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信息學者簽發關於“基因編輯嬰兒”的聯署聲明
11月26日,有新聞報導“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文中稱“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也意味著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於疾病預防領域實現歷史性突破”。作為生物信息學者,我們對該新聞中報導的安全性未經充分檢驗的基因編輯技術貿然應用於人體的嘗試表示震驚、疑惑、憤怒和譴責。
我們認為:前沿科學技術的研究應當鼓勵,但臨床應用應當謹慎;科學家應當有基本的職業操守,科學研究的倫理底線不容突破;生命科學或醫學相關技術,在未能充分驗證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之前,不能貿然應用於人體;建議相關部門徹查此事,同時推動中國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及應用相關倫理法規和製度的完善。
聯署人(90人,排名不分先後,持續更新,截至11/26晚21:51分)
劉小樂,美國哈佛大學和Dana-Farber癌症研究院
曾堅陽,清華大學
陳玲玲,華中農業大學
陳路,四川大學
陳洛南,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陳衛華,華中科技大學
陳禹保,北京市計算中心
崔學峰,清華大學
鄧曄,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方向東,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高峰,天津大學
高歌,北京大學
高欣,沙特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
古槿,清華大學
郭安源,華中科技大學
郭鋒彪,電子科技大學
郭立,西安交通大學
郝沛,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何航,北京大學
黃崑,美國Indiana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 School of Informatics and Computing
紀志梁,廈門大學
姜偉,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蔣慶華,哈爾濱工業大學
闞顯照,安徽師範大學
李程,北京大學
李川昀,北京大學
李國亮,華中農業大學
李磊,青島大學醫學部
李梢,清華大學
李偉忠,中山大學
李煒,美國Children’s National Medical Center
李園園,上海生物信息技術研究中心
梁晗,美國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劉琦,同濟大學
劉濤,美國University at Buffalo
劉贇,復旦大學
劉治平,山東大學
盧濤,成都醫學院
羅銳邦,香港大學
寧康,華中科技大學
歐竑宇,上海交通大學
任間,中山大學
任仙文,北京大學
沈慧,美國Van Andel Research Institute
施興華,美國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rlotte
蘇建忠,溫州醫科大學
蘇志熙,復旦大學
孫嘯,東南大學
孫英麗,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萬鈞,美國Indiana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汪國華,哈爾濱工業大學
汪小我,清華大學
汪陽明,北京大學
王光中,中科院馬普計算生物所
王海天,香港中文大學
王紅強,中國科學院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
王濤,美國西南醫學中心
王希胤,華北理工大學
吳愛平,蘇州系統醫學研究所
吳凌雲,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席瑞斌,北京大學
肖景發,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謝丹,四川大學
謝志,中山大學
邢毅,美國費城兒童醫院& 賓夕法尼亞大學(CHOP & Penn)
薛宇,華中科技大學
嚴文穎,蘇州大學
楊建榮,中山大學
楊雪瑞,清華大學
姚玉華,海南師範大學
葉凱,西安交通大學
余維川,香港科技大學
臧充之,University of Virginia
張力燁,上海科技大學
張銳,中山大學
張世華,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張勇,同濟大學
張勇,中科院動物所
張澤民,北京大學
張鎮海,南方醫科大學
張志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張治華,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趙方慶,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
趙興明,復旦大學
鄭德友,美國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
鄭小琪,上海師範大學
周筠筠,美國密西西比大學醫學院
周琦,浙江大學
朱峰,浙江大學藥學院
朱懷球,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