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持續下跌加密貨幣“泡沫”見底?
作為全球最知名也最具爭議的加密貨幣,比特幣在經歷今年行情最差的一周暴跌之後,26日終於攀在4000美元關口喘口氣,但與去年底逼近2萬美元的高位相比,可謂“冷熱兩重天”。11月中旬以來,比特幣屢屢刷新2017年9月以來最低水平,帶動加密貨幣集體下挫。
分析人士認為,比特幣行情暴跌可能重創投機個體,但對金融市場影響不大,而隨著嚴重泡沫出清,以及配套技術的成熟和法律法規的完善,反而有利於區塊鏈技術脫離投機行為的“綁架”,獲得真正有益發展。
【新聞事實】
截至11月26日下午3時,比特幣小幅收復跌勢,重回4000美元上方,達4150美元。
自去年底至今年上半年掀起暴漲行情以來,比特幣行情今年已連續數月穩定在6500元美元檔位。
但進入11月以來,比特幣行情可以用“跌跌不休”來形容,特別是中旬以來連續十餘個交易日下跌。多家數字貨幣交易所數據顯示,比特幣價格上週重挫逾25%,成為今年以來比特幣行情表現最差一周。25日,比特幣盤中一度跌破3500美元,為2017年8月以來最低點。
在比特幣跌勢帶動下,加密貨幣出現集體下跌,瑞波幣(XRP)、以太幣(ETH)等加密貨幣上週跌幅均超過25%。據統計,全球加密貨幣整體市值目前約為1540億美元,已比今年1月份的8000多億美元縮水了約八成。
作為全球極少數允許比特幣用於部分商品和服務交易的國家,美國近日連續出招加強對加密貨幣交易的監管。據美國媒體報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11月16日處罰了兩家加密貨幣公司。美國司法部也正在就比特幣去年暴漲過程中是否存在操縱價格的行為展開調查。
【深度分析】
行情一日千里般上漲的“盛夏”似乎還在昨天,比特幣為何這麼快就遭遇“嚴冬”?
分析人士指出,比特幣行情本輪暴跌由多重因素造成。首先,比特幣市場存在嚴重泡沫已是各界共識,對比特幣的市場行為本身是投機、而非投資,投機者“買漲殺跌”,特別是大額持有者的砸盤行為更容易助長恐慌性拋售,從而引發行情劇烈震盪。第二,正值全球風險資產呈“退潮”之勢,股票等投資資產的價格也明顯回調,更遑論加密貨幣等投機資產。
分析人士還說,主流投資者因擔心比特幣市場監管匱乏以及市場基礎設施薄弱而鮮有涉足這一市場,加之今年比特幣作為可支付貨幣的角色也在全球範圍內進一步縮水,因而比特幣暴跌雖可能重創投資個體,但對全球金融市場影響不大。
【即時評論】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比特幣可謂“應運而生”,穿著去中心化等光鮮外衣。“區塊鏈”技術則是比特幣依賴的底層技術、支撐技術,被外界賦予高度期待。
然而,兩者不能簡單混為一談。對暴漲暴跌的比特幣,不能視而不見、放任自流;對應用潛力巨大的“區塊鏈”技術,也不能一棍子打死。
所有投機者都應明白:有日進斗金時,就有泡沫出清日。科技發展是為了推動人類進步,不應被“投機”所綁架。隨著配套技術的成熟和法律法規的完善,希望大浪淘沙沖刷掉投機與操縱,留下真正有益於未來的理念和技術。
【背景鏈接】
比特幣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加密數據。2008年,有人以“中本聰”的網名,在網上提出比特幣構想。2009年首批比特幣問世,並逐漸受到市場追捧。2010年5月22日,有人以1萬個比特幣首次成功購買到兩張披薩餅,當時價格相當於41美元。
2017年可謂“比特幣年”,比特幣價格從不到1000美元飆升至年底近2萬美元的峰值。
從全球範圍看,僅在美國、日本等市場,比特幣被允許用於部分商品和服務交易,但也受到風險提示或監管。
據中國央行相關規定,比特幣不是由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只是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參與記者:楊定都、金旼旼、柳絲;編輯:孫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