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短暫超蘋果:微軟的產業競爭力真的強於蘋果嗎?
日前,在倍受矚目的所謂FANG公司(Facebook,Apple,Netflix和谷歌)全球最大市值公司的爭霸中,微軟暫時終結了此前蘋果作為全球最大市值公司的地位而躍居第一。於是乎,業內看好微軟的呼聲再次高漲,而本就看衰蘋果的聲音更是不絕於耳。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對於企業的市值,我們始終認為並非完全能夠客觀反映企業真正的競爭力,尤其是類似於微軟與蘋果這樣體量的企業,幾個點的漲幅,可能就是幾百億,甚至千億美元市值的起伏。更何況此次微軟市值短暫超越蘋果,是在蘋果近期股價累計下跌,跌幅達到25%左右的基礎上而獲得的,言外之意,如果沒有蘋果股價的大幅下跌,微軟市值超越蘋果恐怕未必會成真。那麼此次微軟市值暫時超越蘋果,決定性的因素到底是什麼?
這裡我們不妨先看看過去的季度雙方在業績上的表現。
蘋果公司此前發布的第三季度財報顯示,蘋果公司實現營收為62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525.79億美元增長20%;淨利潤為141.2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107.14億美元增長32 %。
與之相對應的是,微軟2019財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其營收291億美元,同比增長19%;淨利潤為88.2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66億美元,漲幅達34%。
通過同季度營收和利潤的對比,我們看到,蘋果的營收是微軟的2.16倍,利潤是微軟1.6倍。而從增收和利潤的增速看,雙方可謂旗鼓相當(蘋果的營收增速高於微軟一個百分點,利潤增速小於微軟2個百分點)。但從整體營收和利潤的角度,微軟與蘋果還存有明顯的差距。
眾所周知,每個企業都有構成自己營收和利潤的核心業務,也是衡量和反映其在產業中競爭力強弱的關鍵。所以這裡我們引入雙方核心業務的表現來予以對比,看看誰強誰弱?
眾多周知,iPhone依然是蘋果的核心業務,在上個季度,iPhone的營收為371.85億美元,同比增長29%,佔蘋果總體營收的佔總收入59.1%。對於微軟,其核心業務就相對複雜,所以我們先簡單介紹下微軟的業務構成。
微軟目前由三大業務組成,分別為Productivity and Business Processes(生產力與業務流程)、Intelligent Cloud(智能雲)和More Personal Computing(更多個人計算)。其中,生產力和業務流程主要包括Office商務版、Office消費版、Dynamics和LinkedIn;智能雲包括服務器和雲服務及企業服務;更多個人計算包括Windows軟件、Xbox遊戲機、在線搜索廣告和Surface個人電腦。
通過上述微軟業務的組成,我們不難發現,生產力與業務流程和更多個人計算業務實質上就是Windows、Office、Dynamics等傳統的微軟的產品和服務,儘管發放的方式和渠道有所變化,但本質上,微軟還是在販賣由Windows和Office構成的生產力工具和服務。而在上個季度,這兩塊業務的營收分別為98.71億美元和107.5億美元(合計為206.21億美元,佔微軟總體營收的70.9%),同比增長19%和14.6%(平均增長16.8 %)。
那麼雙方核心業務表現的對比出來了,蘋果iPhone的營收是微軟的1.8倍,增速是微軟的1.72倍。
到此,業內會稱,微軟之所以市值超越蘋果,主要原因是微軟三大業務之一的智能雲(包括Azure)業務已經成為微軟營收增長的主要驅動,多數媒體的報導也是如此,並以此作為微軟未來業務多元化,找到新的增長點的證明。相比之下,蘋果似乎還在依賴傳統的iPhone業務。事實真的如此嗎?
如果說微軟的智能雲業務是除了生產力與業務流程和更多個人計算兩大核心業務之外新營收增長點的話,那麼蘋果在服務業務上的營收增長又算什麼呢?這裡我們對為微軟的智能雲業務和蘋果的服務業務做一對比。
據財報顯示,微軟的智能雲業務在剛剛過去的季度營收為86億美元,總體增幅達24%。相比之下,蘋果的服務業務,包括應用商店銷售、Apple Pay的使用,以及流媒體音樂服務的訂購,營收也達到創紀錄的99.8億美元,同比增長27%。由此可見,蘋果在尋找新的營收增長點方面也不遜色於微軟,甚至還高於微軟。
從上所述,我們看到,無論現在蘋果和微軟的整體業務,還是核心業務,乃至未來新的業務,微軟的業績表現都要遜色於蘋果,甚至存有不小的差距,那麼為何資本市場看衰蘋果而看好微軟呢?
