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版“死星空間站”可行嗎?可能需要熱核實驗反應堆
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11月2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科幻電影《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劇情中,“死星”是一顆120公里直徑的空間站,可以容納200萬人居住,死星釋放的激光能夠摧毀行星,具有強大的力量。太空等離子體物理學家馬汀·亞徹(Martin Archer)全面分析我們是否能夠建造一顆真實的死星?以及建造它從何入手……
在科幻電影中,死星是由一種叫做“quadanium steel”的材料製造,這是一種虛構的金屬合金,200萬帝國人員在死星上居住,其中包括:軍官、突擊隊和TIE飛行員。這在現實世界中能否實現?
科幻電影《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中死星空間站接近一顆衛星的體積大小,它釋放激光可以完全炸毀一顆行星。未來會有人建造這樣的末日級的戰爭武器嗎?
亞徹指出,如果要建造死星空間站,未來派工程師必需充足的材料,才能建造直徑120公里、容納200萬人居住的空間站。科幻電影《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講述了叛軍如何竊取原始“死星計劃”的故事,死星是一個衛星體積大小的空間站,擁有足以摧毀一顆行星的強大武器。
如果我們獲得“死星計劃”,能否建造一個類似的太空堡壘?亞徹決定從科學角度計算分析死星是否可以實際工作。在科幻電影中,死星是由一種叫做“quadanium steel”的材料製造,這是一種虛構的金屬合金,200萬帝國人員在死星上居住,其中包括:軍官、突擊隊和TIE飛行員。這在現實世界中能否實現?
我們不必擔心建造死星所需的大量原材料,例如:需要當前地球鋼鐵生產182倍的速度才能具備相應的鋼材,我們可以通過提高生產速度和囤積鋼材來實現。
亞徹指出,我更關心的是如何為這樣龐大的空間站提供動力,以及如何為死星上的每個人提供重力。事實證明,我們的傳統技術可以實現這一點,國際空間站每1立方米空間需要0.75瓦電能維持運行。國際空間站擁有8個太陽能電池板陣列,長34米,寬12米,可提供相應的電能。
但是對於死星而言,即使我們提供100%覆蓋死星的有效太陽能電池板,死星每單位體積電力需求仍然是國際空間站的45倍。更不用說,如果我們將空間站移至距離太陽更遠的位置,太陽能轉化的電能就會嚴重減少。或許人們會認為可以從經典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獲取經驗,通過離心力製造人工引力,維持死星旋轉。
事實上科幻電影中某些情節與現實生活仍有一定的差距,例如:要想在國際空間站上複製地球重力效應,空間站需要每3.5分鐘旋轉一次,這聽起似乎十分荒謬。基於該理論,2001年空間站改造為一個環狀結構。
離心力與環路半徑成正比,這意味著當你朝向空間站中心位置行進時,與空間站中心的半徑距離逐漸減少會使人造重力逐漸減弱消失。
如果重力確實是這樣產生的,那麼死星的球形設計就值得置疑了,球狀外形的空間站能解決重力問題嗎?
這使得死星空間站有點兒像戴森球,就像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設想的那樣,先進的地外文明或許能夠利用來自它們恆星所有能量進行建造。
然而,由於引力作用,剛性外殼的戴森球在承受巨大應力的時候往往會遇到一些問題。即使這個球體沒有被自身作用力撕裂,一個小小的外部推力就足以讓這個球狀撞向它的恆星。
但是戴森球的直徑通常被想像為地球環繞太陽軌道直徑,對於相對體積小許多的死星,戴森球的大部分問題都會隨之消失。13.2千米直徑的反應堆芯僅需要月球質量370分之一,在這些條件下,之前提出採用鋼鐵材料建造的計劃可能是失敗的,但是採用石墨烯材料,可以很容易地承受相應的地心引力。
實際上我們並不需要死星空間站借助恆星的能量,未來的核聚變技術很容易提供充足的能量。雖然當前我們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在聚變實驗中,許多等離子體物理學家認為,關鍵因素在於需要更大的核聚變實驗,並寄希望於“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實驗(ITER)”,這個實驗佔奧林匹克游泳池面積三分之一,未來ITER實驗有望對空間站提供更加充足的能量。
如果以上前提條件均是成功的,那麼死星的單位能量消耗可能是地球人類的200萬倍,此外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死星內部反應堆的壓力是非常巨大的。死星自身引力不足以容納聚變等離子體,因此我們需要額外的一些事物。就像我們從激光劍獲得的靈感啟發,磁場或許能夠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宇宙中最強的磁場——地球上迄今建立磁場的100萬倍,相當於磁星的超強磁場等級。如果這些計劃得以落實,我們可以開始著手設計死星的細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