病理、藥理、毒理等相關分子機制,提供高通量分析、高時空分辨、高複雜度覆蓋、大數據解析、智能化知識發現等一站式綜合技術體系。其中,建立了目前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蛋白質組鑑定方法,創立了世界首個蛋白質組一站式海量數據分析雲平台,在國際上首次解析了十餘個複雜蛋白質複合體的超微結構,其整體能力在該領域為全球首屈一指。
蛋白質科學研究(北京)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驗收會現場。熊壘攝
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執行分子,幾乎所有生命的功能都由其完成,也是人體、重要動植物、工業與環境微生物等其診斷試劑、預防疫苗、藥物作用的重要靶標和生物藥的主要來源。“蛋白質組”是各種生物系統中全部蛋白質的集合體,是所有生物系統與生命過程其結構、功能、調控的物質基礎。該設施將幫助科學家全景式、“拉網式”解析生物系統中的各類成分及其構成與調控規律,深度解析其中重要蛋白質及其蛋白質機器的結構與功能,系統揭示重大生命系統與重要生命現象的本質與規律以及重大疾病的發生髮展機制,在基礎研究領域催生系列重大原創性發現與顛覆性技術突破,為通量發現與重大疑難病症的診斷、預防、治療緊密相關的功能蛋白質和藥物靶標提供獨到的強大技術支撐。該設施作為我國在生物醫藥領域第一個實現技術與設備的集成化、通量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大科學設施,將全方位服務於我國前沿科技創新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將為我國的生命科學、健康醫療、環境保護與資源、工農業等眾多行業產業,提供更前沿、更尖端、更獨到的高技術服務。
位於北京大學的蛋白質結構分析核磁技術平台。(作者提供)
據不完全統計,該設施調試運行3年多來,已直接支撐了近400項國家級課題研究,產出了300餘篇《細胞》《自然》《科學》等國際權威雜誌的高水平科學論文、100餘項發明專利和軟件著作權,匯聚並培養了120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千人計劃、萬人領軍、長江學者等高等級人才,我國蛋白質科學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人才培養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得到顯著提升。
國家驗收委員會專家認為,蛋白質科學研究(北京)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各項指標均達到或優於國家發改委批复的設計指標,建成了整體水平國際一流、綜合技術能力全球首屈一指的蛋白質科學研究平台。該設施的建成和運行,將進一步鞏固和拓展我國在蛋白質組學、結構生物學等學術領域的國際引領地位,為生物醫藥領域重大原創性成果的產生提供強有力的硬支撐,助推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和生物醫藥產業升級,並為我國持續領導生命科學領域國際大科學計劃奠定堅實的基礎。
項目首席科學家賀福初院士和王志新院士表示,以蛋白質組學、結構生物學為牽引的蛋白質科學是當今兩大巔峰科技——生物科技與信息科技匯聚而成的交叉學科,在現代科技體系中居於重要地位,是未來科技的戰略制高點。設施運行後,將進一步凝聚蛋白質科學研究平台的技術力量,積極探索軍民融合、科教融合、整體協同、開放共享的運行管理機制,構建“學、研、產、用”四位一體、引領國際蛋白質科學發展的研發重鎮,努力建設成為國際生命科學領域高端人才的集聚和培養平台、國際生命科學重大發現的發射塔、國際化生命科學大數據中心、蛋白質組學驅動的精準醫學(PDPM)的全球策源地,共同打造生物經濟時代的全球首個“碳氮谷”。同時,為構築國家生物安全盾牌、鞏固國家生物疆域、保障軍民健康發揮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位於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的蛋白質組學生物質譜平台。熊壘攝
位於清華大學的冷凍電子顯微學分系統。(作者提供)
位於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蛋白質組學技術實驗室。(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