其實同樣是彼此的核心業務,但蘋果和微軟所處產業的競爭環境和競爭強度則完全不同。
以Office為主的生產力和商務業務為例,直至今天,Office系列都沒有競爭對手。儘管包括谷歌、蘋果、IBM 等競爭對手也推出了功能相同的產品,開源競爭對手亦有相同功能的產品。但是歷經數年,微軟的行業地位仍然是絕對的壟斷。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WPS 也是微軟的競爭對手之一。據相關統計,目前微軟Microsoft Office 產品依然憑藉強勢的Windows 操作系統的預裝優勢,在PC端市場持續稱雄,市場滲透率達97.31%。
同樣在更多個人計算業務,包括Windows軟件類別中也幾乎沒有任何可以與之抗衡的對手。
如果說微軟在上述兩個核心業務所處的產業中幾乎沒有任何對手,競爭強度相當弱的話,蘋果iPhone業務則是大相徑庭。近期蘋果調低新iPhone系列的生產(預計的60條生產線只啟用了45條)、大幅降價(日本電信運營商Docomo 已證實,原價84800 日元的iPhone XR,在Docomo 的新方案下只要25920 日元,相當於原價的3 折)、恢復去年發布的iPhoneX的生產、銷售、不再公佈iPhone銷量等舉措,就是iPhone所處產業競爭激烈的證明。
在此,也許有人會稱,iPhone之所以如此,是其自身創新乏力所致,有這方面的因素,但所謂餓虎也怕群狼。當全球所有的主流手機廠商都將蘋果作為對標對象,縱然蘋果有三頭六臂,也難免會有閃失。蘋果不是神,也只是智能手機產業中的一個企業而已。即便如此,蘋果還是以不到20%的市場份額,攫取到了超過一半的產業利潤,甚至大幅超過了微軟所在產業幾乎無競爭壓力的利潤。
此外,對於上述微軟和蘋果核心業務的未來,據研究機構Gartner預測,2019年全球企業花在軟件上的支出將增長8.3%,這將是明年信息科技板塊中增長最快的細分領域,這無疑對於本來在該產業就無競爭對手的微軟又是一大利好。
與之相比,蘋果所處的智能手機產業則不容樂觀,據IDC預計,其已經經歷了連續四個季度的下跌,到2022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年復合增長也僅有2.4%,表明市場已經飽和。這意味著,蘋果將必須與競爭對手爭奪每一位用戶,競爭強度將有增無減。
最後看被業內認為是微軟和蘋果未來的智能雲和服務業務。
據研究公司Synergy Research的最新統計,今年第二季度隸屬於微軟智能雲的微軟Azure,在雲基礎設施市場已經佔據14%的份額,同比增長3個百分點,亞馬遜持平在34%,谷歌增長1個百分點至6%。看似三強之爭,但由於谷歌與微軟差距明顯,加之近期谷歌云計算老大離職,未來雲計算的發展將充滿變數。另據彭博援引KeyBanc在9月份對企業首席信息官進行的調查,44%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計劃在未來六個月內增加在微軟雲服務方面的支出,而谷歌對應的這一比例為7%。看來谷歌與微軟在雲計算市場的差距會越來越大,未來雲計算市場,微軟最終只有一個真正的對手亞馬遜。
相較之下,蘋果的服務業務更多將依賴iPhone業務的增長。但就像前述,iPhone所處的智能手機產業本身增速減緩,同時競爭強度不斷增強,這種競爭強度和壓力自然會通過iPhone銷量的變化影響到未來蘋果服務業務的表現。即便如此,按照蘋果CEO蒂姆•庫克(Tim Cook)的計劃:到2020年服務業務的規模仍將會達到500億美元。而大摩更是預計蘋果服務業務營收在2023 財年將達到1010 億美元。可見業內對於蘋果競爭力的認可和信心。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此次微軟市值短暫超越蘋果,無論是從現在的營收和利潤,還是未來的業務增長,並非說明微軟主觀上具備超越蘋果的競爭能力,投資人所謂的看好,更多是有微軟和蘋果所處產業的客觀競爭環境所致,即微軟所在產業的競爭環境和強度遠不如蘋果所處的智能手機產業。所以對於業內,要理性看到此次微軟市值的短暫超越,切不可因此忽視了蘋果的產業競爭力和過分高估微軟的真實能力,究竟最後誰是穩定的全球企業市值之王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