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網過渡技術取得突破我國IPv6加速推進
每隔一段時間,攜帶著“自主可控”“安全命門”等吸睛字眼的IPv9,就會在媒體尤其是自媒體活躍。IPv9和IPv6有何關聯?我國IPv6部署情況進展如何?在25日舉行的以“下一代互聯網時代的科技傳播”為主題的2018年中國科技傳播論壇上,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清華大學教授、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網絡中心副主任李星。
IPv9對我國網絡強國建設有弊無益
“十多年前,組織研究團隊撰寫中國的第一本IPv6專著《IPv6原理與實踐》一書出版後不久,我接到了一個電話,說IPv6是落後的技術,質問我為什麼不搞IPv9。”當天論壇上,李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打電話的是IPv9的主要推動者之一。
“歷史上有兩個IPv9,一個是互聯網工程任務組設計下一代互聯網協議的臨時版本號之一。另一個是1994年4月1日一個工程師在愚人節製造的笑話。”李星說,“現在國內某些人宣傳的IPv9,其版本號是自封的。”
在我國,媒體和民間有關IPv9的爭論已有數十年。
所謂的IPv9支持者認為,我國對以接入因特網為基礎建設的現有網絡技術裝備和條件,沒有實際控制權。IPv9可以擺脫因特網控制、打造主權網絡命運共同體的技術,是實現核心關鍵設備創新突破的技術;反對者認為,IPv9把我國的網絡隔離起來,違反了我國堅持的全球一個互聯網的主張。
李星告訴記者,所謂的IPv9支持者沒有發布完整的文檔,也沒有得到我國網絡學術界、工程師、運營商、設備商的支持,更談不上在國際上得到認可。“沒有得到世界認可的網絡協議是沒有價值的。開放的中國不需要不能與世界互聯互通的網絡協議。IPv9對我國建設網絡強國有弊無益。”
IPv6快速部署有了技術保障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最新數據,我國7.51億互聯網用戶僅有3.38億IPv4地址,這無法滿足我國互聯網發展需要。IPv6設計了2的128次方個地址,這意味著地球上每一粒沙子都可以分配一個IPv6地址,解決了地址稀缺問題。
然而,IPv6的設計者放棄了與IPv4的兼容,導致IPv4和IPv6互聯互通的難度非常之大。
“好比對兩種語言進行翻譯,但是兩種語言的語態、語態構成不一樣,你必須把這些都一一搞定,不然就無法做到互聯互通。”李星說,經過不懈的努力,清華大學研究團隊終於發明了解決IPv4協議和IPv6協議的無狀態翻譯互聯互通技術“IVI”,“這是我的一名學生想到的名字,在羅馬數字裡,Ⅳ是四,Ⅵ是六,所以IVI代表IPv4和IPv6互聯互通。”
IVI主要思路是從全球IPv4地址空間(IPG4)中,取出一部分地址映射到全球IPv6地址空間(IPG6)中。
IVI技術方案出來以後,基本解決了IPv4和IPv6的互通問題,成為從IPv4向IPv6過渡不可或缺的翻譯技術的核心模塊。通過廣泛的國際合作,無狀態IPv4/IPv6翻譯技術已經獲得了9個國際互聯網標準化組織的RFC(標準),並已經被其他RFC引用達146次,成為IPv4和IPv6網絡層最核心的互聯網標準。
去年年底中辦、國辦印發的《推進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規模部署行動計劃》提到,到2018年末,市場驅動的良性發展環境基本形成,我國IPv6活躍用戶數將達到2億,在互聯網用戶中的佔比不低於20%。這意味著繼印度和美國後,我國將成為全球第三個IPv6用戶數過億的國家。
“無狀態翻譯技術為我國IPv6的快速部署提供了保障。”李星說,對普通網民來說,IPv6對上網習慣不會有任何影響,IPv6的海量地址將為創新帶來了無限的想像空間,使我國能夠成為網絡強國。